...

那是一個彷徨的時代,也是一個純真的年代,張家漢與王柏德相識于年少輕狂之際,邂逅在四十不惑之年,愛情的甜蜜,會被海浪所淹沒,卻會像歲月的種子深埋在少年心中,再見時,以微笑,以揮手,以沉默。

...

...

...

《舊約 雅歌》中說:“愛情、衆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

...

談愛情,我們何之渺小,因為到頭來,我們很難确定愛是什麼,也許在張家漢的心中,愛是一團火,他需要用自己的臂彎來為王柏德建造一個安全的堡壘,而那個堡壘,無人可以逾越,更無人可以踐踏。

而王柏德卻更像一塊冰,他難以消融心中的防線,又難以在那座堡壘中訴說愛的低語。

...

...

...

兩個少年,在冰與火的交彙中逐漸以狂熱和寂靜的方式找到了刻在對方心底的名字,這般感情,正如阿漢所說:“我們正在經曆一段史詩般的初戀。”

...

是啊,每個人的初戀都像史詩般轟轟烈烈,不可控制,可是時代的變幻在催化着文明的進程,1987年的台灣,戒嚴令消除,變革正悄然發生,大街上有人舉牌宣言:“結婚是每個人的權利,同性戀不是病!”

...

亞文化的認知裡,男權女愛,社會倫理,家庭道德像一副枷鎖捆綁着個體的自由,談禁忌之愛,會被衆人所唾棄,就如同那個大膽宣告自己是“同性戀”的男生一般,會被校園惡霸所欺淩,隻是他仍然高傲地擡起自己的頭顱,倔強而勇敢的對抗着周遭所有的辱罵,而這一幕,深深的撼動着阿漢。

...

他有過質疑,也有過反抗,可神父也說過:“愛本無罪,有罪的是我們的欲望。”

造物主在創造男人和女人的時候,或許隻是以某種不同的形态來展現人的外殼,但内在的構建卻是一模一樣的,它無時無刻不在考驗着人類對于自我欲望和自我認知的需求,而愛情則像是幫助人們找到自我的鑰匙,它不分性别,隻關乎自由。

...

在浩浩蕩蕩的曆史年輪裡,張家漢和王柏德隻是渺茫一粟,可因成長于厮,難免會因環境而被迫隐藏,在台灣于2019年5月24日承認同性婚姻合法之際,許多同性群體因為此變革獲得了内心的自由,這是社會文明進程所需,也是一次勇敢的勝利。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便是誕生在此次變革之後,和許多同性電影一樣,卻也不一樣。

誠然,我們将在平權後看到更多不同同性、跨性别等邊緣人士題材,這是我們值得關注的,也是本片為什麼會在台灣大爆的原因。我和很多影迷一樣,對本片抱有期待,坦白說,《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優缺點都很明顯。

...

...

...

導演試圖把一段校園的禁忌之戀融合在時代的瘡傷和信仰之中,可這般野心需要平穩的叙事功力,很明顯,導演還不夠段位,且在塑造人物之時,欠缺很多考慮,相較之下,張家漢的角色更為立體飽滿,而王柏德則稍顯突兀。

再加之後期剪輯的淩亂以及濫用的情懷,使得本片陷入一種故作姿态的語境中。

...

...

...

可兩位演員撐起了這段故事,這是需要着重表揚的,尤其是陳昊森所飾演的張家漢,把人物前後内心的改變都演繹得真摯動人,具有強烈的代入感,令我們完全信服于兩個角色所發生的化學反應。

...

兩位95後表現可圈可點

張家漢的性格塑造是電影細節描述最真實的一點,他影射的是衆多同性身份的境遇,愛上一個男孩,暗藏在心中不敢确定,更不會主動表達。

在目睹了被暴虐同性男孩的一幕後,他也問過對方,得到的答案如此确定更令他内心變得顫動不安;于是他逐漸認清了自己,踏出了勇敢的第一步,在生活中陪伴在王柏德身旁,在王柏德被開除時挺身擋在他前面。

在他不确定王柏德對他的感情時,他用最直接的身體接觸來釋放王柏德心中的壓抑,也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

...

...

那場浴室戲碼是整部片子情感和情緒升華的重要轉折點,兩人坦誠相待,相擁而泣,那一刹那的無聲告白始于王柏德親吻了張家漢,也終于王柏德極力推開張家漢。

...

...

這是王柏德性格塑造模糊不清的失敗點,前期他被刻畫成不落世俗,反叛而行的青少年,是他主動幫助受虐的同性男孩,也是他敢于和校園惡霸做抗争,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才吸引了張家漢的目光,這是兩人性格互補之處。

但後期他卻唯唯諾諾,不敢真實面對自我,更不敢挑戰父權的強制,這樣的落差使得我們對這個人物産生了一種模糊感。

...

然而導演很會抓住觀衆的情緒點,所以在多處重要的場景下都以兩人的親密接觸展現,隻是這樣的情緒過多難免會落下俗套;

...

...

...

在這一情緒處理上,來自阿根廷的導演馬可·伯格則高明許多,他拍攝的《夏威夷》和《金發男子》都很好的做出了若即若離,欲拒還迎的情緒狀态,這種狀态完全靠導演敏銳的細節捕捉。

...

《夏威夷》

...

《金發男子》

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說得直白些還是老舊的校園愛情故事,隻是被放置在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背景之中,讓人物的曆經與時代挂鈎,卻因為導演的失衡讓電影産生一種斷裂感。

...

當然,我們總是會被年少愛情所打動,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電影以海邊兩人背影結束,會給觀衆制造一種遺憾的美麗回憶。

...

但導演卻又渴望用中年邂逅的戲碼來緬懷年少時光,隻是過于刻意的安排反而失去了本片的純真美感,大可不必。

...

在LGBT電影制作逐漸成熟、完善化的今天來說,它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推動作用,尤其在台灣平權過後,更多的社會性質需要被電影人挖掘,從而得到價值提升。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出現打破了限制的邊界,正如片中戒嚴令的廢除,人們心中的自由在随着文明的進步而釋放,但我們真正想看到的,不隻是充斥着浪漫清新的校園愛情,而是多元化的社會人群展現。

...

...

...

與此同時,《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不失為一次難得的影像體驗,它以最簡單而虐心的方式告訴我們:愛,最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