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看來,你隻是心血來潮地在某個時間點,養了一隻寵物。”

“而其實是那個時刻的你,已經處于某種情緒的邊緣,一切即将崩潰,是那隻‘寵物’的出現和陪伴,才拯救了那個時間的你。”

在知乎寵物類的一個問題下,一個匿名答主如是答道。

在很多情況下,寵物與主人之間的情感并不是單向的寵愛,而是雙向的救贖與依賴。因為現代人太容易受到孤獨的侵襲,就像聖埃克蘇佩裡在《小王子》中寫道:“你知道嗎,人在難過的時候就會愛上日落……有一天,我看了四十四次日落。”

而在這個時刻,倘若相依為命,便不凄涼。

日劇《咕咕是一隻貓》,講述的就是一個相互救贖的故事。即使向生而死,也要獻上我最真誠的陪伴與愛意。

...

命定的邂逅


對于漫畫家小島麻子來說,這個截稿日同往常一樣匆忙疲憊。

送走了通宵工作的編輯和助手,她為自己的貓準備好了食物後安然入睡。但等她醒來時,陪伴她多年的貓咪薩巴已然死去。

她的編輯朋友大森非常擔心郁郁寡歡的小島,于是帶她去公園散心。在公園裡,小島感受着陽光的澄澈與溫暖,傾聽着路人細碎的閑聊,一切都是生機勃勃的閑适模樣,逐漸被治愈的小島終于“像是活過來的樣子”。

而命運的邂逅,也在這時發生了。

她注意到了一個年老的流浪漢和他懷中的,小小的,可愛的貓咪。

...

仿佛是有魔力般,患有輕微社交恐懼症的小島總是會不自覺跟在流浪漢的附近,偷偷看着他懷中的貓咪。

終于有一天,他們坐在長凳上,“天氣轉暖了呢。”兩人開始慢慢熟稔起來。

不久後,在公園中散步的小島發現了被放在樹旁邊的貓咪。她欣喜的抱着貓咪,迅速跑去了寵物醫院帶它治病,卻在出來的時候正好碰到了流浪漢。

“你可以代替我照顧它嗎?從剛見面時候開始,我就一直在想,希望你能收留它。”

“但是,我看你們關系非常好……”

“嗯,但是,它不能和我在一起。”

“那天,你和它的目光對上了吧。你應該是需要這隻貓的。”

...

小島為它取名“咕咕”,在咕咕的陪伴下,小島的生活逐漸恢複了往常的平靜和溫馨。

她在助手小南的建議下出門占蔔,結識了占蔔師三宅,并按照占蔔提示乘坐電車到陌生的地方。在那裡,小島碰到了可愛的“海貓”小男孩,也結識了沙灘旁正在觀察鳥類的小酒館店主父子。

“我雖然一直在這裡,但是那片沙灘卻是連接整個世界的。生活習性各不相同的鳥類從世界各地聚集到這裡,然後又飛往世界各地。”雖然日常生活中的争執分歧難以避免,但深愛着彼此的他們覺得,這樣就足夠幸福了。

與此同時,小島從粉絲來信中發現了中學同學石川莉奈的信件,沉睡多年的記憶蘇醒了。

當時,石川莉奈的身邊似乎有很多朋友,而小島麻子總是獨來獨往。直到有一天,石川走到了天台眺望着樓下,被對面的小島發覺。小島将她繪入畫中,石川也發現了她,心意相通的二人成為了摯友,連相遇時展露出的羞澀微笑,仿佛也帶着兩人共同分享的甜面包氣息。即使後來兩人因為種種原因有所疏遠,但在多年後再次碰面時,依然會露出像當年一樣柔軟的笑容。

...

日子就這樣溫暖又柔和地度過,小島收養了很多隻貓咪。

《咕咕是一隻貓》獲得了漫畫文化獎,陪伴她十五年的咕咕卻已年邁,最終在頒獎的幾天前壽終正寝。獨自參加頒獎典禮的小島,發現自己曾經的助手和編輯都已經有了新的社交圈。她想了很多,想到小時候被鼓勵繪畫的自己,高中時害羞内斂的自己,工作後有薩巴和咕咕陪伴的自己。

...

她想了很久。直到回家後,看着簇擁在門口歡迎她回家的貓咪們,小島終于笑了出來:“我回來了。”

...

陪伴與離開


《咕咕是一隻貓》是一個非常溫暖又深情的故事。它其實講述的不隻是一隻貓的故事。或者說,比起貓咪,影片中着墨更多的是她的主人小島麻子的故事,貓咪隻是靜靜地陪伴着她。但有的時候,比起高聲大氣地嬉笑與喧鬧,我們更鐘意的可能就是這樣溫暖柔軟的存在。

對于很多寵物來說,主人的生命真的很長很久,它們即使竭盡全力,也隻能在主人的人生裡,占據那一瞬的光陰。在故事的開端,小島送走了陪伴她多年的薩巴,而在影片的結尾,小島也陪伴咕咕到了生命的盡頭。

主人對于寵物來說,像是守護神般無所不能。但是,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它們拯救了高樓上的我們,我們付出了一部分關注與愛意,卻得到了全心全意的信賴。它們陪伴着我們走過那些灰暗的毫無生機的日子,傾聽我們深夜時抽噎的傾訴與飲泣,像個暖洋洋的小太陽般,驅散那片藏在黑暗中的孤獨,一心一意地為我們發光發熱。就像故事中的小島一樣,薩巴走後有咕咕來治愈她的生活,而當咕咕走後,“沒事的,其他的貓會學咕咕的動作,學它的叫聲來安慰我。”

...

對于很多人來說,當寵物死後,即使在現實生活中不見蹤影,也會在心中立起一座小小的墓碑。有的時候也會幻想,它們隻不過是換了個居所,而一直保存在主人的心裡,就像《哈利·波特》中的念出“呼神護衛”後的銀色守護神,仿佛我們隻要在心中念出它們的名字,就能夠在夢中再次相見。

無論對于誰來說,都注定無法回避死亡,悲哀的不僅有離去的生命,還有被迫留下的一方。但生老病死原本就是世間的常态。影片中第一集和最後一集都有主角所深愛的貓咪死去,又有新的貓咪到來。彼處将死,此處已生,頗有種生命循環的意味。

周國平在《守望的距離》中寫道:“一個人若能看穿壽命的無畏,他也就盡其所能地獲得了對死亡的自由,他也許仍畏懼形而上意義的死,即寂滅和虛無,但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死,即由疾病或災禍造成的他的具體的死,他已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恐懼之感。”

相比薩巴,面對咕咕的死,小島平靜了很多。我們難道能說是她對咕咕的愛不如對薩巴的多嗎?小島隻不過是明白了死亡也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一環,而她所愛的貓咪,會一直留在她的心中。

真實的煙火氣與真誠的共情


《咕咕是一隻貓》篇幅很短,第一季僅有四集,後來的續篇也隻有五集。但就在這短短幾集中,卻讓我們覺得真的陪着咕咕和小島走過了平實溫馨的十幾年。

劇中營造的生活場景真實而富有生活氣息:

小島和大森散步的文化公園,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最随處可見的普通公園;

在過道擺着小攤的商販向路人熱情的兜售着形形色色的物件;

牽着狗狗出來散步的女子坐在石凳上聽着悠揚的小提琴曲;

沐浴在陽光中的老人們一邊下棋一邊閑聊,旁邊還停了幾輛自行車……

這種真實感,讓觀衆一下子沉浸到了那個有着啁啾鳥鳴聲的公園,不知不覺中站到了小島的身旁,和她一起偷偷窺探那隻可愛的小貓。當她抱起貓咪時,露出微笑的除了她自己,還有我們。

...

這種真實的生活所渲染出的生機勃勃的氣氛,能夠最大限度調動我們的共情能力,哭也好,笑也罷,都是發自内心的真摯情感。這也正是治愈系影片必不可少的關鍵部分。

因此,即使有時我們明知這隻是主角的一時幻想或夢境,卻也會情不自禁地動容。正如在影片的末尾,頒獎禮後獨自回家的小島,走到了當時和老人相遇的公園。她坐在長凳上,旁邊仿佛還有着老人的身影。

“為什麼要把它給我呢?”

“我給它取了咕咕的名字,本想更早的告訴您的。”

“是GOOD GOOD的咕咕。”

“我……不怎麼明白理所當然的事情。不知道……繼續這樣活下去好不好。”

小島轉過頭,看見了薩巴和咕咕,情不自禁的微笑起來。

隻是很快,它們和老人一同消失了。

...

我們都明白,這隻是她的想象。但是我們的眼淚,卻也一同掉落下來了啊。

除卻扣人心弦的情節,很多地方富有深意的設置也使得影片變得更加意味深長。

比如小島失去薩巴後去散步時,路人拉的小提琴曲正是肖邦練習曲《離别》;

再比如,小島第一次看到對面樓頂的石川時,傳來的音樂是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耶稣,我們仰望的喜悅)。

這些暗藏的精巧設定,我們不知道也無傷大雅。但當我們了解過後,體味到的情感卻會更加的深沉。

當這些美好的細緻的因素被精心融合到一起,再加上幾隻可愛的貓咪,能夠使那麼多人沉浸到這部短短的日劇中甚至潸然淚下,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