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幾天重新看了一遍《喜劇之王》後,很想為周星馳電影的現狀寫一個點評,于是有了這篇文章。

衆所周知,在春節檔的厮殺中《新喜劇之王》高開低走,迅速斷崖式落敗,斬獲的票房隻是《流浪地球》的零頭,距離上映前大衆的期望甚遠。畢竟此前同樣沒有周星馳出鏡主演的《美人魚》和《西遊降魔篇》都有不錯的票房成績,在《新喜劇之王》神話破滅前,周星馳的金字招牌無疑稱得上是票房的保證。

《新喜劇之王》為什麼會口碑這麼慘,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隐藏在誇張中的現實

首先我們來聊聊《喜劇之王》為什麼能大賣,且是經典。這部電影也是賀歲檔上映,并且以2984萬元的成績成為了當年的香港票房冠軍。

單從電影的整體質量來看,《喜劇之王》其實有不少缺點。後期劇情發展節奏的混亂、亂入的薯片廣告,與周星馳的其他電影相比從電影拍攝技法來看沒有太多值得一提的亮點。相比之下,《功夫》這樣的周星馳後期電影顯然是更為成熟的商業片。

但《喜劇之王》的無可替代之處在于,它在情感上的力量幾乎超越了周星馳「無厘頭電影」标簽下的其他所有作品。經過這麼多年,我們都已經看到周星馳隐藏在喜劇外表之下的悲劇底色——《大話西遊》裡的那個背影,《破壞之王》裡那個外賣郎,《食神》裡那個落魄的廚師,在各種花樣的搞笑橋段之外,這些角色往往會帶給觀衆深一層的思考和感悟。

...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長大之後再看周星馳電影,越來越覺得悲傷的緣故。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而《喜劇之王》更是其中最為殘酷的一部。筆者曾經在周星馳的文章中這樣形容這部電影:

真正成功的喜劇都是包裝起來的悲劇。這在《破壞之王》裡已經有了小段的表現,而在《喜劇之王》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電影裡,周星馳開始完完全全地講述了一個令人淚下的故事。生活的無奈,遭受現實踐踏的愛情,這些帶刺紮人出血的鋒芒被周星馳用一種略顯殘酷的戲谑包裹在了喜劇的外殼裡。

因為我們自己,也逐漸經曆了那樣的愛情,也逐漸成為了那個被打壓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或許也從高處跌落,體驗了種種苦辣酸甜。

...

人設大于人性,還是人性大于人設?

因此,我們先不談新版電影好不好笑,首先從「悲劇」這個層面來解讀兩部喜劇之王的差距。

尹天仇與柳飄飄的故事之所以能成為周星馳電影中最動人的愛情戲之一,個人認為與「現實」二字是分不開的。

雖然在《喜劇之王》裡也有很多誇張的搞笑橋段,超現實的表現方式,恰恰是周星馳諸多無厘頭電影的特點,但《喜劇之王》更為紮根于實際,這是因為其「自傳」性質決定的。

...

尹天仇在片場所遭受的種種挫折,很大程度上也是周星馳所經曆過的,隻是經過了誇張化的處理。擺在這對情侶面前的,不是什麼天大的玄幻問題,而是市井社會下小人物的窘境——

一個窮得鈴铛響的龍套演員,一個被渣男欺騙的小姐,他們在社會的重壓面前渺小得不值一提,但他們又是如此地真誠、可愛,正是因為尹天仇處境如此不堪,他說出「我養你啊」時那個鏡頭,才成為了「世界名畫」。

把美好的東西毀滅,所謂悲劇。當然,不過分解讀的話,《喜劇之王》同樣沒有在劇情上貫徹到底,賀歲片的底色仍然給這部電影塞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無厘頭外殼下的「現實」能夠感動許多人,在于尹天仇和柳飄飄角色的真實感。

比如相似的人設——同為天天捧着一本《演員的自我修養》的戲癡,尹天仇與如夢是有很大區别的。

尹天仇在影片中沒有父母親人,身邊的狐朋狗友也沒有一個有興趣理解他、懂他在做什麼的。這其實是一個人設的基石——他的形單影隻和精神層面都為他塑造了一種絕對的孤獨感,而走進并打破這種孤獨的柳飄飄,就成為他心目中不可替代的人。

...

而如夢呢?她有閨蜜、有男友,有完整的家庭且生活在一起,這樣更為現實的設定并沒有為角色帶來真實感,反而形成了一種「瘋癫」的即視感。觀衆會認為如夢是個沒心沒肺的白癡,而不是一個沉迷于演戲的孤獨者。

因為瘋魔的「戲癡」,和所有人都不在一個頻道,給他太多人物背景關系反而喪失了「戲癡」人設的真實性。因此如夢的人設,并沒有像《喜劇之王》裡成為叙事的靈魂,反而成了一種枷鎖。

仿佛她就是頂着一個「戲癡」帽子在演戲,各種不合時宜的場合,父親大壽什麼的她都是沉迷于自己世界。而尹天仇呢?他就沒有出現在那些場合中。

...

這種人設的矛盾、出戲,并非隻是編劇和演員的問題,筆者以為有更深層的原因。

那就是這個時代觀衆欣賞電影的語境已經變了。

港式「無厘頭」的消散

我們要明白的是,讓當時的周星馳獲得票房和掌聲的,并不是這些電影中的悲劇。周星馳後來說“事實上,我是一個悲劇演員。” 而他拍的這些悲劇,無不是以「無厘頭喜劇」的标簽傳遞給衆人,為世人所追捧的。

所以在我們探尋今天《新喜劇之王》票房的失敗原因時,不得不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周星馳搞笑的功力退步了嗎?

個人的答案是,有一點,但不是主要原因。

如果單從喜劇笑點設置來看,《新喜劇之王》也算密集,但總覺得不如周星馳之前的電影好笑——這一點非常奇怪,我們不覺得香港電影時期那些亂七八糟的鬼馬橋段出戲,搞笑橋段沒有那麼誇張的《新喜劇之王》,反而總令人進入不到笑點中去。

...

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無厘頭」電影的特征,筆者認為是:「氛圍」。周星馳的喜劇表演是非常誇張的,橋段更是各種超現實,但這并不讓觀衆出戲,而是接受了這種全新的電影「氛圍」,包括周星馳在内的所有演員都處于這種狀态之中,沒有人置身事外。

周星馳誇張嗎?吳孟達、莫文蔚這些配角、導演、場記、洪爺這些龍套也同樣誇張。甚至可以說,彼時的香港電影有很多都是這樣的風格,他們整體配合所形成的這種「氛圍」是完整的。

而《新喜劇之王》則沒有這樣的完整的「氛圍」。如夢的父親是這部電影中貢獻最佳演技的角色,但當他摔碗時,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周氏電影的那種反差,而是一種不同頻道的插播感。

也就是說,《喜劇之王》裡所有人都是誇張的、瘋癫的,尹天仇和柳飄飄則從瘋癫中用成長來接近現實,并以此動人;

而《新喜劇之王》中,身邊大多數是正常的、符合當下影視作品人設的,如夢則頂着瘋癫的帽子,反而變成為了人設而人設。

...

這是電影語境變遷下的無解一題。隻要看看如今港片的推陳出新,就能發現除了周星馳之外,已經沒有任何人試圖去重現「港式無厘頭電影」了。

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周星馳本人的出演,一切都減分了太多。如果說無厘頭語境的消亡,那并非從近兩年才開始,但在《功夫》甚至是《長江七号》中,我們并沒有這樣明顯的感受。

這也是我認為,周星馳的演技或許遠遠超過了大衆的認知的原因。

周星馳的性格中是有很強的悲劇色彩的。他之所以能塑造出那麼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必然有他自己生活經曆的獨到理解。

我之前寫過:

沉浸在電影裡的周星馳或許從未真正長大。這個長大的意義不是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成熟,而是那個心理變化的節點、是那些我們曾經相信然後丢失的種種純粹:

純粹的愛情、純粹的善良、純粹的理想、純粹的堅持。周星馳的電影裡,永遠少不了這些。也許在現實裡的周星馳早已不是《功夫》裡的少年,不是《破壞之王》裡的外賣郎,不是《喜劇之王》裡的死跑龍套的,但他的所有純真卻在電影裡得到了永生。

他固執地重複塑造他的理想世界,有着種種缺點真實的自己和那些包容愛着他的人。就像他電影裡扮演的那些缺點滿地的小人物,和那些總是愛上他的從不後悔的女主角們。他是如此用力地、用無限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塑造那些他自以為的不完美。

或許周星馳電影中的那些美好結局,與隐藏在結局前的種種生硬轉折,代表了他對很多事情的悲觀看法,愛與被愛,或許從來不是水到渠成的事。

(魔鬼影評系頭條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