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部分的書都改不成功的話,那麼這部電影《七》絕對是這句話的例外。他既兼顧了商業電影吸引觀衆的特質,也兼顧了内容的深度。


電影吸引觀衆的特質無非是情節要跌岩,要曲折,要令人意想不到後面的劇情,給人激蕩人心的觀感,否則平淡如流水賬的畫面将會讓觀衆在電影院裡呼呼大睡。這部電影真真切切做到了,他沒有用國外的套路,沒有什麼讓主人公先是迷茫後來經過幾折磨難最後主動去承擔自己的責任,而是用幾重現實讓觀衆震驚。


...

為什麼是三重謊言,其實跟契科夫的套中套一樣,一個謊言套一個謊言。第一重謊言是安寫的小說,這是最美好的,是安給七最好的結局,也是給觀衆最好的結局。在這重謊言裡,兩個女人結束了争奪,安嫁給了一個老實喜歡過安定生活的男人,而七則讓男主人公明離開,自己去旅行,追求自己不同以往的人生。


...

看到這裡的時候,觀衆都以為結局了,都安心了,搶男人的鬧劇終于結束了,他們可以散場了。但劇情一轉,就在這時候,明知道那本小說是安寫的,還知道安有一個孩子,那孩子還叫自己爸爸。

于是明拼命追問安怎麼回事,安隻好說出來,說七生了孩子就跑去旅行了,讓安照顧孩子。這時候觀衆也不大震驚了,因為隻是多了個孩子。但是這一切都是為後面的炸彈做準備。炸彈要來了。最後,明知道安給的“真相”離開後,安哭了出來,她慢慢回憶了真相。這裡她沒有說話,旁邊也沒有人,這是隻有她知道的真相,隻在她的記憶。七沒有去旅行,也沒有重新過自己的人生,她生完孩子失血過多就去世了,話都沒多說幾句,這是一個慘劇。看到這裡,觀衆的腦子像是被撞了一下,原來前面都是謊言,而且跟真相完全不一樣,從皆大歡喜跌到悲慘結局,觀衆心裡有落差感,這樣劇情自然有曲折,能吸引住觀衆。


...

很多電影能夠吸引住觀衆,實際上細節經不住推敲,這種電影是看不了第二遍的。但是《七》就能,因為她有深度在裡面,有一種現實的錯亂感在裡面。我敢肯定說,它是一部可以看第二遍的電影。什麼是現實的錯亂感呢?說得清楚一些就是性格的錯亂感,它在告訴我們人的複雜性。一開始我們都給七和安界定了性格,七就是乖乖小孩,她一直循規蹈矩,讀書上大學,然後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從小安穩、衣食無憂的家庭環境就是這麼讓她養成這種性格。而安就是不喜歡讀書,隻想放蕩不羁,甚至想要跟酒吧的駐唱出去跑場。

事實上,人所需求的往往是掙脫,越在一個環境待得久就越想逃出來。


所以七不是自願乖乖的,她是在克制,在隐忍,她接受了很多愛,但她其實是想要擺脫這種感覺。安表面是不願意安定,實際上她内心渴望着安定的、被人愛的生活。所以即使七沒有去世,他們也會走向不同的路途。


...

因為影片結尾就告訴我們,人的複雜性,是無時無刻變化的。

明與七一樣,乖乖小孩一個,他與身邊的人一樣好好念書,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屬于過安定生活的人。如果他沒有遇到安,就不會有選擇。因為他會選擇像他一樣的人,一起好好工作,為未來打拼。偏偏他遇到了安,剛剛提到的越是在同一個環境待久的人就越會向往另一個世界。安的世界是神秘的,為止的。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明第一次見安的場景。明問你是誰。安沒有給他直接的回答,也沒有說自己是七的朋友,隻回答别問我這種哲學性的問題,最後還上了一輛摩托車離開。


...

她像是一個精靈一樣,不知道從哪裡出現,又不知道是從哪裡消失。就是這麼一種神秘性吸引了明,讓明的理智紛紛鐘喪失,像飛蛾撲火一樣,明知道那是七的朋友,明知道自己不該這麼做,但還是奮身飛過來。


...

所以說,這麼一部兼顧商業和深度的電影,怎麼能沒有好評。一六年的時候《七》獲得了評分最高的話語電影也不是白蓋的,實在名副其實的。喜歡的朋友不妨去看一下小說,這會有新的一番體會。



-酒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