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音樂家,靠的是耳朵。

真正的演員,靠的是演技。


2010年的時候,有一部法國短片橫空出世。

講的是一個天才鋼琴家,因為一次大賽失敗,人生跌落谷底。後來重新振作,假扮成盲人調音師,自由出入客戶家。因為盲人的身份,每個人都對他展現同情,并在他面前放下戒備,他也得以窺探了許多人的隐私。

...

一次來到一戶人家,卻意外發現男主人剛剛被殺,而女主人此時正拿着槍在背後等他出錯。然後影片戛然而止。

全片14分鐘,至今豆瓣9.2分。

那個時候,微電影在國内還沒有流行起來,這樣一部開放式結尾,劇情腦洞大開的短片,讓當時還沉醉于摳腳丫子惡補老電影的我,膜拜不已。

那個時候我就在想,這麼精彩的片子,最後到底會發生什麼,是不是可以拍一部長片呢。

于是,印度版《調音師》就來了。

...

印度版《調音師》(又名《調琴師》《看不見的旋律》),其實2018年10月就在印度上映了。

今年4月3日,才在大陸與觀衆見面。(想看的還可以去,還有影院在排片。如果還沒看就趕緊棄文,因為我要劇透了)

很多人反感印度電影動不動就唱歌跳舞,感覺是在拖延片長。當一聽說《調音師》是一部印度電影時,基本上已經放棄了。

事實證明,真香。

印度版《調音師》改編自法國短片《調音師》,整體劇情框架沿用了原版,但是在劇情廣度上,給予了極大的角色延伸。

...

原版中戛然而止的劇情,在本片中有了結果。并且通過這個故事,進一步衍生出了更深的人性探讨。

而且可以放心,這一次印度創作者比較克制,沒有動不動來一段尬舞。但是配合鋼琴大師的角色調性,全片對于鋼琴音樂與劇情的結合做得相當巧妙。

比如,男主角阿卡什剛亮相時,在窗台前的鋼琴演奏,旋律明快,但是越往後節奏越拖沓。

...

這裡展現的,一方面是阿卡什的音樂天賦與野心,他一直想去國外參加音樂學習與表演,此時的他僞裝成盲人鋼琴師,就是為了避免視覺的雜亂,單純地尋找音樂的靈感。

另一方面,阿卡什平時為其他人培訓或演奏鋼琴時總是遭到或多或少的騷擾,這嚴重幹擾了自己的創作思維,目前彈奏的曲子就是他正在創作的,隻是一直卡在最後的旋律上無法突破。

而當阿卡什遇見心儀的少女蘇菲時,春心蕩漾。連續幾天在酒吧中彈奏的幾首曲子,都飽含着熱戀中的快樂情緒。

...

随着與蘇菲的相處,阿卡什不再需要裝成盲人來排除幹擾。見到蘇菲,就是自己靈感如泉湧的時候,所以他把每首曲子演奏得洋溢着幸福與憧憬。

...

當阿卡什來到演員普拉默家中時,鋼琴旋律從一開始沒有發現屍體時的中規中矩,到發現疑似兇殺案現場音樂戛然而止。

慌亂中的阿卡什打算在衛生間冷靜下來,又意外發現裡面藏着一個握着手槍的陌生男人,回到鋼琴的路上,他确認了屍體正是邀請自己來家中表演的男主人普拉默。

...

至此,阿卡什确認了自己的處境,以及這個家中危機四伏的現狀。

演技!這麼多年裝成盲人的經驗,讓他暫時在表情和行為上表現得沉着,似乎真的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但此時他的鋼琴音樂,已經開始變得低沉且節奏遲緩。

整個過程,代表着阿卡什複雜的情緒與不安的恐懼。

特别是,在他彈奏期間,女主人西米和情夫曼諾拉收拾現場,把屍體裝進皮箱。同時,演了一場男主人中途回來,又匆匆離去的戲,順利把屍體運走。

...

可想而知,此時的阿卡什内心是有多麼想罵人。

這之後的阿卡什有三場鋼琴演奏,分别是知道真相後的酒吧演奏、普拉默的追悼會上以及2年後歐洲某酒吧的表演活動上。

...

其中前兩場演奏,音樂都極為消極低沉,節奏中帶着遲疑。這裡正好對應了阿卡什知道真相後的不安,特别是得知當天的情夫原來是警局的高官,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阿卡什陷入了激烈的心理鬥争。

在普拉默的追悼會上,女主人西米的一番動情的話,在其他人看來,是對亡夫的追思,可是在阿卡什眼中,是多麼的虛僞和做作。

但他不敢站出來,此時的自己,有一種卑微。

而2年後的異國演奏,是阿卡什和蘇菲的重逢。此時的兩人,都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阿卡什和蘇菲了。

...

比起曾經略帶浪漫的曲風,這個時候的阿卡什,演奏的環境和音樂節奏,都襯托出無盡的秘密。

鋼琴音樂,是本片的靈魂。與劇情的吻合,确實是高明之處。

但是作為改編電影,本片除了将原片的劇情以及人物性格進行了豐富和延展,也在類型上,有了更大的變革。

...

《調音師》前半部分與音樂相關性大,所有的巧合都是圍繞着主角阿卡什假裝盲人的劇情點在推動。

包括原片中沒有的第三者角色,在本片中很好的作為一個警察角色,不斷與阿卡什産生交叉聯系。

所以,前半段是合格的改編,兼顧了藝術性與可看性。

...

而自從西米下毒導緻阿卡什真正失明開始的後半段劇情,則更像是一部自行創作的相對合格的商業懸疑動作戲。

商業性強,但與全片調音師的關聯度大大降低。

...

無論是西米的主動進攻導緻阿卡什失明,還是曼諾拉與西米合謀,準備殺害阿卡什,甚至是阿卡什逃脫後與醫生等人之間的糾葛,都已經是一部淺顯的直接暴把惡暴露給你看的作品。

比起前半段,以假裝盲人的符号,引導觀衆窺探社會善惡沖突的含蓄,後半段則顯得粗暴且慌亂。

當然,正如标題所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本片最大的看點,就是謊言。如何圓謊,考驗的就是演技。

...

阿卡什為了更專注于鋼琴創作,裝了多年的盲人。

比起原版來說,本片中的阿卡什可以說是善意的謊言,他裝扮成盲人僅僅隻是為了自己的創作,沒有真正去窺探别人的隐私的意圖。因為一開始,他所使用的道具是真的讓自己看不到。

隻是,為了看心儀的女孩,他開始嘗試脫掉道具。但他也始終沒有告訴蘇菲自己是假裝盲人的行為。

當他被西米下毒導緻真正失明,而且被曼諾拉殺害不成逃脫之後,此時的阿卡什已經開始動搖心中的善念。

...

特别是在醫生等人手中死裡逃生之後,阿卡什心中隻有複仇。不僅僅是對西米和曼諾拉,還有醫生等人。

片尾2年後阿卡什與蘇菲的重逢,徹底暴露了阿卡什已經變了一個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阿卡什對蘇菲回憶的故事中,醫生開車中途停過,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醫生遇害,西米複活。而阿卡什此時不知道回來的是西米,所以還一直向她念叨着不要傷害西米。于是西米讓他下車,但是西米最終又反悔并折返回來準備撞死阿卡什,卻因為農夫射擊兔子并導緻車子被撞擊失控翻車起火。

...

理論上來講,此時的西米和醫生都死去了。而據阿卡什說,自己最後乘坐巴士離開。那麼,他是無法知道那個開向自己的車是不是西米開的。而且,醫生中途停車的劇情,在本來的場景中是沒有出現過的。

...

2、蘇菲聽了阿卡什的回憶,對他的經曆表示同情,并指出,當時阿卡什就應該聽醫生的話,接受西米的眼角膜,畢竟西米是一個作惡多端的人。

...

聽聞此話,阿卡什馬上回頭看了一下蘇菲,但他并沒有回話。這裡其實暗示着阿卡什撒謊了。

3、阿卡什和蘇菲準備離開時,店員拿出阿卡什常用的兔頭拐杖。這個兔子直接對應阿卡什回憶中那個導緻西米車禍的兔子。

...

但是,在他的回憶裡,當時隻有他一個人,而且他是盲人,是不可能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更不可能知道兔子的存在。這隻兔子拐杖,其實就是阿卡什新的謊言,用來掩蓋那段不為人知的過往。

4、至于阿卡什最終其實已經治好眼睛設定就不用說了吧,路上的一個易拉罐,直接被阿卡什狠狠地掃到了一旁。

...

這裡也直接佐證了阿卡什的回憶是一個謊言。甚至,其實阿卡什等人早就殺害了西米,提取了肝髒和腎髒,治好了阿卡什的眼角膜,也因此獲得了6000萬資本。

這就是為什麼阿卡什可以來歐洲生活這麼久,且對當時車禍現場知道如此詳細的原因。

而醫生的死,可能并非在西米的屠刀下。細思極恐。

阿卡什的謊言,見證着一個單純的藝術家,變成一個腹黑的人的全過程。

而片中兩外兩位主角西米和曼諾拉,也是在謊言中,導緻事情一步一步不可收拾。

西米嫁給了比自己大很多的前知名演員普拉默,僅僅隻是為了自己的明星夢。她不僅不愛自己的丈夫,還跟警局高官曼諾拉搞婚外情。

因為被丈夫撞見事情敗露,最後丈夫意外身亡。

...

可以說,西米從一開始就背負着罪惡。但她确實是一個演戲的好苗子。

比如一開始在廚房裡的即興表演吓到了自己的丈夫。盲人阿卡什闖入自己家中,當着阿卡什的面,上演了一場毀屍滅迹消滅證據的戲。(這個場景中,阿卡什一直處于鋼琴三角結構的後面,暗示着他的被動處境與危險。而鋼琴前面,則是一個天然的舞台,伴随着阿卡什的音樂,西米和曼諾拉進行着無聲的表演)

...

又比如丈夫死去的當晚,西米來到酒吧裝作不知情等待丈夫與自己慶祝結婚紀念日,過程中表現出的不耐煩與焦躁,像極了一個被丈夫放鴿子的婦人。此舉,正是為了演給酒吧其他人看的,洗脫自己的嫌疑。

當然,更不用說後面裝病殺害鄰居目擊者,追悼會上動情痛苦,闖入阿卡什家揭露阿卡什假冒盲人的行為以及後面騙取阿卡什的信任,逃脫倉庫。

西米是一個演員,但她把最好的演技放在了陰謀和殺戮上。

至于情夫哥曼諾拉其實是一個呆萌的傻大個,手段比起西米來,差太多。

...

偷情被撞見時的一臉驚訝,事情可能敗露的驚恐,不知所措時的驚慌,殺人不成反被揍的驚呆了,都讓這個角色看起來16個雞蛋都隻補了肌肉,沒有補腦子。

而醫生等人,在段位上比曼諾拉還要低,他們屬于小騙子,但分分鐘就被阿卡什玩弄在股掌之中。

這樣的人,也注定了悲劇的下場。

最終,勝利的隻有阿卡什。

正如片頭中的那一幕,把菜地攪得一片亂,也沒有死在農夫的獵槍下,還導緻了車禍掩蓋所有證據。

阿卡什就是那隻盲兔子,隻有他最後潇灑地離開了。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

來自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