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布蘭卡》—— 觀衆觀看角度
是為了想了解二戰初期被困在卡薩布蘭卡的人民?還是特别想體會在那個歐洲動蕩年代的愛情?不管從那個視角帶着那種心态觀看這部電影都會給你帶來深動的體驗人性内心的某種東西。使我在觀看中不自覺的全然投入到電影中,内心獲得了啟發和一種覺悟,這是一部敲擊着内心深刻并且難忘的一部電影。
先說《卡薩布蘭卡》—— 曆史背景
影片拍攝于1942年,正值二戰期間,許多被困在歐洲想要遠離戰亂的人民,去美洲大陸避難,由于不能直接到達中間必須經過一個中轉站就是《卡薩布蘭卡》,在這裡必須拿到通行證才能飛往裡斯本,搭乘去美國的郵輪。
在這個曆史背景下,我是誰?誰是我?這是一部曆經着生命的電影,主角真的就是男女主人公?導演處于什麼情懷主導的這部電影?是我們看後有自己的認知觀,一部以曆史戰争背景而诠釋愛情的一部開悟電影。
在動蕩不安生命不能保證的時代一些娛樂的場所也是一種麻痹自己或叫短暫失憶,一種歌舞升平,在娛樂中可以沒有邊界的展現自由,還原生命(人性)的本相。看這部電影要準備一顆思考的心,先知道一點二戰的曆史,才能看出電影的韻味。
獨特的愛情穿插:
愛情的劇情占整部劇的40%還是通過回憶的碎片畫面來演繹,而隻有10%通過裡克和伊爾莎在卡薩布蘭卡相遇後的舊情複燃,和兩人面對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難以抉擇的情節來解說着觀衆對這部電影關于愛情部分的了解,是目前我看過屬于愛情類電影劇情最少卻拍出最高境界的作品。
獨特的三角戀特色:
透過電影對每個人物的塑造,展現着這三個人内心的感知和人生的使命,是我前所未有的對三角戀沒有反感而是從影片中去反觀自我對愛情的理解,自我在動蕩年代對本國的情懷。
三角戀産生的大概背景:
首先伊爾莎是已婚人士,丈夫維克多是個反納粹地下黨首領,夫妻二人從始至終都是在一起的。在伊爾莎遇到裡克的時候,那時她聽到可靠的朋友告訴她維克多已經死了,所以在道德上伊爾莎和裡克無需譴責的,還有他們之間也是真愛。
稱為三角戀和出軌的部分是在卡薩布蘭卡相遇後,伊爾莎趁着夜色全副武裝,瞞着維克多來找裡克。但這段越軌的行為,是影片帶來的一種更深的思考。伊爾莎出軌行為是出于真愛選擇了裡克。在時代的背景下,國事大于私情裡克選擇了反納粹,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或者也可以說因為愛所以放手,總之這是一場愛情與政治的選擇。
最後引經據典幾句經典的台詞:
1. 世界上有這麼多城鎮,城鎮中有那麼多酒館,她卻偏偏走進了我的酒館。
2. 整個世界快倒下來了,我們卻挑在這個時候談戀愛。
3. ——你昨晚去那裡了?
——那麼久以前的事情我記不起來了。
——我今晚可以見到你嗎?
——我從不計劃那麼遙遠的事情。
4. “你是維克多工作的一部分,是他前進的動力。如果飛機起飛了,而你不是和他在一起,你會後悔的,也許不是今天,也許不是明天,但是很快你就會後悔,而且是抱憾終身!”
“那我們呢?”
“我們永遠擁有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