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不難發現,這部電影意不在棒球比賽本身。一是,從打破行業領先用數據說話;二是,所有的決定都不是片面的,頭腦風暴。
我不想在此讨論這部勵志電影提供給觀衆的雞湯,其中勵志名言,需要個人去觀看,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囤積知識。這部電影很有必要值得去觀看,贊同電影裡用創新的方式突破棒球界一貫用身價來衡量球員水平的模式,看完後我相信你會拍手叫好。這部電影讓我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做為一個貧窮的人,碌碌無為的三十多年,缺乏謀生手段,一直都是靠工作和運氣,性格多面性,生活在浪費解決溫飽問題上……。如果在貴人的幫扶下,使我成為自食其力的人,我就能反過來為公司的收益盡一份力,并用自己不惜孤獨求敗來償還公司或者貴人的眷顧……。
這就是看完點球成金我與正常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有着根本的不同。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的能力承擔人生會發生的所有風險,我卻一直幸運在别人的庇護下,一旦保護傘不在我就會處在遊戲裡時刻被出局的邊緣。我總是拿自己的價值觀去冒險,通常隻會慎重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替别人着想,卻沒有審視自己能力和誠信度如何。
倘若我能依照電影裡比利堅持自己的選擇,立場堅定,勇于創新,那我根本沒有這一刻内心的聲音,就會直接去做好已經在做的事情。我就是一個一向以不同的标準行事,我之所以從這部電影裡涉及到自己職場缺陷:就是又站在了公司與客戶之間的十字路口。換句話說,我魄力不夠不敢拿公司的身份去冒風險,我願意拿個人的名譽去冒險。這些話的含義沒有那句話高于那句話的意思,我也沒有堅持認為怎麼是對,怎麼是錯。
這樣的《點球成金》電影的觀後感,正是基于我沒有比利的堅持,也沒有彼得的聰慧頭腦。隻有當我将關注點鎖定在當下,而又不能忽視外在因素,我不想用什麼狡辯觀點說服别人。我真正認識的不是自己的價值觀,而是自己實際的品行,失敗不過是自己的必然。事物本身的期限有限,個人的産出時間也有限(隻要不是犧牲其他代價去換取自保規則),那麼我都不會從這部電影裡反觀自身真正的問題在于:到底是某甲,還是某乙,才是我在看完電影後應對當下站在十字路口的方向選擇?
看完這部電影我也希望把自己投入的精力增值回饋,但當下一定要謹慎。對于個人而言,當然希望不丢原則立場還能對事收放自如。但是,靈活度不夠,心不夠堅定有時會犯錯誤,首先,從公司出發我已不完全是自己,或者我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對外表達決定。
在每一句用詞中都隻是針對這部電影的想法,若有緣讀者關注了我本章職場邏輯的想法,必然都會得出筆者荒謬結論。準備到此擱筆了,不想用一大篇文章來說明,我通過這部電影的觀後感真正的感覺,因為試圖解釋無濟于事,除非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筆者出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