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在豆瓣2019評分最高的十部外語電影榜單上,犯罪片占了三席: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和最佳男主角獎項的《小醜》、票房破三億的印度佳片《調音師》,以及豆瓣四十餘萬人次評出的8.2高分電影——《利刃出鞘》。

突發命案的豪宅、割喉自殺的富翁、心懷鬼胎的家人……這部緻敬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懸疑電影,同阿婆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無人生還》等經典作品一樣,是一場精彩絕倫的多角色推理大戲,構思巧妙,意味深長。

但它,不僅僅是複刻。

...

是誰?


在知名犯罪小說作家哈蘭·斯隆比85歲生日的第二天,傭人像往常一樣端着早點上了樓,但這次迎接她的,隻有斯隆比先生被割喉的冰冷屍體。

電影開場十分鐘,斯隆比家族的所有人便被警察一一詢問:

獨自打拼的大女兒是個幹脆利落的标準女強人,和她的丈夫一同經營公司,而他們的兒子蘭森遊手好閑,和祖父感情複雜愛恨交織;

丈夫去世的二兒媳是個網紅博主,她的女兒是個自由發展不務實業的大學生,她們都依賴着家裡的經濟供給;

經營父親公司的小兒子,性格孤僻的小孫子……

此外還有請來的移民護工瑪塔,她和斯隆比一家都相處愉快;

以及被一封匿名信請來調查的偵探,布蘭克。

...

而在上帝視角下,很多人的動機似乎都顯露出來。大女婿被哈蘭發現婚内出軌,提前離席的孫子蘭森與哈蘭發生過内容不明的争吵,二兒媳曾被他告知将取消多餘的經濟支持,平庸的小兒子則更是面臨被公司解雇的風險……兇手似乎就隐藏在他們當中。

但是在影片進行了三分之一的時候,謎題仿佛就已經被解開了:護士瑪塔把哈蘭的藥和嗎啡弄混了,為他注射了大量的嗎啡。哈蘭生命僅剩的十分鐘不足以使他支撐等到救護車的到來,而瑪塔偏偏找不到緩解延遲的藥劑……

哈蘭與瑪塔友情深厚,作為一名優秀的犯罪小說作家,他冷靜的策劃了讓瑪塔從第一嫌疑人變成無辜人員的計謀,然後割喉自殺。似乎一切都合情合理,真相即将大白,但是又有很多疑點沒有解開。瑪塔如何掩飾一切?遺囑是否會引起風波?是誰匿名雇傭布蘭克偵探前來偵查?血檢報告會不會揭露真相?

...

最重要的是,電影剩下的三分之二,會演什麼?

布蘭克偵探意味深長的說出了整個案件的隐語:“我們看到甜甜圈孔的中心有一個孔,但它不是甜甜圈孔,而是帶有自己的孔的較小的甜甜圈,而我們的甜甜圈根本沒有開孔!”

人性?金錢?金錢!


同金錢比起來,感情似乎是再廉價不過的附加品。

年邁的曾祖母總是獨自待着,幾乎失去自己社會價值的她,得到家人關注的機會少得可憐。她在暗中目睹了一切,忍受着悲傷與痛苦,最後反而是布蘭克偵探來慰問他“我懷疑我是否是第一個安慰你的人”。

祖父哈蘭周圍倒是簇擁着很多人,也許在觥籌交錯回憶往昔歲月時,他們也會有幾分真心,但日常相處時的讨好,卻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幾分世俗的銅臭氣味。

哈蘭自己也心知肚明,給予他真摯關注的,恐怕隻有他的忘年交瑪塔。一方面“年老會加深所有的感情”,另一方面,走到人生盡頭的他也時常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遺憾與缺失。他決定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警醒他的孩子們……

除了和哈蘭的友誼,移民瑪塔似乎和斯隆比一家也相處得非常融洽。

在遺囑公布前,他們甚至親切地表示“我們很樂意照顧你。”隻是略顯美中不足的是,他們一直記不住她的國籍,在大女兒口中,她們一家來自厄瓜多爾,而在大女婿口中,她又是個巴拉圭人。他們的兒子蘭森則在同祖父交談時提到了瑪塔:“你的巴西護士?”

...

但在遺囑過後,他們就從貼心的朋友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家。因為在哈蘭的遺囑裡把所有的财産都贈送給了瑪塔,而斯隆比家族成員一分未得。

幾乎是即刻,溫情的面具被粗暴的撕下,露出了貪欲和狡詐的醜惡嘴臉。驚怒交加的他們謾罵着瑪塔的居心不良,堵在瑪塔家的門口,以她家人的非法移民身份相威脅……

布蘭克偵探憤怒地說:“在宴會上,你們都是一群秃鷹,鼻尖争的流血!”

而瑪塔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财富,更多的卻是惶恐不安。正在此時,女管家似乎掌握了她唯一留存的犯罪證據,寫信要求見面商談。但當瑪塔趕去赴約時,卻發現她中毒倒地,生死未蔔。

她猶豫了,因為人的私欲無法剝離,她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私的一面。人性本就是複雜到極點的混沌體,光輝正義絕對善良的神性和自私自利陰冷黑暗的獸性混合在一起,就成了人心。區分一個人的善與惡,往往看的就是做出選擇的那一瞬,是何種品性占了上風。

...

瑪塔是善良的。在激烈的心理鬥争後,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風險,選擇去搶救女管家。在這個時候,她已經決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正如《馬太福音》中所寫:“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而口口聲聲說要幫助她的長孫蘭森,在被捕後立刻供出了瑪塔的案發經過。但瑪塔沒有惱羞成怒也沒有矢口否認,而是如釋重負,她的第一反應是“我希望他沒有為我辯護”。最終她決定在斯隆比一家面前坦白一切,放棄自己的财産。

而案件其實還未結束……

在金錢的考驗下,所有人性格的不同切面都得以淋漓盡緻的展現。但最讓人悲哀的不隻是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而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就是他們,即使他們在美輪美奂的豪華别墅裡花天酒地,而我們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人流中行色匆匆。但人性共同的弱點卻如同附骨之疽,對我們一視同仁的平等折磨。

精巧的結構與暗藏的隐喻

 

從二十世紀開始,推理小說開始逐步走上舞台,被廣大讀者熟識。

迄今為止,推理小說通常被劃分為五大流派:本格派、社會派、法庭派、冷硬派和懸疑派。諸如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羅傑疑案》《無人生還》《ABC謀殺案》,日本作家京極夏彥的《姑獲鳥之夏》《魍魉之匣》等,都是經典的本格派推理小說。他們注重邏輯性的推理解密,與側重于寫實的社會派流派相對,常常設計精巧的情節與叙述性的詭計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創造了經典的案件模式——“暴風雪山莊”。(小說發生場景與外界完全隔離,像是處于暴風雪中的孤立山莊,電話不通,無法求得外界(如警方)援助也無法逃離的狀況,通常狀況為發生連續殺人案件)大家熟悉的日本的“死神小學生”柯南,就經常碰到此類案件。

而這部《利刃出鞘》就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本格派推理作品,讀者和偵探站在一個平面上,擁有相同數量線索,如何去區分謊言和事實?是否關注到每一個決定性的細節?眼見也許為真,但是否是全部真相?一切謎題,都交由觀影中的觀衆自行思考。

...

或許,這部電影會遺留一些小缺點,但瑕不掩瑜,《利刃出鞘》總體的邏輯是自洽的,大部分人在真相大白後去回味之前的很多細節,會有“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而當他們發現片中隐藏的暗喻和彩蛋時,也不由得會心一笑。

譬如影片中多次提到的移民問題,斯隆比家族中的不同觀點映射了美國對待移民的主流态度。現實中以特朗普為首的主流觀點認為移民的到來破壞了美國社會的正常秩序,卻被片中角色反唇相譏:“如果移民來的是瑞士人,美國街上都是瑞士人而不是墨西哥人,那你們肯定不會這麼說!”

與此同時,影片中那些“正統”的白人繼承者幾乎都是屍位素餐不思進取的寄生蟲,為了繼承财産絞盡腦汁,最終卻被一個南美移民過來的有色人種繼承了萬貫家财。這諷刺性的一幕暗示着“一刀切”的移民政策并不利于美國的長遠發展,部分不思進取的白人終将被勤勤懇懇的移民所取代。導演對當代移民政策與所謂精英階級的嘲諷可見一斑。

...

此外,影片中有大量前後呼應的鏡頭,可謂是對“契诃夫之槍”手法的娴熟運用——“如果你在第一章說牆上挂着一支來複槍,那麼在第二或第三章,槍必須響。如果槍沒響,那麼它就不該挂在那兒”。對狗狗的誇獎、扔出窗外的棒球、随手把玩的小刀……這些看似多餘的生活小細節,在揭露真相時,才顯露出幾分必不可少與意味深長的含義。

利刃出鞘後,填補了那個空心的甜甜圈。但在鏡頭之外,事件的真相卻依舊隐藏了幾分,等待你去自行回想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