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楼话心
(首发于时光网,想把从前的文都归整到简书来)

...

《分手信》

《分手信》中有这样一组镜头,表现男主角约翰的信件如何从他驻守的异乡寄往爱人手中:

这封薄薄的信与成堆成堆的信件捆绑在一起,通过卡车、飞机运往目的地的邮政系统,再经过大型机器的层层传递以及工作人员的反复分拣,最后才被邮递员投入女主角莎文娜的邮箱。

看到这些,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封信的送达是多么不容易,那不起眼的信封被淹没在信件的海洋里,默默经历着如此复杂的环节,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永远将它遗漏。

也许在邮局每天运送的成千上万的书信中,漏送一两封也在所难免,然而,你是否曾想过,或许对于某个人来说,那几张单薄的信纸却承载着旁人无法想象的厚重感情。

就像随时可能被忽略、遗失的书信一样,约翰与莎文娜的命运也是如此飘忽不定。

在那个阳光普照的夏天,他们在海滩相遇的一霎,就如同飓风般迅速侵占了彼此的心。

沉默寡言的约翰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父亲,他的童年充满创伤与孤寂,通过影片的几个细节就能猜出入伍前的约翰有过怎样一段叛逆不羁的生活。

而莎文娜无疑是照进他灰暗人生的第一道曙光,清新美好,令人陶醉。他们在一起的短短两周里,或许是两人生命中最欢乐的时光。

...

image

然而,就像有人说的:“美丽的故事一开始,悲伤就在倒计时。”结束假期的约翰要重返部队,两人将面临一年的分离。

约翰安慰莎文娜说一切都不会改变,并答应会不断写信给她,只要等到他退役,他们就能永远在一起。

是的,看起来确实如此,在21世纪的今天,仿佛没有什么困难能阻隔两个相爱的人。可是,人们却忘了,不论科技多么发达,命运之神的旨意都无法捉摸和违逆。

911事件、伊拉克战争摧毁了无数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社会性的沉重伤痛使得约翰和莎文娜的儿女情长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约翰无可奈何的延长了服役期限,所以莎文娜再一次无可奈何的目送爱人离开,所以,如同很多被长久困在战场上的士兵一样,约翰收到了莎文娜的分手信。

悲愤的约翰一把火烧掉了所有信件,并无限延长了自己的服役期,希望在枪林弹雨中忘掉伤痛。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直至父亲病危的消息传来,他才终于结束了对自己的放逐。

约翰和父亲的感情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男人独自将孩子抚养长大,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面对约翰青春期的叛逆,父亲只能用无辜的眼神默默注视,用常人不可理解的方式笨拙的表达父爱。

当满怀自责的约翰坐在父亲的病床边,念起那唯一一封家书时,相信没有一个观众不为之动容。

安葬父亲之后,约翰终于还是来到了莎文娜的住所。回想从前,他们相见时,莎文娜总会高兴的跳起来搂住约翰的脖子,而这一次,他们之间仿佛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只剩下沉默与感伤。

原本只想了却一桩心事,没想到情感还是奔涌决堤,约翰怎么也没有想到莎文娜选择的丈夫竟然是那个性情温和得有些懦弱的单亲爸爸蒂姆。

看到这里,我想不光是约翰,任谁也难以理解莎文娜的决定,就算出于对蒂姆的同情,也没必要以身相许。

本想埋怨编导对剧情的生硬处理,可是转念一想,人生中不也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难以解释的谜题和无法抗拒的缺憾吗?

影片里,我们只看到了约翰的立场,却没有看到莎文娜的挣扎,很可能,莎文娜当时的困境就和约翰被迫延长兵役一样身不由己。能怪谁呢?只怪人心太脆弱,世事太无情。

那天晚上,与莎文娜分别后,独自开车回家的约翰像个孩子一样痛哭流涕。如果莎文娜的确变心爱上别人,或许他还好过点,起码他可以痛快的恨她唾弃她,可是他却清楚的感受到莎文娜内心的感情从来没有变过。

为什么如此相爱的两个人却偏要生生被分开?那股无形的左右人命运的强大力量才真正让人感到无助和悲哀。

然而,生活还在继续,面对已经发生的遗憾,只能选择接受。约翰卖掉了父亲收藏的所有硬币,将换来的钱全部匿名捐赠给了莎文娜,让她能够为已经病入膏肓的蒂姆延续生命。然后,他重新回到前线,依旧孑然一身。

或许是为了安慰观众,影片最后留下了一个光明的结尾:几年之后,退役的约翰与重回单身的莎文娜再次相遇,并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多少有点突兀和不自然。然而,怀有希望总是好的,起码让我们在倍受命运捉弄之后,仍然对生活有所期待。

...

image

《分手信》的作者很聪明,他让约翰和莎文娜只能用书信传情——因为约翰的驻守地没有电信网络覆盖,让我们得以重温这一古老通讯工具的绵绵情意,欣赏到由这一封封情书连缀起来的唯美爱情故事。

尽管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联络变得很容易,电话、短信、E-mail、Skype等等都可以在几秒钟内让两个人或者更多人取得联系,既方便快捷又准确无误。

可是,我始终觉得所有这些现代通讯方式都无法完全取代书信在人们心中扮演的角色。

透过纸张的触感、淡淡的墨香以及熟悉又亲切的字迹,仿佛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对方下笔的力度、指尖的温度,还有那写作中的起伏心绪和声声叹息。

在影片里,不时出现的约翰稚气未脱的笔迹和莎文娜优雅流畅的书写,也更形象的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正如人们常写的“见信如面”一样。

也许,这古老的通讯手段本就是人们原始情感表达的最佳拍档。

看完这部电影,不禁有一种想写信的冲动,想用自己并不漂亮的字体填满整张信纸,寄给远方的人,然后像莎文娜一样,永远不忘在信的最后加上一句:I’ll see you soon
.

PS:这是以前投给一份报纸的稿件,结果刚投完,编辑就告诉我专栏取消了。遗憾无处不在,但我们仍需前行。

欢迎关注我其他的娃儿们:
短篇小说《晚来团扇风》
中篇小说《恶邻》《少女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