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美國哥譚獨立電影獎提名揭曉,好萊塢頒獎季正式拉開序幕。

...

盡管今年多數電影無法在影院得以放映,從而選擇與流媒體合作,但并不影響頒獎季的正常運作;

...

自網飛NETFLIX以阿方索·卡隆的《羅馬》包攬奧斯卡多項大獎後,流媒體的資源逐漸擴大,且奧斯卡也需要順應時代的變化,更需要電影和明星的支持。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羅馬》

隻是今年疫情原因,好萊塢仍舊處于半癱瘓的狀态,大量影片停止拍攝,止步影院,這對影迷來講倒是不小的打擊。

可電影仍舊是電影,頒獎季如何運作,也依舊是以“電影”為主。

...

在我查閱奧斯卡曆年以來的得獎作品時,發現很多最佳電影都是評論兩極化,追溯到黃金時代,也不乏人們口中所說的“奧斯卡标準電影”。

什麼是奧斯卡标準電影?

...

奧斯卡獲獎電影《阿甘正傳》

這其實沒有一個具象,但奧斯卡多偏愛人物傳記片、曆史片、戰争片、勵志劇情片,所以很多個性化的導演都未獲獎過,如影迷抱不平的芬奇、諾蘭、林奇、安德森等。

...

大衛·芬奇12項提名奧斯卡的《本傑明·巴頓奇事》輸給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相反,很多得天時人和的作品得到了獎項,這其中有很多是受政治、社會、以及公關的影響而獲獎。

...

《綠皮書》就是标準的奧斯卡電影,有劇情,有主題,有曆史,更有政治因素  

發展到今日,奧斯卡也在逐漸走向頹勢,收視率一年不如一年,但它仍然是全世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宴,每年參選報名奧斯卡的外語電影多達上千部,而在這背後,除了好口碑之外,更多的依然是公關遊戲。

...

這也讓我們明白一個事實,電影是電影,奧斯卡是奧斯卡。

但如果你仔細查閱會發現奧斯卡含金量最高的不是最佳電影,而是“最佳外語片”(去年正式更名最佳國際電影)。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愛》

最佳外語片通過各個國家選送的電影而最終決出,每年多達幾百部不同語言的電影形成最強電影陣容,其中更包括三大國際電影節展映競賽的影片。

而曆史上就有包括《竊聽風暴》、《入殓師》、《天堂電影院》、《鐵皮鼓》等影史經典獲得此殊榮。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鐵皮鼓》

而今天介紹的《更好的世界》,其實算是一部冷門佳作,盡管它獲得了奧斯卡獎,卻仍然不廣為人知;

想說這部電影的原因也有二,一是它出自于北歐丹麥著名女性導演蘇珊娜·比爾之作,二是這部電影具有很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也極度影射當今社會的種種現狀。

...

蘇珊娜·比爾

蘇珊娜·比爾,特别介紹。

最近播出的由妮可·基德曼和休·格蘭特主演的熱門美劇《無所作為》便是由她指導;

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破點播記錄電影《蒙上你的眼》同樣出自她手;

在此之前,她已然憑借抖森主演的《夜班經理》拿過艾美獎最佳導演,也在2011年憑借《更好的世界》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正式成名于好萊塢。

...

《無所作為》

...

《蒙上你的眼》

...

《夜班經理》

北歐導演有着相同的影像特質,冷峻、疏離、抽象。

蘇珊娜·比爾同樣如此,隻是她較為其他藝術大導演(比如拉斯·馮-提爾)來講,更遵循叙事規則;導演時常被評論為是過于自私的,雇傭一大批人組建一個團隊,隻為了滿足自己心中所想,但同時輸出的内容卻又是在為藝術犧牲。

...

蘇珊娜·比爾片場執導桑德拉·布洛克  

蘇珊娜·比爾并不是這樣的導演,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更好的世界》的緣由,這部電影具有人文關懷精神。

能做到這樣的電影着實不多,與當今時代,當今社會,當今文明聯系成一個紐帶,卻通過細節化的處理,人類的矛盾和情感譜寫成一首自然協奏曲,悲憫的内心中隐藏着巨大的能量,以小見大,以野蠻的邊界刻畫出生與死的距離,同時向我們發出最良心的審問:我們值得追求一個更好的世界嗎?

...

...

...

非洲難民營,一群孩子追逐着一輛卡車,卡車上的男主人公安東,眼睛湛藍而憂郁;

他是難民營的醫生,救治着這裡物質匮乏,條件落後的人們,每天工作結束後這群奮力奔跑的孩子都露出燦爛的笑容,他偶爾會心一笑,疲憊地望着非洲平原上空蔚藍色的天空。

...

...

...

安東是電影主心軸人物,他時常往返于丹麥和非洲,這天工作他看着一名被擔架擡進來的婦女,一名正懷着孕卻被開膛的婦女,畫面鮮血淋漓,慘不忍睹,可他依然要全力救治;

他的同事說這是當地惡勢力“大佬”所犯下的惡行,看着婦女丈夫可憐而無助的眼神,他也在為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而感到無奈。

...

...

...

而在丹麥,他的兒子伊利亞斯在學校常常被人欺負,他與妻子的婚姻瀕臨破碎,這個世界的兩極似乎無法平衡;

直到轉校新生克裡斯到來,事情的發生開始展現出不可控的一面。

...

...

克裡斯剛剛失去了母親,他随父親從倫敦回到丹麥和奶奶同住,克裡斯的眼神裡,時常夾雜着不安和激憤,他湊巧被安排和伊利亞斯成為同桌;

...

第一天放學就見伊利亞斯被學校的惡霸欺負,後來順帶着自己也被小惡霸打傷了鼻子,所以在第二天上學之際,他決定“以暴制暴”,拿着刀威脅着惡霸,顯露出了自己的果斷和勇氣。

...

這時,電影所表現的内容才逐漸展現,野蠻的暴力正毀滅着這個平和的世界,我們是否應該“以暴制暴”?

...

導演很巧妙的将兩條叙事線安插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之中,一個是落後國家,一個是發達國家,可不同程度上的野蠻和暴力同時存在,世界的秩序從來不會因為外界的平和而改變内在的動蕩不安。

...

盡管克裡斯報複成功,和伊利亞斯成為了好朋友,可他并不認同伊利亞斯父親的做法;

孩子的天性是很容易被直接釋放的,未經過成熟的教育,心智不夠完善,所有的一切都很簡單直接,你打了我,我就要打你,如果我不打你,會認為我怕你,你的暴力惡行會一直循環。

...

...

這依然是一個值得辨析的問題,導演把這份辨析交回給了安東,安東從非洲回來,在和伊利亞斯還有克裡斯出行遊玩之際,再次遇到了蠻不講理的惡霸,對方甩了安東兩個巴掌,安東并未還手。

...

兩個孩子着實不解,安東教育他們:“如果我還手了,兩個人又會有什麼好結果呢?還不是打得兩敗俱傷。”

他甚至隔天帶着兩個孩子找到惡霸,任憑對方怎樣耍自己巴掌,他都沒有還手,因為在他既定的認知裡,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他才是赢的那個人。

...

...

...

暫且不說安東是否戰勝了自己的内心,可他确實丢失了尊嚴,他在非洲看了太多殘暴的畫面,所以從來不願看到這個世界四處都是隻會用暴力解決問題的野蠻人。

...

的确,在野蠻和文明共存的現實中,一個世界如果要得以更好的發展,需要更文明的對待,但個體無法改變世界,有時候,甚至比自然界的優勝略汰更為殘酷。

...

...

...

...

但安東也在逐漸改變自己的心态,這一日工作,多輛卡車疾馳而來,那些帶着槍的惡勢力把難民們都吓壞了,車上的人呼喚着醫生求救,他的腿受了傷,而他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大佬”。

...

...

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為什麼要救一個惡貫滿盈的人,而在他看來,醫生的天職就是救人。

可在大佬肆意侮辱一個已然死去的女孩時,安東失去了控制,他拖着腳負重傷的大佬扔出營地,看着他被所有人報複,内心不知是悲還是喜。

...

...

暴力制服暴力,這是最簡單,最野蠻的行為,如今卻極度适用于這個荒蠻的世界。

...

而在文明的現代都會中,嫉惡如仇的克裡斯決定策劃一起爆炸案,他不想殺人,隻是想報複那天打了安東的惡霸,他計劃和伊利亞斯炸掉惡霸的車。

...

原以為在清晨不會有人出沒,原以為計劃完好無缺,可是就在炸彈爆發之際,一對母女晨跑出現,善良的伊利亞斯出手阻攔,自己卻癱倒在地。

...

克裡斯悔恨不已,他被伊利亞斯的母親教訓了一番,他以為伊利亞斯死了,是自己害死了他。

...

于是他在陰沉的夜晚準備跳樓自盡,小小的生命要被循環的惡行所摧毀,那一刻,他似乎長大了;

母親死後,他恨自己父親放棄了母親,從此不願意相信這個世界,把自己包裹在嚴實的盔甲中,不允許别人欺負他,更對那些暴力相向的人極為痛恨。

...

...

這是克裡斯性格的組成,他失去過這個世界,所以他渴望到達一個更好的世界。

安東則不一樣,他看過這個世界最醜陋的一面,卻依然相信這個更好的世界。

伊利亞斯則最簡單,他被這個世界暴力過,卻又因為一段得之不易的友情和溫柔的父愛所包圍,所以他一直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

...

...

這個世界每年都有無數暴行衍生,或大或小,或戰争,或校園霸淩,或社會群像;

我們值得一個更好的世界嗎?或者說,我們能夠拯救這個世界嗎?我們不能,因為我們不是超級英雄,我們隻是平凡人,但我們擁有信念,擁有對這個世界的期許。

...

結尾處,克裡斯沖進父親懷抱痛哭,和伊利亞斯重歸于好,安東和妻子在這一件件暴力的催化下破鏡重圓,學會了珍視彼此的存在,我們才覺得這份溫暖太來之不易。

...

...

...

導演把最後一束亮光照耀了兩個家庭,如同照耀着整個世界,她希望人們看到希望,無論你在世界何處,保持希望依然是最美好的事情,我們值得一個更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