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文学性很强的作品,这次的北欧没了冷酷肃杀的色调,而是换成淡黄色与香槟色,增添了一丝古典的韵律。但显然在风格上还是冷静且克制的。越冷静,越极端;越克制,越容易失去控制。

是这样吗?或者说仅仅如此吗?

显然这不是一部戒酒宣传片,它亦非揭露大众酗酒真相的社会批评文学。你若带着“戒掉酒精回归新生活”的期待观看此片你必然会在后半段陷入不知所谓的苦恼与被人戏耍的愤怒当中。

事实上如果你把它看作中年男人的危机与失控,那显然容易造成一种鸡同鸭讲的错位。倘若如此,它的品质也就值个六分。因为核心剧本太弱,故事三两句就能讲清楚,故事的发展也逃不过基本的套路,实在难以吸引人。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了一件被频繁提及但始终不会有结果的事情——人是个什么东西?

人,他的物质组成形式显然是碳基,那么他的精神组成方式呢?或者说你用什么样的主观去承载你的客观?

我无意把这个话题变成疯疯癫癫的自说自话。你总说人生不值得,但只要你一天没有选择永恒的结束,人生就不得不值得。你的物质生活总要有某种精神土壤,这种大脑中电信号与荷尔蒙共同作用下去追求的精神事物就是你的一种诠释。

正是这种非理性的追求精神要素的过程成就了人类的思考,而思考恰恰脱胎于感性的冲动而非理性的思辨。换句话说,你为什么喜欢电影?为什么喜欢音乐?为什么喜欢阅读?这并非理性的筛选,而是感性的匹配。匹配到什么,你就是谁,而你之所以是你,或许没什么必然性,也没什么道理规律,终究只是一种电信号和荷尔蒙的混合产物罢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用理性看待这部电影。如果按照我刚刚的视角去看待它,你就会发现它被赋予一种神神叨叨但令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酒只是麦格芬的存在。真正令人保持活力的从来不是0.05%,1.0%或是其他什么实验,也不是威士忌、伏特加或者什么鸡尾酒,饮酒甚至酗酒只是一种找寻自我的方法,酒是切口,精神才是归宿。

一味的强调理性主义会把你变得棱角分明又模棱两可,就像批评家们对本片第三幕急转直下的画风所大放之厥词一样。你若试着解构自我,你或许就会发现,酒和阅读、音乐、电影以及所有物质精神资料一样,只是为了帮助你找寻自我,哪个也不比哪个高尚,谁也都别瞧不起谁。

当然了,酗酒总归是不好的,以此种方式找寻自我显然代价过大了一些。但我又无法对此做出批评,谁让我看片时刚刚喝完一罐啤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