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本質,或許就是溝通無能。

人們通常隻肯在意自己的主觀感受,于是日子久了,夫妻背離的故事一再發生。

前幾天看了部講述人類和AI拍拖的電影。

主人公與妻子的關系,隻差一紙離婚協議。

孤獨的情緒,塞滿了電影的每個角落。

不得不承認,盡管科技越來越發達,可人心卻似乎越來越冷清孤寂,不是麼?

...

就像電影裡的主角,甚至孤獨到隻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靠和陌生的聲音去交流,來排解那些無處安放的情感。

若問人們到底因何而孤獨?

大抵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無法共通。

很多時候,人們就像“戀愛的犀牛”,總會自以為是地去試圖主導和他人的關系,總是不可救藥地陷入到自我感動中。

還有一些“局中人”,他們仿佛浸透了足夠分量的世故,仿如閱盡千帆的翹楚大拿般的,總是鐘愛用總結陳詞式的語句規勸别人。

諸如“XX全都靠不住,多掙錢才是硬道理”這類烏眉竈眼的話,着實不勝枚舉。

而在不少人眼中,旁人于己不是過于聒噪、市儈,就是過分冷漠、麻木。

總之,成年人的世界,充滿了世态炎涼。

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冷眼旁觀”的“成人”相處模式

然而,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之下,人心卻依然填不滿。

人心猶如困獸,總是在與自己與世界不停争鬥。

尤其是在這個風評可以瞬間逆轉的時代,在這個吃瓜都要曆經多層反轉的年代。

信息爆炸、知識過剩、物欲膨脹、信任缺失……

在這一系列都市病症之後,孤獨也越來越成為一種難以擺脫的時代情緒。

而當人工智能一步步入侵我們的生活,當所謂的伴侶都可以被AI取代,人們是否隻會更加“愛無能”?

...

電影中的AI伴侶

不可否認的是,單身族與不婚族的數量,正在與日俱增。

畢竟,人與人接觸磨合實在是門學問。

幸運的人會找到自己的soulmate,而多數人可能隻是為自己找了個“對方辯友”。

就像電影裡的主人公,盡管他和妻子曾有過非常多的快樂日子。

可惜,兩人的感情最終還是不可挽回地走向了死胡同。

人,到底是怎樣一種生物?

人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

隻是,簡單反而很難。

有多少成人會覺得自己是在穿着大人的戲服演成人話劇?

至于愛情,到底是什麼?

它和生活一樣,也許本就是個僞命題。

在靈與肉之間,電影明顯是傾向于解讀“靈”的重要性。

可在現實中,也許恰恰是相反的。

以至于,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個版本的“同床異夢”在不斷發生……

事實上,肉身滿足不了愛欲,靈魂伴侶的稀缺,讓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活成了孤島。

之前看到金莎在一檔訪談節目裡也表達過自己的困惑:

“生活當中我沒有這樣一個很投契的人在跟我去對話,所以我甯願選擇跟虛拟人物……我其實渴望的并不隻是陪伴,我還希望有一個靈魂伴侶。我現在說這個詞,我都有點彷徨了,因為我會覺得存在嗎?”

但千百年來,人們總是試圖用繁盛對抗荒蕪,用親密消解疏離。

就像家庭的組建,從來都是人類對漂泊宿命做出的正面反抗。

可是,當一個人無法處理好與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時,很難想象他能找到和别人的真正關聯。

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建立自己與外界、他人的聯結,的确是個難題。

也許,消除成見,消除固有觀念,放棄想要改造别人的想法,放棄對「得到」的盲目渴求。

(當人們開始頑固偏執的時候,我們需要明确的是,

人們到底是想要證明他們所持有的觀點正确,

還是隻不過想要确保他們自己是明智的?)

觀察自己,體察别人,努力沖破小我意識,感知世界的存在,感覺「自己」的存在。

懷着探索之心,而非迫切想要下定義的心理,去生活,可能會是破除困境的密鑰。

或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