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從家鄉搬到台北定居,住進一棟很高的大樓,那小區兩千多人,無論是建築物還是人口組成,都是我前所未見的。”

“為了寫小說,我做了100多個人物素描,研究了二、三十個世界各地的摩天樓,寫了好幾年,非常辛苦。”

“我并沒有特别總結人性的各種劣根性,但更多是提醒讀者,我們可以更為複雜地觀看那些習以為常的人事物。”

蓋一棟樓,需要奠基。

《摩天大樓》的奠基,叫陳雪。

...

從事寫作30年,十幾部長篇,拿獎無數,是當代值得一提的女作家。

早在2004年,她的《夢遊1994》改編成電影《蝴蝶》,當年的攝影師後來加入了陳正道班底,而現在陳正道自己也終于做起了陳雪小說的改編,這一番兜兜轉轉,就是16年的光陰。

我們常常評價一棟大樓光鮮亮麗,卻不知道背後的奠基人走過什麼樣的路,尤其是,在隐秘角落裡勞作的她,是否孤獨。鐘美寶的孤獨,是否在她感受的痛苦之中。

第一導演走進《摩天大樓》最深處,試圖觸探原著作者陳雪建構大廈的蛛絲馬迹。

...
陳雪

對于陳雪來說,孤獨是寫作的必要狀态,但孤獨沒有鎖住她的雙腳,走出書房,便是世界。

特喜歡她的一句話,她說,孤獨可以變成一股駕馭寫作時,像是力量一樣的風。

“我可以乘着這股風,飛去我想要的地方。”

01.文學之意:我們可以更為複雜地觀看那些習以為常的人事物

第一導演:當時創作《摩天大樓》的背景和動機是什麼?你有沒有很大的文學野心在裡面?

陳雪:我在2002年從家鄉搬到台北定居時,就住進了一棟很高的大樓,那個小區有兩千多人,我是從鄉村到小城市,然後才到大城市生活的人,當時那棟大樓無論是建築物或者小區人口組成,都是我前所未見的。

...

在大樓住了兩年之後,我就動念想要寫《摩天大樓》裡的各種人物故事,不過當時關注的都是各式各樣的人,沒有真的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到了2010年,這中間我又寫了幾本長篇,也搬離了那棟樓,住進了一般的四層樓公寓,我時常經過那棟樓,我覺得我可以更為清楚地看見它了,才真的想要好好去創造一本小說。

寫《摩天大樓》時,我想要創造的《空間三部曲》,當時設定的第一部就是一棟大樓,文學企圖上來說,最難的部份是要如何用小說的結構表現一棟樓,而不隻是情節與故事的描述,當時我思考了很久,後來決定用大廳、電梯、走道、房間、花園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空間,每一個空間都由一個人物作代表,逐漸把一個大樓組建起來。

另外的一個企圖在書的最開始那兩段有描述,崩毀又重生的摩天樓的故事,就是巴别塔的概念,這本小說當時寫了好幾年,非常辛苦。

第一導演:你覺得人的劣根性,或者說複雜性,都被《摩天大樓》總結到位了嗎?

陳雪:我并沒有特别想去總結人性的各種劣根性,但我确實想要借由更多的人的面貌去表現人性的複雜,像那樣一個近似于社會縮影的大樓,可以看到人生百态,但也可能看到的隻是表象,要如何推開那一個一個房間,進入人的内在,這時需要的是小說的想象力與洞察。

...

我覺得我并不算總結到位,但或許可以給讀者更多的提醒與揭露,我們可以更為複雜地觀看那些習以為常的人事物。

第一導演:你的社會觀察來自哪裡,是自己的采訪走訪,還是新聞整理?

陳雪:年輕時一個前輩作家告訴我,“從經驗出發,想象随之而來”。

不過我自己除了體驗,平時生活就在時時觀察各行各業的一些工作細節,也常跟各種行業的人聊天,把這些人事物都深深印在腦中。

小說的前置作業,我還會加上一點田野調查,跟大量的資料搜集。我當時為了寫摩天大樓,寫過一百多個人物素描,研究了二三十個世界各地的摩天樓。

02.改編之道:探班時看到自己的人物真實地呈現出來,很震撼

第一導演:寫小說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它很适合影視改編?或者你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沒有一種腦海裡借助影像化的創作習慣?

陳雪:我寫小說時自己腦中當然都會構築這個小說的世界觀,也會有人物的樣貌或者周遭環境的圖像,有時我開始創作一本書,起因就是一個很簡單的畫面。

...

但《摩天大樓》這本書是我特别想要讓它影像化的,因為當初選定的寫作方式,需要的就是一張一張臉孔,一個又一個的建築物場景,那個空間感,人在其中走動、生活,以及如何互動的方式,我都希望它栩栩如生,所以寫的時候自己已經有了對這個大樓非常細節的想象。

第一導演:特别有意思的是,《摩天大樓》有一個淵源,讓你從《蝴蝶》和《盛夏光年》開始與陳正道發生交集,現在終于三劍歸一了,講講這個過程吧。

陳雪:我是去年七月去成都片場探班時,遇到攝影師查理(林志堅),他告訴我他就是《蝴蝶》那部電影的攝影,我很驚喜,因為《蝴蝶》是我第一部被影視化的作品,當初電影上演時,我就對攝影風格有很深刻的印象,非常喜歡。

...
《蝴蝶》海報

後來遇到陳正道導演,他跟我說,他當年就是在戛納看到《蝴蝶》,所以去找了攝影師查理來合作《盛夏光年》,到了《摩天大樓》,導演、攝影跟我終于重逢了。

這個奇妙的緣分促成了這部影像風格強烈的作品誕生,我覺得這之間的機緣非常奇妙。

第一導演:你之前有一直關注陳正道導演的作品嗎?你對他整體上的電影印象是什麼?

陳雪:從《盛夏光年》就很驚豔,這些年來看到陳導的作品,首先是覺得他的題材跨度很大,企圖心很強,實行力也很到位,再來是他的作品風格強烈,各種類型的駕馭也很成功,覺得他是一個與時俱進,一直努力想要突破的創作者。

我最喜歡的還是他作品裡對人性的闡釋,從《催眠大師》到現在《摩天大樓》這幾部作品,我喜歡他去深究人性裡的黑暗,并且試圖找出光明之處,這個特質,尤其是《摩天大樓》,有裂縫之處,就是有光的地方。在驚悚懸疑之外,對人物的命運轉折,有深入地刻畫。

...

第一導演:你對這個表演陣容怎麼看?你自己會更好奇想看其中誰的表演?

陳雪:當初看到演員名單時,很驚喜,覺得選角導演非常厲害,光是外型跟氣質,也覺得符合角色設定。

我最好奇的是楊子姗跟郭濤的表演,因為那兩個警察的角色是小說裡沒有的。

當然我也很期待看到楊穎的演出,印象中她很少演懸疑類型。

我去片場探班時,覺得每個演員都把角色掌握得非常出色,作為原著作者,看到自己的人物真實地呈現出來,是很震撼的。

對于每一位演員的專業與實力演出,我真的很感動。

...

第一導演:你剛才說去現場探班過,講講細節吧。

陳雪:我七月的時候去了成都的片場兩次,第一次剛好就是在拍鐘美寶死亡的最重要的戲,很幸運,那兩天幾乎就見到了所有的演員。

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片場,看到他們搭建的那些實景房間,每一間房都那麼精緻,真的就是摩天大樓裡活生生走出來的樣子。

看到導演在跟演員對戲,在燈光昏暗的房間裡,聽到楊穎拿着手機,念着劇中非常重要的橋段的台詞,然後眼淚就這麼掉落下來,我真的渾身起雞皮疙瘩,覺得書裡的角色再生了。

...

我之前隻有看過劇集的片段,後來在騰訊視頻上看到最終的成品,回想起自己創作這本書,以及後來去劇組探班那一個魔幻的時刻,到後來在騰訊視頻上化成了屏幕上的劇集,随着劇情一幕一幕播放,我的回憶也逐一翻飛,這段經驗如夢似幻,讓我永遠難忘。

03.合作之穩:身為原作,卻享受了一次影視版再創造

第一導演:這次影視化改編的合作感受如何?

陳雪:這次影視化的前期我沒有參與太多,直到後來去探班,以及跟電影公司、導演團隊的後續的聯系,對于這部戲的整個誕生的過程了解更多之後,覺得自己收獲很多,這個經驗很寶貴。

對我而言,隻要有好的團隊願意改編我的作品,我都很歡迎。

第一導演:《摩天大樓》作為理想國出版的作品,文學性比較強,進行影視化改編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會擔心自己的作品颠覆太多嗎?

陳雪:《摩天大樓》2017年在理想國出版的時候,就有幾家影視公司來跟我接觸,有意願想改編,那時談的都是“如何接地氣”的問題,大家普遍喜歡我的主題,但覺得改編很有難度,因為我沒有編劇經驗,我确實也以為會有改編上的困難。

...

後來有一家影視公司跟我接洽,我發現他們把原著的内容消化整理得很好,他們公司老闆夏銳此前跟陳正道導演合作過,當他們選定《摩天大樓》這個原著時,已經想好希望找陳導合作。

制片人錦巍跟我聯系時,提出的改編方案蠻有說服力,把原著中沒有寫出的劇情嵌合起來,我覺得有一些也是我自己想不到的,所以覺得可以改編一下試試看。

...
《摩天大樓》劇情中的動畫部分

因為我當初寫作時為了文學企圖,把已經寫好的警察的段落全部拿掉了,後來,陳導和他的編劇團隊又重新加了兩個警察角色,又對整個劇本給予豐富的細節,把原著中近似獨白的人物故事,編寫成劇情,雖然最後改寫了結局,但因為我設定的結局本來就是開放的,所以也沒有所謂颠覆的問題。

我覺得這本原著可以順利地改編成劇,是多方面順利合作的美好結果。真的是很好的一次經驗,我雖然身為原著,卻反而好像享受了一次影視版的再創造。對我将來的寫作也是拓展視野。

04.創作之力:乘着孤獨這股風,飛去我想要的地方

第一導演:二十多年來,你覺得作家的社會地位有變化嗎?

陳雪:寫作者總是要警醒地關注社會,所以每一個時代的作家,都有他背負的任務以及必須響應的命題。

我想當代的作家,需要面對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以及各種社交媒體的産生,這二十多年來,作家的社會地位持續在變動着,最主流的純文學作家,那些大師級的作者,地位還是不可撼動的。

再來就會有各家争鳴的狀态,推理小說、科幻小說、網絡小說,以及因為影視作品改編而觸及率更高的作家,作品可能作為“好的故事”“豐富的内容”而受到讀者以及觀衆的關注,可能會産生一些“現象級”的作品。

我認為好的作者以及作品總是反映着社會,并且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

...
陳雪

第一導演:從事二十多年寫作,你從你的孤獨裡走出來了嗎?或者說,孤獨是推動寫作的基本驅動力,它必須永久存在?

陳雪:對我來說,寫作的孤獨是創作作品時必要的狀态,但當我關上計算機,離開書房時,我已經走出了我的孤獨,走向了世界。

所以孤獨不但是驅力,也是狀态,但它不會盤據我的生命,而是變成一股駕馭寫作時,像是力量一樣的風。

我可以乘着這股風,飛去我想要的地方。

(采訪、撰文/法蘭西膠片)

*本文首發微信公衆号:第一導演(ID:diyidy),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