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石,一種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一種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化石。

安甯小姐在海邊無盡尋找菊石,每一次尋找,都加深了她對于自我的封閉;

她剛強,堅毅,不善言辭,滄桑而稀疏的眼神時而眺望遠方,時而注視死物,時而放空當下,又時而審視着自我。

這樣一個女人,神秘而冷冽,把工作和現實融為一體,為着一顆稍有價值的菊石,不惜弄得滿身泥濘,更不惜把自我放在最卑微的角落,無人察覺,無人靠近。

...

夏洛特的出現,打破了這份緘默與甯靜,初來時,她面色慘白,心神不甯,嬌柔脆弱,陰霾在她臉上揮之不去,就算穿着華貴而整潔的衣服,卻也掩藏不住她渴望跳脫現實與自我的内心。

這樣一個女人,還在探尋自我,清潔自我,如果她未同未婚夫去到沿海小鎮,也許她不會把感情寄托于幻象中;

幻象裡,安甯小姐孤身一人,她用純粹和激情點燃了安甯小姐對于生活的渴望,但她們本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如同菊石隐藏在岸灘裡,它是屬于大海邊際的,而非展覽在博物館裡,供人觀賞的。

...

弗朗西斯·李要訴說怎樣一個故事?

他要表達的又是什麼?

《菊石》作為影迷們萬衆期待的一部電影,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凱特·溫斯萊特和西爾莎·羅南的喜愛,加之導演前作《上帝之國》赢得了衆多好評,于是在《菊石》開拍之後,便一直對這部電影抱有強烈的期望。

...

對一部電影抱有太多幻想是不明智的,因為在看過之後,會突然發現你的共情會在某一刻失效。

當然,每個人的共情點不一,要說在《菊石》中,我能否找到與自身對照的鏡面,我想我可以找到。

...

很多人會把《菊石》和《燃燒女子的肖像》做對比,但其實無論從導演的創作意圖,還是從影片所呈現的主題表達,兩者都大不一樣,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背景設置在海邊,角色是兩個女人。

...

...

但說實話,我更喜歡《菊石》,我曾說《燃燒女子的肖像》毫無流動性,用大量的感清戲碼和電影美學迷惑着我的雙眼,但在内核裡,我找不到一個情感抒發點。

...

但《菊石》卻不一樣,也有可能歸功于兩個演員的精彩演繹,讓我在空白之外還能想起人物的臉龐和情緒轉換,這無疑是讓人動容的。

可我作為觀望者,看到的絕不僅僅隻是故事的起承轉合,更有導演所表達的眷戀與距離,自由與救贖。

...

01  眷 念


...

故事設定在1840年英國沿海小鎮,故事的女主角是一個古生物研究學家,但在那個年代,學術代言人永遠都是男人的象征,女性隻能淪落為夢想的犧牲者,勤懇為研究而做出貢獻,也在勤懇着操持家庭的生計。

...

安甯小姐就是其中一員,她深知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所以一向獨來獨往,她的日常生活隻被三件事情所包圍:找尋古化石,修飾一些石頭紀念品,研究有價值的古化石。而她出入的地方也隻有兩處:家中,海邊。

...

而關于她的過去,她的情感,她的性格,導演沒有用情節和對話展現,通過一舉一動,也通過人物的表情和生活微妙之處用以展現安甯小姐的性格組成;

片中多以人物臉部和局部為特寫來全方位展示主角的生活日常,看似簡單而瑣碎,實則是在突出人物心理活動。

...

...

...

當她工作時,當她抽煙時,當她和母親坐在一塊兒用餐時,皆用沉默來替代語言的力量,如我們所猜,她是否心中積蓄着澎湃的力量?她是否隐藏着傷痛的過去?這些我們隻能通過故事的發展來探究。

...

而夏洛特的部分則簡約許多,她和丈夫同遊小鎮,丈夫的說辭中,她患有輕度憂郁症,不再似從前那般開朗,所以丈夫希望她能在安靜之處靜養;

可在她與丈夫同床之際,我們發現了她的秘密,在不久前,她似乎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所以一蹶不振,而丈夫拒絕了與她的親密接觸,她的内心開始發生變化;

在丈夫決定讓她留在小鎮和安甯小姐相處之際,倆人的情感随着燭火的漸強也産生了暗湧侵襲般的眷念。

...

導演意圖讓倆人的感情在際遇之中發生變幻,而她們的過去皆有傷痛,憂郁的人依靠着孤獨的人,女性的某種連接性将她們的内心逐漸靠攏,時間就像催化劑,在一個同樣寂靜的夜晚,她們相吻了。

...

02   距 離

...

安甯小姐的日記中,她大緻寫道:“我真的要孤獨一人嗎?夢中的幻象真實存在嗎?”

她對自我有很多疑問,也對生活有很多疑問,而唯一讓她确切的,現如今隻有兩件事:她愛自己的工作,她愛上了夏洛特。

...

對于這樣一個内心堅毅的女人而言,如何生存變成了最大的本能,所以她願意接受夏洛特丈夫的要求。

夏洛特不谙世事,單純無害的性格打開了她某種母性的本能,可以說她對夏洛特的感情,有很強一部分源于母性的本能,更強一部分源于孤獨所催化的占有。

...

此時,影片所反映的階級效應在一場音樂會上得到了印證,夏洛特始終是上層階級出身,她熱愛音樂,衣着優雅,能在音樂上與衣着翩翩的賓客交談。

可她不同,她獨自一人,既要養活自己和母親,還要花大部分時間研究自己所熱愛的菊石。

...

于是她看着夏洛特逐漸變得開朗,與他人為伍時,她的自卑和占有欲在尖銳的眼神中逐漸釋放,她深知這是她們根深蒂固的距離感;

可當夏洛特親吻她時,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了濃厚的深情,仿佛階級不複存在,她們始終是在海邊陽光下兩個陷入熱戀的女人,擁有着愛情,擁有着無所畏懼的當下。

...

03  自 由

...

自由多可貴,人人都向其追逐,安甯小姐如此,夏洛特更是如此。

導演把大部分的留白和着墨點放在了安甯小姐身上,她是整部電影的靈魂所在,可她卻一直是被動而束縛的。

...

夏洛特向往自由,她不願如同在瓶中的飛蛾,被丈夫所掌控,被丈夫所支配。導緻她抑郁的不僅僅隻有失去孩子的痛楚,還有困在牢籠的束縛。

...

有關于她為什麼會愛上安甯小姐,電影中其實有多處細節可觀測,譬如她擁護安甯小姐的勞動成果,當客人提出減價時,她用正直的理由說服了猶疑的客人;

譬如她對安甯小姐的日記好奇,當安甯小姐照顧她的起居時,她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也感受到了安甯小姐的孤單。

譬如她敬重安甯小姐的工作,她崇拜她有自己引以為傲且熱愛的工作,而自己裝一桶煤炭都弄得髒兮兮的,忍不住放聲痛哭。

...

這種相互成全的自由是難能可貴的,在女性被壓迫的年代裡,她們在對方身上嗅到了彼此熟悉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你可稱之為自由;

...

在自由的國度裡,愛情仍然是最無拘無束的。而安甯小姐在追求自由的這條路上,用盡了自己所有的力氣,她過去擁有過一段感情,可她們都在自我的世界投入太多,所以犧牲了彼此的内心。

夏洛特解救于她沉悶而重複的生活裡,可她們的距離,不是自由可以換來的。

...

04  救 贖

...

在弗朗西斯·李自然主義的影像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徐徐吹來的海風,仿佛在你耳旁呓語,訴說着兩個女人之間的孤獨情事。

...

這也是我為什麼會更喜歡《菊石》的原因,它富有讓我回味的流動性,兩個不同階級的女人,因為傷痕而碰撞,因為身份而決堤,也因為某種依戀而靠近。

...

這一條情感曲線中,導演把兩人背景的懸殊、緘默的留白和構圖的微距用影像來描繪。

最後的救贖,也在一片淡漠中黯然退場,的确,它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可這樣極簡的結局,使我們陷入了更強烈的回味空間。

...

安甯小姐在母親突然離世,與舊友交談後,似乎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寄托。

平日裡她忙于照顧母親,忙于自己的研究,現如今,她孑然一身,看到夏洛特的信件後,她心中的暗湧再次翻騰着,她渴望用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來救贖自己。

...

可是,在那座舒适奢靡的房間裡,她猛然意識到,自己和夏洛特終究不一樣。

那她還拿什麼來救贖自己呢?

也許隻有時間和自我價值,也許她了然一生,毫無牽挂,可當夏洛特再次站在那塊她曾經發現的魚龍化石前時,兩人默然相望,鏡頭拉至全景,全片結束。

...

如果你問我《菊石》是否值得一看?

我相信它能喚起你對情感的回憶和珍視,或者說,在凱特·溫斯萊特細膩而隐忍的表演下,你也能在安甯小姐這個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縮影,《菊石》更像一面鏡像,夏洛特對照着安甯小姐,安甯小姐對照着電影外的我們。

...

我們可以想象《菊石》是一個幻象,幻象中,我以一顆菊石之心,換你無盡燦爛的笑顔。

但終究,我們要回到現實,在灰暗的生活中,你我以菊石之意,被阻隔在了鏡像的另一面,兩兩相望,唯餘嗟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