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歲那年,我們還在青春物語中慢慢長大,電影成為了某種幻想和寄托,在生活的四處散播飄零的種子。

也是在那一年,2009年的初秋,那個面如皎月般冷峻,心似烈火般炙熱的男人訴說着某種低語的情愫,讓每一個沉溺于幻象的人們愛上他,并從此稱他為:暮光之城的吸血鬼王子。

...

電影《暮光之城》

之後的幾年時間裡,他都伴随着這個稱号行走在商業的森林中,也許他并無此意,可是愛上一個角色和人物,全然是人們情不自禁的。

這要怎樣說好呢?本色的魅力源于人格的再現,或許我們從來不認為《暮光之城》是一部好電影,但起碼,我們在時間中還能回憶起它的某個瞬間,那個瞬間,可能是愛德華和貝拉躺在森綠的草地上,陽光折射在他鑽石般的臉頰上,那抹深情和悸動,是我們後來再也無法追尋到的。

...

...

...

久而久之,人們賦予了這個男人一種定格的标簽,對此他毫無壓迫感,還深表自己的疑惑:“這本小說根本不應該出版,愛德華就是一個禮貌紳士的殺人狂魔,貝拉腦子瓦特了才會愛上他。”

...

我們在愛德華身上投射的更多是一種理想,他的英俊和深切,都在哥特世界中如此迷人。也許有一天我們在回想時,會覺得這個人物毫無個性,毫無色彩,更毫無魅力。

但事實是我們都在青春中投入了太多的臆想,所以才會慢慢感知到疼痛,愛德華和貝拉的結局讓我們終止了這種臆想,随之而來的,是我們長大了,他也慢慢褪去了“吸血鬼王子”的光環,逐漸抛棄了明星的身份,沉迷在自由自在的世界之中,不拘小節,撕掉完美标簽,盡情放飛自我。

這就是羅伯特·帕丁森,從不對“完美”做任何的追求。

...

早在2005年,他就成為了人們搜索的詞條,那是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時,年僅19歲的他入駐霍格沃茨學院,成為了火焰杯的勇士,卻死在了伏地魔的索命咒下。

...

電影《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而今他已33歲,對于不太涉足獨立電影系的觀衆來說,他們很好奇這些年這個男演員去了哪兒?他不當演員了嗎?為什麼從來沒在電影大片中看到過他?除了那一段真假虛實的戀情,他幾乎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中。

...

和克裡斯汀·斯圖爾特的戀情随着電影結束也很快告終  

的确,他消失得有些唐突,在好萊塢的規則遊戲中,當你成為了文化偶像後,勢必會迅速達成商業的合作促成,沒完沒了地演繹一些圈錢大片,角色的重合度令人作嘔,就算人們不厭其煩,可時間會讓一個人的銳氣蕩然無存,那些新鮮的面孔會占據銀幕的焦點,那些制片公司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你說:抱歉,你已經不是昔日的商業明星了,我們不能再用你了。

...

近五年來,這樣的趨勢在逐漸縮小,我們慶幸能看到更多不同類型的演員在塑造不同類型的角色,70歲的海倫·米倫照樣能在《赤焰戰場2》當中驚豔登場,40歲的查理茲·塞隆依舊能夠在《極寒之城》中酷炫十足。

...

電影《赤焰戰場2》中的海倫·米倫

...

電影《極寒之城》中的查理茲·塞隆  

男演員似乎在過了30歲才慢慢走上正軌,但羅伯特·帕丁森有些另類,他有意識地逃避了一些為自己帶來更多名利的作品,或者說他想嘗試更多種類型的電影,所以他選擇放逐,把自己放置在邊緣的位置上,去感受成為一個演員的熱情,離開《暮光之城》那幾年并不順暢,但似乎一切都隻是起點,沒有暮光,沒有票房,但最重要的是,不能沒有成為一個好演員的心!


01大都會遊走的沙海漂流人終會看見滿眼星圖


柯南伯格的鏡像裡,男人似乎是“噩夢”的開端,在和他合作的那幾年裡,帕丁森的形象活脫脫的像是精英階層的虛無主義者,以前從未有過導演找他拍類似的角色,大部分都更貼近于浪漫色彩的角色,如《記住我》,或者《大象的眼淚》。

...

 電影《記住我》

...

電影《大象的眼淚》

但柯南伯格一向比較陰郁,他拍攝《大都會》也毫無目的性,一切都較為反常态,盡可能地把角色融入在環境中,一個個過往的人和男主角偶遇,窗外的景象是冰冷的末世,他似一個資本的符号般,對稱着和世界的關系。

無情節、夠松散,再精緻的發型也抵擋不住内心的恐慌。這樣的一個角色,有一種病态感,更符合柯南伯格電影所需的價值傾向。

...

電影《大都會》

更甚的是在《星圖》中,他仍舊西裝革履,仍舊坐在轎車上,我們可以把這兩個角色看做一種延續,由于出自同一個導演,那麼他的角色定然存在某種聯系,但《星圖》的焦點卻移向了朱利安·摩爾飾演的失常女演員上,兩人的“車震”戲碼足以表示着這個角色的空無感,他也在追尋一種如《星圖》般的希望。

...

電影《星圖》

唯一可以确認的是,他在柯南伯格的打磨下變得越來越個性,選片上極為獨特,多是偏導演語言系的電影,也不斷在三大國際電影節露面,照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很小的時候就比較喜歡看入圍戛納影展的電影,所以這也決定了我選擇角色和電影的口味。”

...

戛納紅毯

所以對于普通觀衆來講,羅伯特·帕丁森就像是消失了,但他自己并不在乎,隻一味全情投入新的角色中,《沙海漂流人》的那個弱智形象,是他徹底抛棄自我的開始,在狂暴的廢土之上,上演着一場自我救贖。

...

電影《沙海漂流人》

盡管這些電影小衆得可憐,但我們常說結果隻是一種嘉獎,過程中我們所得到的遠勝于其他,在之後的演員生涯中,他該何去何從?其實他心裡很清楚,不要成為一個麻木的演員,也不要局限在所謂的标簽之中。


02好時光中的戰前童年是一段迷失Z城的生活


《戰前童年》拿下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時,作為導演的科貝特以其尖銳的視角探讨了一個惡魔的誕生,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中,無人可以幸免,羅伯特在其中的配角身份實則意義十足,以他的特寫長鏡頭來結束本片的升華。

...

電影《戰前童年》

在導演創造電影的過程中,主旨意識是他們所最想考慮的,其次是風格的把握和營造,最後才是演員的配合。這些電影通常反類型化叙事,也頗為挑戰觀衆的認知,那為什麼羅伯特會一再挑選這樣的電影,其原因也很明顯,這類電影才更有辨識度,角色才會更有可看性。

...

但他不排除那些明朗的劇本,比如《生活》,《生活》是描述好萊塢巨星詹姆斯·迪恩的傳記類電影,他不是詹姆斯·迪恩的扮演者,承受的壓力并不如戴恩·德哈恩強烈,很多人讨厭《生活》,但我卻覺得在其中感受到了久違的男人情誼,這是我認為比德哈恩像不像詹姆斯·迪恩更需要考慮的事情。

...

電影《生活》

羅伯特在其中扮演的攝影師是一個兩難的夢想家,在塑造的成分上,他更接近于自我的真實感受,把自己屹立在詹姆斯·迪恩的對立面,讓我們重新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距離感。

...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羅伯特·帕丁森自帶陰郁的氣質,導演們時常讓他出演一些邊緣化的角色,在《迷失Z城》中,他是一個頹廢的考古學家,更是一個迷失在文明社會的理想主義者。

《迷失Z城》曾在國内上映,卻被删減得面目全非,詹姆斯·格雷把人心的偏執和荒野的神秘相稱得極為脫俗,最後的那一組鏡頭也頗具神性的向往。

...

電影《迷失Z城》

如果要說羅伯特這幾年累積下來的能量有多少?且看《好時光》中那個狂奔的匪徒,他把那個角色演得太好了,對弟弟的深愛,對現實的無奈,對生命的感歎都體現在眼神中,這是他完成蛻變的一大步。

...

...

...

電影《好時光》

同樣的,這部電影也恍如回到多年前看《出租車司機》般的驚豔感,薩弗迪兄弟用個人化的電影語言把故事推向至霓虹彩色中,留下的卻是灰暗的人心。羅伯特在其中的表演,極緻釋放,令人沉迷。直至現在,我依舊記得結尾處他複雜多變的眼神,那一個眼神,标志着一個好演員的重新誕生。

...

03不斷在太空生活中尋找一座燈塔


慢慢地,我開始覺出了他的可愛之處,私底下毫無英國貴族的嚴謹精緻作風,喜歡撩撥自己一頭的亂發,笑起來純真的像個大男孩,《落難女子》的那個角色,其實更接近原本的他,沒有看上去那麼憂郁,待人非常實誠,行事拍片都不太主流,與“完美主義”毫無不沾邊。

...

電影《落難女子》

所以克萊爾·德尼作為法國新浪潮的代表系女導演,能選擇他出演《太空生活》實則也是在挑戰我們的認知,《太空生活》是一次極盡下墜的沉吟,羅伯特開始學會用眼神來表達人物情感,而非好萊塢式的大開大合,這是他在藝術片不斷打磨出來的效果。

...

電影《太空生活》

《太空生活》同樣如此,黑暗無邊,欲望蔓延,他隻是一個實驗品,卻在最後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女兒誕生那一刻開始,他寄托于希望之中。德尼的語境下,人物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都極度狂放或克制,羅伯特完成這個角色, 更像是電影的一抹暖色。

...

要說真正的黑暗,或許我們隻有在《燈塔》才能尋覓到,這部電影早已燃爆了今年戛納電影節,他和威廉·達福的表現被影評人狂贊不已,再一次,他走進角色最陰暗的内心深處,帶我們找尋燈塔下的暗黑秘密。

...

電影《燈塔》

《燈塔》預告片請戳↓↓↓



《燈塔》預告
04蝙蝠俠,我們等你


喜歡羅伯特·帕丁森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于他的多面性,在近十年來,他已嘗試了各種怪誕不羁、風格迥異的角色和電影,其演技的高光時刻也被衆多影評人稱贊,好萊塢自然也不會錯過這樣踏實的好演員,十幾年過去了,他們終究想起了這個男演員,褪去一身浮華,隻留純粹内心的羅伯特·帕丁森。

...

...

...

所以當《蝙蝠俠》選擇他出演時,我毫不意外,他比好萊塢的俊男們多了些沉靜孤離的氣質,在出演過那麼多暗黑的獨立藝術電影後,蝙蝠俠并不算什麼,它隻是大衆期待的一個符号,如果把期待拿走,那麼你将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人,而非超級英雄。

...

這一點,諾蘭似乎更懂得塑造,有趣的是他也選擇了羅伯特作為新片《信條》的演員,從羅伯特的選擇來看,他其實很排斥商業無腦片,但諾蘭不同,他表示過:諾蘭是最能夠把個人表達放在商業片當中的導演。

...

同時他也對蝙蝠俠的到來很亢奮,他沒有那麼高調,更沒有那麼裝腔,對于角色的到來,他總是很高興,還一再上網搜尋自己是否拿到了蝙蝠俠的角色,談論時極其坦誠,毫不擔心大家的質疑聲。

...

确實,很多人對他出演蝙蝠俠表示不滿,但那又怎樣?隻要你看過《好時光》或者《太空生活》和《迷失Z城》,就不會對他再産生任何偏見。回想十幾年前的《暮光之城》,再看看如今的《燈塔》,早已判若兩人,那個吸血鬼王子已經成長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好演員。我很慶幸,并沒有因為偏見而抹去自己對他的判斷。

...

我在他身上感受到的冷峻和遊離感,會很适用在蝙蝠俠身上,正如DIOR選擇他作為代言人是同等的原由,老佛爺也曾經親自掌鏡為他拍攝DIOR大片,這麼多年以來,DIOR作為時尚藝術也一直對他青睐有加。

...

老佛爺親自掌鏡DIOR大片

未來的兩年,他必定會站在風口浪尖上,因為蝙蝠俠和諾蘭新片都是萬衆矚目,那些好奇為什麼選擇羅伯特·帕丁森的觀衆,不妨看看他這幾年的電影,你會發現,原來踏實成為一個好演員,會徹底改變一個人。

好萊塢比我們更能判斷角色是否合适,畢竟這是他們的賭注,沒有人會想讓自己輸的一敗塗地。

...

而羅伯特·帕丁森也是一個很好的示例,想要長久屹立于演藝圈,名利從來都不是我們所要極力追逐的,撕掉那些該死的“完美标簽”,去做一個真正的好演員,幸運從來不會與你擦肩而過。

...

更多精彩資訊和影評、電影資源,關注微信号“杜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