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中,“米納裡”是外婆歌謠中的水芹草,它長在涓涓小溪旁,野蠻而自由的生長。

父親擁有着一個農場之夢,在美國開墾一片屬于自己的土地,我們生活于此,在油亮的的草地上奔跑不止,在母親的無助中學會疼痛,在父親的堅持下學會隐忍。縱使生活萬般艱難,可我們仍舊希望在此找尋到屬于自己的堡壘。

這個堡壘裡,父親采摘着蔬果,母親在廚房望着窗外,外婆還是那麼愛看拳擊賽,姐姐總是在周末帶我去教堂做禮拜,直到有一天,燃燒的火光灑滿了整片大地,我再次奔跑,牽過外婆的手,走過一片綠色的童年歲月!

...

這是電影《米納裡》用文字可梗概的劇情,作為在去年年初就拿下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影片,它也一直被視為本屆奧斯卡最強有力的競争者,赢得了多數影評人的贊賞。

這不禁讓人想到去年同樣以“亞裔題材”受到關注的《别告訴她》,雖然最後奧斯卡沒有提名,但可喜的是“亞裔題材”越來越受到關注,當然這和政治因素有一定的關聯,民主文化所提倡的“多元化”“平權”“多民族”在好萊塢電影題材裡依然屢見不鮮。

...

《别告訴她》說的是中國傳統家庭下的親情與束縛,而《米納裡》則是講述上個世紀韓國移民家庭的美國夢。

其實好萊塢制作的“亞裔題材”仍然是以美國式的方式在闡述,無論是《别告訴她》中奧卡菲娜所飾演的“碧莉”,還是《米納裡》中始終以孩童視角所觀察的“大衛”,他們都是移民後代,所接受的文化教育都受西方文化熏陶。

...

電影《别告訴她》

這是此類題材最常被拎出來刻畫的一個矛盾點,我們也能在《米納裡》中所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壁壘,東方家庭的内在隔閡,以及移民生活的種種艱難境遇。

...

我個人會比較鐘意《米納裡》的叙述方式,導演在叙事手法上還是挖掘了很多生活細節,也在用心刻畫人物,所以使得整部片子看似平緩不驚,實在波濤洶湧,像一股熱浪,沖擊着隐藏在年代裡無法根植的憂愁。

...

這仍然是一部值得觀賞的好片,在現如今浮躁的電影商業帝國裡,《米納裡》代表的是獨立電影對文化的認真探讨,它把“落葉歸根”和“夢在他鄉”表現得波瀾不驚,最後的“燃燒”和“水芹草”起到了點題的作用,以文學式的互文手法回歸到了電影本體,還是在那片涓涓小溪旁,父親帶着兒子,采摘着外婆種下的水芹草,那一根根水芹草,何嘗不是心中對于未來生活寄托的一點點火苗。

...

豆瓣僅1500人觀看,已獲得多項獨立電影節大獎,這樣的電影,值得一看!

...

導演攜主創人員亮相聖丹斯電影節

落葉歸根

首先要說明的是電影所設定的時間背景是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可以說這是最早一批亞洲移民風潮,美國逐漸強大,外籍人口不斷湧現,但想要在美國站住腳跟,簡直比登天還難。語言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思想的不同,皆在生活細節裡一一展現。

...

父親雅各布和母親莫妮卡結婚多年,育有一對兒女,一家子從西海岸搬遷至較為偏遠的阿肯色州,從一開始,母親就不大贊同,看着父親準備的大房車,熱忱的說着自己将要在這裡開拓一片屬于自己獨立的農場,她瞬間失望至極。

...

“房車”的概念在上個世紀象征的不是自由和随意,而是“貧窮”,母親想要擁有一個完整的房子,就算房車什麼都有,卻依然無法從内心中真正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她對父親也半信半疑,可夫妻倆在異國他鄉漂泊,除了全力支持丈夫,她還能做什麼呢?

...

為了開墾自己的農場和生活開支,夫妻倆做着反複無聊的識别小雞性别工作,來此工作的都是韓國人,也說明了當時亞洲移民的窘迫生活狀态,為了生活,隻能順應最底層的工作。

...

然而父親并不氣餒,他心懷夢想,勤懇工作,就算妻子無法忍受想要棄他而去,也依然堅守着自己的“美國夢”,他想要的是,不隻是能夠生活下去,而是一種認同感和真正的落葉歸根。

...

兒女生長于此,早已習慣美國的生活,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和韓文,可他們依然會被教堂裡的孩子所評論,姐姐因為家庭的變故而生長得非常早熟懂事,體諒父母,照顧弟弟,溫柔善良。

弟弟雖有些頑皮,可還是對房車和農場抱有幻想。孩子的世界裡,沒有太多雜質,父母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而外婆的出現,讓原本矛盾不斷的家庭再次升級,這個外婆,有些可愛!

不喜歡做飯,愛說笑話,愛看拳擊賽,常常語出驚人,弟弟的眼裡,這根本不是一個外婆該有的模樣,故而從不和外婆親近,還故意搗蛋給外婆喝了自己的尿水,引得父親隻能家法伺候。

...

電影就是通過諸多的生活面貌在做堆砌,表現的是生活本身,卻也摻雜了很多喜怒哀樂以及煙火氣息。

但這不是影片最出彩的重點,就劇本而言,還是較為平淡。電影真正出色的,是關于人物的塑造,每一個都鮮活立體,其中屬父親和外婆最為明顯。

...

這一家子在偏僻和荒蕪的美國南部舉步維艱,既要保障生活,又要拓展夢想,母親時刻都在掙紮崩潰的邊緣狀态,父親隐忍克制勤勤懇懇,外婆大大咧咧笑口常開,兩個孩子也正在“落葉歸根”的曆經中學會疼痛。

夢在他鄉

衆所周知,越是生活寫實的電影越難拍攝,更不用說還是一個移民家庭的生活,東方人講究生活流動性,西方人則随意許多。

但《米納裡》卻有些反其道而行之,并沒有規矩的把某個人物刻畫成固有的認知狀态,外婆的行為舉止就異常随性,在與兩個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她給予和關懷的并不多,而是讓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方式慢慢滲入到他們的生活之中。

...

這倒是和東方傳統式的長輩大有不同,可這樣的一個角色反而能引起多數人的喜歡和共鳴,那是因為她從不刻意表達什麼,而是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身旁。

...

父親的農場漸漸完善,他四處跑生意,好不容易有了訂單卻又被爽約;兒子從小心髒不好,可最近的一次檢查表明他的發育良好,醫生說也許是新的生活方式讓他的心髒得到了改善,保持這樣的生活狀态會更好。

但母親仍然很焦慮,她多次想放棄,多次想離開,卻都因為家庭的牽挂而選擇留下。

...

事故總是在意料之外發生,外婆不久後中風,父親得到了一筆來之不易的生意,兒子身體狀況逐漸變好;

三個女性的描寫精悍而共情,外婆、母親、女兒,看似是這個家庭的被動者,實則她們才是影響家庭走向和電影情緒的操控者。

...

但一場大火,燃盡了所有的夢想,燒毀了所有的希望,父母親在黑色的煙霧中搬運着已經種好的果蔬,那是他們僅剩的财産,外婆因為自己的失手而含淚哭泣走向遠處,弟弟再一次跑着,喊着外婆的名字,直到她停下腳步,他才第一次牽起外婆的手,感受到了外婆手心的溫暖。

...

燃燒後,廠房一片狼藉,一家人累癱在地上休憩,盡管大火帶走了一切,可它也帶來了這個家庭僅剩的緊密感,那片曾不被看好的“米納裡”(水芹菜韓文發音),也成為了這個家庭新的希望,他們正如同這片米納裡,艱難活着,野蠻生長,待到夢歸他鄉時,總有驕陽照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