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句話劇情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數學家約翰·納什在妻子、醫生和朋友的幫助下,利用自己的頭腦,重新獲得現實檢驗能力,回到正常生活中的故事。


...

我和我的大腦,誰是主人
二、影片立意

1、現實檢驗能力與精神分裂

約翰·納什是一個天才數學家,同時,也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大的問題在于他們沒有現實檢驗能力——他們有時無法分辨哪些東西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哪些東西是自己頭腦中幻想出來的。所以,在其他人看來,很多時候他們的行為會表現得很奇怪,甚至有進攻性。

納什的精神分裂症越來越嚴重,不斷地幻想出一些不存在的人——他的大學室友以及室友的侄女瑪茜,甚至一個秘密軍事組織的負責人。精神分裂嚴重地影響了納什的生活,他一度認為自己被追殺,甚至威脅到自己的妻子艾麗西亞。當納什在一次演講中被精神醫生強制送回醫院後,妻子艾麗西亞才終于明白一直以來丈夫詭異行為别後的原因。


...

幻想的小女孩

通過電擊療法和藥物治療,納什慢慢恢複了一些現實檢驗能力,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重新回到了妻子身邊。但是他沒有工作,不能幫家庭分擔更多的責任,甚至因為藥物的影響,無法回應妻子的情感要求。于是他偷偷停止了服藥。然而,這險些釀成了災難。在艾麗西亞去收衣服的間歇,納什将孩子交給一個被他幻想出來的人照顧,導緻孩子險些在浴缸中溺水而死。

艾麗西亞無法忍受自己和孩子都生活在如此不安全的環境下,決定帶着孩子回到母親身邊。就在她開車準備離開的時候,納什冒着屋外的大雨,沖到車前,朝艾莉西亞大吼:她沒有長大!瑪茜不可能是真的,她一直沒有長大。

這一刻,大雨傾盆,但對納什和艾麗西亞來說,卻如撥雲見日。


...

重獲現實檢驗能力

2、問題與解決方案

現實生活中,有些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而有些問題,似乎就不那麼容易解決。來自頭腦中的問題就屬于這一類問題。

納什發現,自己越是跟那些被幻想出來的人物交流,那些人物在他腦海中的形象就越是真實。他與這些人對話的行為,成了這些“人”的養料。納什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決定不再跟他們對話。

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所不同的是,困擾我們的也許是一次失敗的經曆,也許是某個痛苦的回憶,總之是一些能夠牽動我們負面情緒的東西。當我們不斷地、反複地咀嚼這些經曆的時候,痛苦就會一遍一遍地重演。這些負面的情緒本身并沒有那麼強大,卻被我們生生地給喂養成一個龐然大物。然後,它們反過來侵蝕我們的身體和大腦。為了抵禦它們,我們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努力對抗它們、屏蔽它們,結果,它們越來越強大。長此以往,惡性循環。

很多問題也許我們傾其一生也無法解決,那就接納它,學會與它共存。納什幻想出來的人物,一直存在于納什的生活當中,伴随着他直到暮年。納什不再想辦法将他們驅離自己的大腦,接納了他們,隻是再也不跟他們講話而已。對納什來講,雖然“他們”仍然是問題,但已沒有那麼嚴重。


...

不再跟幻想的人講話

...

跟小女孩告别

有些時候,我們因為自戀,會去追求所謂的“完美”,不接受生活中存在的點點瑕疵。這會讓我們不斷陷入跟這些瑕疵的戰鬥當中,生活也變得雞犬不甯,毫無幸福可言。也許,真正的解決方式并非将這些所謂的問題或是瑕疵全部鏟除,而是試着從心理接納它們,與它們共存,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内心可重新回到平和的狀态。也許,這就是佛學中所提的“放下執着”吧。


3、愛是容納

艾麗西亞是納什的學生,因崇拜而愛上了自己的老師。雖然納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也給她帶來了無盡的傷害,但艾麗西亞并沒有嫌棄他。終其一生,艾麗西亞沒有離開納什。她既要照顧孩子,又需要照顧病人,身心憔悴。當她的朋友詢問她的近況時,她的回答充滿力量和人性的魅力:有時我覺得這是一種義務,有時為曾想離開他而感到内疚。


...

愛,需要力量

...

愛,是一種容納

年逾而立之年的我,時常在思考,愛,是什麼?我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電影,也了解了很多人給出的定義,但是,我依然沒有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也許,愛就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準确描述出來的概念。不過,總有一些相同的東西,讓我們能感受到愛的存在。

影片中,愛是陪伴,是關注,更是容納。

艾麗西亞像一隻堅韌而又充滿力量的容器,幾乎是無條件地承載和接納納什帶給她的傷害,同時,努力将這份有可能毀滅他們關系的傷害轉化成能夠讓他們繼續走下去的能量。當她看到圖書館中的納什被學生圍住問問題的時候,微微上揚的嘴角和默默深情的雙眼都表達了出了她發自内心的愉悅。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聽到納什對自己的深情告白時,台下的艾麗西亞,熱淚盈眶。也許,她再沒有奢求過生活給予她回報,但最終,生活卻還給了她一個深愛着自己的丈夫。


...

看見丈夫可以正常工作了

...

頒獎典禮上的告白

...

生活将愛她的丈夫換給了她
三、後記

我在多年前就聽說過約翰·納什這個名字,是從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知道的這個人:一個是“納什均衡”,另一個就是講他如何通過判斷一個從未長大的小女孩來對抗精神分裂症。經過這許多年,我終于找來了這部片子,認真地欣賞了一下。在頭腦和内心的雙重洗禮之下,我也對自己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認識。

1、寬容他人與接納自己

當看到納什抱着公文包,拿着雨傘從學生身邊走過,被學生嘲笑的時候,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

我們被人嘲笑過,也嘲笑過别人

青春期,因為臉上長出好多青春痘,而非常自卑,當時好多同學會因此而笑話我,所以,我一直害怕将自己暴露在公衆的眼光之下,尤其是當衆講話。看到影片中的納什,我想到了自己,痛苦、憤怒、羞恥的情緒彌漫在身體周圍。然而,一瞬之間,又有另外一股巨大的力量擊中了我——那些在納什背後嘲笑納什的人,他們身上也有我的影子。同樣在學生時代,自己對理工學科相對更感興趣,因為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所以解題的時候相對同桌來講熟練那麼一點。于是,我也模仿過同桌咬着筆頭,緊縮眉頭的樣子來嘲笑他。雖然這些事情都已經成為過去,但是在看到影片的這一幕時,雙重的情感沖擊還是讓我當場就差點淚奔。

也許那些學生并不知道眼前的人是大名鼎鼎的納什,他們嘲笑完眼前的人之後,也許回過頭來卻還要在課堂上努力地去學習這個人提出的理論。在那一刻,我深深地了解到,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去尊敬,至少,不要嘲笑。接納自己,能夠很好地減輕外界對自己的惡意攻擊;而寬容他人,則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友善和溫馨。


2、幸福生活的真谛

我一直在追尋幸福生活的真谛,以為追求财富、影響力才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康莊大路,然而多年以來卻一直沉浸在焦慮和痛苦中。後來,我也曾在一些書籍和文學作品中看到另外一些幸福狀态的表述:沉浸在當下時刻,将自己的全部熱情傾注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上面。彼時,我對于這樣一種描述完全無法理解,以為這又是一些作者用來感動那些失敗者的雞湯文。然而,随着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逐漸豐富,我越來越發現,這真的有可能就是幸福生活的真谛。而我看了這部影片之後,對于這樣的描述,更是心悅誠服。

納什是一個單純的學者,他也渴望能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最有名的惠勒研究室,但是他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他完全沉浸在解決問題的狀态中時,就是我們所說的忘我境界,或是心流狀态。即使在他精神分裂症發作的時候,他也在拼命地工作。也許很多人不會理解為什麼會有人這樣拼命的工作,但是,當我看到他在宿舍的玻璃窗上寫公式的時候,我就明白了,其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這并非是無聊苦悶的工作,而是充實幸福的享受。在那一刻,沒有煩惱,沒有恐懼,有的隻是身心合一地沉浸在當下的狀态。納什一直保持着這樣的一種狀态,直到他的晚年。也許很多人會認為納什在數學和經濟學中取得的成就是耀眼的,令人羨慕的,但其實,跟他工作是的狀态相比,所有的成就,隻不過是忘我工作之後的一種附加品而已,甚至都算不上獎勵。


...

沉浸在工作中

當我們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追求财富、名譽、影響力等世俗的事情上時,内心就會受到很大的情緒影響,進而産生焦慮、恐懼等情緒。因為沒有人會一直優秀,一直赢。面對這些自己所無法控制的事情時,不感受到焦慮和恐懼是不容易的。身處這樣情緒中的人,是不會感受到幸福的。相反,讓自己完全沉浸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中時,就沒有精力去思考過去和未來,也就不用去面對那些自己所無法掌控的事情,人自然就會感受到内心的平靜和喜悅。不過,一個人但凡能夠進入到這樣的狀态中,生活給他的回報通常是異常豐厚的。這樣,即使從結果論的角度來講,也是相當不錯的。

追求幸福,不應想外部世界索取,而是需要向内心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