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疲力盡Àboutdesouffle(1960) 斷了氣(港/台)/欲海驚魂(港)/筋疲力盡/精疲力竭/窮途末路/Breathless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克洛德·夏布洛爾
主演:主演:珍·茜寶/讓-保羅·貝爾蒙多/達尼埃爾·布朗熱/亨利-雅克·于埃/羅傑·哈甯/範都德/克洛德·芒薩爾/莉蓮·德萊弗斯/MichelFabre/讓-皮埃爾·梅爾維爾/讓-呂克·戈達爾/裡夏爾·巴爾杜奇/安德烈·S·拉巴爾特/弗朗索瓦·莫瑞爾/JacquesLourcelles/熱拉爾·布拉什/菲利普·德·布羅卡/JoséBénazéraf/讓·杜歇/雷蒙德·亨特利/Louiguy/GuidoOrlando/讓-路易·裡夏爾/JacquesSiclier
語言:法語/英語
類型:劇情/愛情/犯罪
上映日期:1960-03-16(法國)
法國 90分钟
精疲力盡Àboutdesouffle(1960)的劇情介紹
身無分文的街頭混混米歇爾(讓-保羅•貝爾蒙多)從馬賽偷了一輛小汽車,駛往巴黎的路上,他因超速行駛被警察逮住,為了脫身,他開槍打死一名警察,來到巴黎後,他躲進當記者的女友帕特麗夏(JeanSeberg)處(躲避警方的通緝之外,他還想方設法讨回一筆賣車賺來的錢)。帕特麗夏去報社時,遇到警長,對方要她一有米歇爾的消息就打電話相告。對米歇爾,帕特麗夏心态複雜,一面深深為他對一切都無所謂的勁兒着迷,一面卻嫌棄他太吊兒郎當。
精疲力盡Àboutdesouffle(1960)的影評
反複運用的跳切,碎片化的片段組織,瑣碎無意義的對話和肢體動作,營造出具體真實而又疏離陌生的現實。斷裂和破碎是始終盤旋在現代與後現代思潮中的命題,所以影片其實和很多法國現代文學/哲學作品同構,譬如卧室片段和戀人絮語,鏡頭的突然插入和羅 ...
原文載于公衆号“影記Venus”,作者:寅馬蕭蕭北京時間2024年7月27日,萬衆矚目的巴黎奧運會開幕式啟動。開幕式對特呂弗《祖與占》、戈達爾《法外之徒》、貝托魯奇《戲夢巴黎》等電影的緻敬,再度引起了人們對于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關注 ...
米歇爾(畫外音):一樣!……我不能沒有你。帕特莉霞:你完全能離開我。在戈達爾去世十幾天後,我才看了我的第一部戈達爾,《精疲力盡》。我當時正處一段極為不幸的時期,我的不幸來源于“你總是愛上不愛你的人”,我的一位朋友如此診斷道。那段時間 ...
許久未寫影評,不知如何寫影評,不敢随便寫影評。我為自己看不懂鏡頭語言而羞恥,也為隻會寫些道德價值而羞恥,乃至下筆時警覺不能寫成這樣、不能寫成那樣,于是什麼也寫不出,寫出什麼也不滿意。前些日子聽道長講艾略特的詩,艾略特曾留下了讀詩的方 ...
第一部戈達爾,卻并沒有我預期地那樣讨我喜歡,或許是戈達爾張狂的态度、犬儒的内核和整部電影濃厚的屬于年輕人的挑釁基調,與我個人的性格與傾向并不太相符,因此隻能得到我有限的欣賞。此外,觀看時電影資源的字幕質量并不高,也是一個或多或少的遺 ...
很難用一種對于大情節電影分析的方式審視這部片子。它帶給我有趣的地方相當多。在觀看中很多次截圖來細細品味有意思的對白。對白方面,首先我覺得和大家産生共鳴的就是女主和男主躺在床上讨論威廉福克納的《野棕榈》裡的那句話:悲傷和虛無之間,我選 ...
《À bout de souffle》格裡菲斯之後電影語言再無創新,直至戈達爾1959年是世界電影史的斷代處、轉折點,經曆數次戰亂的西方社會陷入信仰危機,“萬物崩離,中心失依”,年輕男女放浪形骸,堕落天使道德缺失,新浪潮在存在主義思 ...
今天,重溫了這部偉大的電影。跳切剪輯、手持鏡頭、音畫錯位、無因果關系、不符合電影基本規則、銀行裡的長鏡頭、戈達爾和梅爾維爾的客串、房間内的存在主義暢談、男女主的親吻、一聲槍響和一段精疲力盡的長跑、最終的死亡……這些碎片組成了這部放蕩 ...
一代新浪潮大師讓-呂克·戈達爾9月13日離開了他熱愛的電影與世長辭。要說他留下的經典中,[精疲力盡]不可謂不提。與特呂弗的[四百擊]相類似,戈達爾的[精疲力盡]施予電影世界的影響,是他承繼巴贊現實主義、好萊塢電影元素與技巧,吸收新浪 ...
戈達爾昨天今天去世了他們這一批電影人是孩童一樣的白日夢想家 永遠用天真、快樂頑固的眼光來審視世界他們用電影拯救過一代又一代人 他們是最溫柔的神他的電影似乎在講述着愛與自由的人生僞命題關于試聽語言關于如何營造夢境與文學性 夢的機制是 ...
【上海電影節歸來】戈達爾處女作,法國新浪潮标志性作品。本片最大貢獻在于對跳接(Jump Cut)的首次大規模使用,打破了好萊塢的連貫性剪輯傳統(以30度規則為主)。在廉價旅館拍攝的23分室内調情戲和誇張的結局都讓人印象深刻,也引出了存在主義色彩的思索:在悲傷與虛無之間,我選擇虛無。(8.0/10)
女主美絕了發型50年不過時
在這群新浪潮大神的腦中,揮霍青春、追尋愛情和直面死亡永遠是最正經的事
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跳接"這種手法從穿幫上升到了電影語言的領域.其實都是逼出來的,因為膠片不夠,所以隻能這樣.
本片靈感來源于特呂弗看到的新聞,他将收集的剪報交給了戈達爾,後者不負所托。雖仍能看出不少偶像雷諾阿、希區柯克的痕迹,但無視傳統的跳切、嘲諷主流的價值觀、虛無主義的态度已足夠讓人大驚失色,此後一直走在電影革新和實驗的前列。而梅爾維爾也正如他在片中所言“成為不朽,然後死去” 。戈達爾影展。
帕特莉霞:聽着,最後一句真美。(望着米歇爾)“在悲傷與虛無之間,我選擇悲傷”……你呢,你選擇什麼?
米歇爾:選擇悲傷,這太蠢了。我選擇虛無。這也好不到哪兒去……但是悲傷是一種妥協了。要麼統統歸我,要麼一無所有。
看的最為順暢的一次戈達爾。戈達爾特喜歡拍着演員,然後将鏡頭拉到其他書畫作品,或者直接出現幾個單詞。表示關注台詞最享受,冷不丁就蹦幾句經典出來,直接吓尿。影片的最好一幕好熟悉,《白日焰火》是在緻敬麼?
59年,一個叫戈達爾的小夥子拍了部痞子跟姑娘的電影,因為膠片不夠,他想了個招兒來剪片子。後來,戈達爾成了大師,于是,後來者紛紛驚呼,卧槽,跳接诶,牛逼。連這個故事,都可以變成薩特和加缪的存在主義的另一版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