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兩周前觀看了特呂弗的《四百擊》之後,本周的電影便來到了戈達爾的《精疲力盡》,說是本周但實際是上周日已觀賞完的影片,可恰逢周中繁忙,騰不出空來撰寫一些文字,再者即是有雞毛蒜皮的空閑也因為繁忙的事物導緻提不起興緻,恰逢上在b站評論區與一幫看客讨論《阿諾拉》的優劣與否,以使得本篇小記一直被擱置,這一放就放到了今天。細細想來這也算是“精疲力盡”的一周,些許我也是像男主角米歇爾一樣,嘴上講着不會選擇痛苦,然而卻選擇了讓自己最為痛苦的方式結束了一周。
正巧久違的鍛煉一下記憶力,看看這近一周後我的感受還能殘留多久,也印證一下電影是否足夠經典讓人銘記良久,亦或者電影使人映像深刻的場景。回憶起電影,戈達爾所塑造的米歇爾這個人物無疑是讓我映像深刻的人物,米歇爾想必是很愛帕特裡夏的,雖然身背命案,雖然自身窘迫,但仍然為了帕特裡夏做着偷竊的勾當,以維持自身的體面,并試圖去挽救這段愛情,直到米歇爾搖搖晃晃狼狽的跌倒在巴黎的街頭時,一句“我已經精疲力盡了”,為這段愛情畫上了句号。他和女主帕特裡夏更像是一體雙生的兩個人物,兩者是不同性别相同的性格的人,在面對愛情的盲目和對不愛人的絕情似乎兩人都是以同樣的處理方式,帕特裡夏對待米歇爾就宛如米歇爾對待自己其他的情人一樣,所以電影更像是米歇爾以自己的方式處決了自己。
再者就是電影讨論痛苦和虛無的關系,在這點上米歇爾毫無疑問是一位矛盾的人,他本想選擇虛無,但卻在結局時選擇了痛苦,而這樣的痛苦卻給本來選擇痛苦的帕特裡夏造就了她的虛無,這樣的輪回關系和矛盾像極了人在面對感情,面對抉擇時左右兩難的境地。
三則是電影中開場和結尾的打破第四面牆,破牆可以理解為導演利用演員對觀衆進行觀點的輸出,從開場時男主讓觀衆“滾蛋”,但結尾處女主直視觀衆,更像是是導演讓觀衆對帕特裡夏進行一個定義,也像是帕特裡夏對于觀衆的質問?我究竟是好還是壞?
電影最後一幕的奔跑中,戈達爾用了很長的鏡頭來展示米歇爾的踉踉跄跄和跌跌撞撞,如此長的時間也不由的讓我聯想起人生不也是如此跌跌撞撞直至生命的盡頭,結束了這筋疲力盡的一生。巧妙的是米歇爾在踉跄的行進過程中嘴中的煙确是叼到了盡頭,似乎暗示着觀衆,生命雖然很累,但人生樂趣卻應該伴随一生。
電影沒有采用傳統的叙事方式,故事的節奏更為跳躍,使得整部電影更像是片段式的觀感,但這點使我略有些不大适應,以及部分b站資源的删減(亦或是沒删?)譬如:槍殺警官,和帕特裡夏共度良宵等畫面的缺失,一時使得我不知道是b站的剪輯還是原片的剪輯,這種斷裂感在當代的電影裡面确是會影響觀衆的情緒帶入。
當我結束的精疲力盡的一周,似乎在某種層面上與米歇爾精疲力盡的一生形成了有趣的映射。考慮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端之作,本作的風格明顯,特色鮮明,相較于特呂弗《四百擊》中的生活化和真實化,本篇還是有明顯的劇本痕迹,但以電影承載觀點,以談話引發思考的方法還是具備其獨創性和新穎性,個人評分:8.67分,新穎有趣,極具風格的作者電影。
記在精疲力盡的一周後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标題是本片電影宣傳的原畫話,而電影上映後直接變成了“俠之大者,讓座于民”微博上的黑料是我接觸到這部電影的最初的印象,春節期間外出旅遊也未得空閑去電影院觀看電影,不由的讓人好奇電影究竟拍成了什麼樣,直到今天電影上線流媒體才抽空一窺究竟 ...
親情就是一種親密和疏遠的不斷輪回
本周的日本電影選取的是是枝裕和導演的《步履不停》,是枝裕和導演是我認為對于亞洲親情關系解析最為透徹的導演,從早期的《無人知曉》中的無家長式的家庭關系到《小偷家族》中無血緣的家庭關系,是枝裕和導演在家庭這個話題上一直在持續的探讨,而《 ...
文藝片的教科書
從《四百擊》到《精疲力盡》,近期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電影讓我頗具驚喜,最近計劃每周至少找部新浪潮電影作為本周電影的候補,恰逢上周在b站尋找《壞血》中的奔跑畫面時,看到了《戲夢巴黎》與《法外之徒》中盧浮宮的奔跑畫面,不由讓我心生好奇,于是 ...
目光所及皆是光亮,身處之境卻是黑暗
今日在尋覓片單時忽然發覺本屆戛納飽受好評的電影《想象之光》還未曾接觸,因本人對印度電影的了解甚微,且之前所接觸的印度電影大多和阿米爾汗相關的印度商業電影,所以本能将本片帶上了印度商業片的标簽一直擱置至今。今日補片時終于騰出精力觀看本 ...
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
作為奧斯卡經典電影,前段時間突然想找找皮特年輕時的電影看看,便尋來了《燃情歲月》。電影圍繞着家族的三個兄弟和蘇姗娜之間的故事展開,電影圍繞着蘇珊娜和家族三兄弟之間的故事,蘇珊娜是老三的未婚妻,卻愛上了老二,而老大對蘇珊娜也傾心已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