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2014)的劇情介紹
20世紀30年代,20歲的張乃瑩(湯唯飾)逃婚求學,卻慘遭抛棄。投靠未婚夫汪恩甲(袁文康飾)後的張乃瑩依然躲不開被抛棄的命運,好在遇到了在報社工作的進步青年蕭軍(馮紹峰飾),兩人相知相愛。通過蕭軍張乃瑩認識了女編輯白朗(田原飾)、羅峰(祖峰飾)夫妻以及聶绀弩(王千源飾)等文學作家,改名“蕭紅”後的她得到了魯迅(王志文飾)、許廣平(丁嘉麗飾)夫婦的首肯,随後又結識了了胡風(馮雷飾)、梅志(袁泉飾)夫婦、蔣錫金(張譯飾)、丁玲(郝蕾飾)、端木蕻良(朱亞文飾)等人,在同時代作家的互相鼓勵之下,雖然戰事不斷、颠沛流離,蕭紅卻逐步走向了創作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2014)的影評
炮火隔了岸,就像看煙花
《黃金時代》長久地被我放在“知道但一直沒看”的地方。三個小時講述一位傳奇女作家的一生遠遠不夠,但對于“爆米花電影”愛好者的我就長過頭了。從前,我是沒耐心花如此長的時間了解一位作家的。直到我專業課上到“東北作家群”部分,看到蕭紅“投名 ...
這部電影裡看不出黃金時代
看完了《生死場:蕭紅小說精選集》之後,對蕭紅很感興趣,就找來了她的這部傳記電影來看看,把書評影評放在一起寫完。《黃金時代》這部接近三個小時的片子,最觸動我的地方有兩處,一是蕭紅和丁玲相見,兩人談天,蕭紅是一位獨特的女作家,丁玲也是, ...
雜記
僞訪談的形式,叙述視角也是偏于客觀冷靜的。 很喜歡的一個片段是蕭紅與蕭軍在“特别好”的餐館大吃一頓後,走在雪夜中,像兩隻笨拙的企鵝。突然,蕭紅頓下——鞋帶斷了! 端木擁抱蕭紅的時候說“你自由了”。一個人的“自由”取決于一段關系的 ...
因為蕭紅,我愛上了這部電影
因為這部影片,我買了兩本蕭紅的書,一本小說集,一本散文集。我讀過蕭紅的《呼蘭河傳》,文筆之純淨,視角之童真,内容之殘忍,棉中帶刀,我當時就很佩服這位作家,但我沒想到,她是一個受過如此苦難,且一生颠沛流離的人。她的身上有一股“敢”的氣 ...
腮紅下的血
伊倚在紅熱邊,積了陳灰煤味的床吱吱呀呀的呻吟,伊舔着筆頭,唇尖一點濃濃墨迹,寒天凍得筆幹,露出道道晶白,像鹽,卻一粒也無味,伊明白床何以呻吟,一床草席,一條薄毯,好多的書,重疊的信,沒有一絲暖,攔不住太多的風,還硌的床闆生疼,伊明白 ...
《黃金時代》
喜歡蕭軍為魯迅先生點煙 一根火柴點着了周樹人的煙三郎正要繼續為自己點煙但火柴卻不小心熄滅時兩人自然而又不失禮貌的笑聲喜歡豫才邀請二蕭聚會Miss徐帶着周海嬰出場小海嬰那稚嫩的紹興話他對蕭紅說“姐姐侬好漂亮啊”喜歡那個夜晚蕭紅和端木在 ...
正如網友調侃的“被嫌棄的蕭紅的一生”,電影本身在遭受同樣的命運。無聊、睡着,看不懂,類似聲音一直充斥在周圍。昨天自己去看,卻發現電影在風格手法上的主觀前衛與内容上的客觀平和間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不禁感慨,有些電影,你隻配錯過。為什麼有些人不懂什麼,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無知呢?
如果有人問我推薦不推薦這電影,我也不好說,我必須得承認這電影并不适合所有人觀賞,如果你是那種覺得一個黃瓜必須要開一朵花,接一個瓜的人,那就别去看了,如果你是那種能接受它願意開花就開花,願意結瓜就結瓜的人,如果不願意,你也不會責備它的人,那就不妨去看看
拍成了被嫌棄的蕭紅的一生,湯唯就差說生而為人對不起了…感覺編劇完全放棄理解人物了,在沒有想像力的同時又腦洞奇大,全程槽點。
陌生化的嘗試在現階段的中國電影中是非常少見的,對于剛剛培養起來的院線觀衆而言,必定是過于先鋒了。這就好像撐杆跳一樣,有一個人成績一直是兩米,他跳過了兩米就可以拿第一,可是他挑戰兩米二,失敗了,于是等于沒成績,這跟那些永遠跳不過兩米的人是不可一概而論的。電影需要探索,而探索有風險。
很大膽的嘗試,雖然前20分鐘很不喜歡這樣的叙事體,但後面情懷打開後也不免覺得适合追憶。印象最深的是丁玲跟蕭紅談她從作家到革命鬥士的轉變:郝蕾和湯唯擡起頭,從攝影機裡注視着觀衆的眼睛。設計得最棒的一個鏡頭,同時演得也是最漂亮。《呼蘭河傳》中祖父過世後就該結束了,蕭紅的那段話收尾即可。
1. 僞紀錄片的叙事手法有新意;2. 清楚表現了作為一個人的蕭紅是怎樣的個性--固執、激烈、柔軟和黑暗之痛;3. 對作為作家的蕭紅暧昧不明,多采取側面評價手法,結尾的蓋棺定論是大敗筆;4. 湯唯的氣質與蕭紅的激烈生命力有差異,郝蕾反而更為合拍;5. 許鞍華對複雜視角人物的把握缺乏力度,剪得渙散。
編劇極差。對觀衆說話的處理(叙事與評論混雜)失當,做成僞紀錄片或是更好選擇。把蕭紅拍成了被自由的弱女子,其餘人物平闆無趣,惟魯迅和錫金尚可。文學台詞在電影中之違和。畫外音之贅。電影語言缺失,或陳詞(蠟燭滅了)。但總之,許導畢竟是有野心的失敗,好過那些一心想賺的電影。
内地文藝片演員表演訓練班朗誦課文大接龍,水準從進階級班幹部到入門級關系戶不等。難看到如鲠在喉,如坐針氈,絲毫無情感代入。細分是有兩層間離,一層是影像上的打破第四堵牆,二層是由文章引用書面體代替口語台詞表達,二者直接破壞了電影的本質肌理,導緻最終的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