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長久地被我放在“知道但一直沒看”的地方。三個小時講述一位傳奇女作家的一生遠遠不夠,但對于“爆米花電影”愛好者的我就長過頭了。從前,我是沒耐心花如此長的時間了解一位作家的。直到我專業課上到“東北作家群”部分,看到蕭紅“投名狀”的照片。拍照時,攝影師一般會說:看鏡頭。照片裡蕭紅自然就看向了我,我也看到了她,曆史的連接讓我看完了《生死場》、《呼蘭河傳》和《商業街》,然後點開了《黃金時代》。
...
戴錦華老師曾經開玩笑地說:“片場有一句話叫,你看哪裡不好看鏡頭。”這是電影拍攝的基本法則之一,為了維護電影構建的“夢幻”空間,我們要将攝影機隐藏起來。但《黃金時代》裡經常出現人物直視觀衆的鏡頭,像人物訪談,像“秀才”鏡頭(走着走着發現鏡頭)。電影主動将幻感破碎,在這個特定的題材強調真實性,加強時代的連接。
...
...
二刷電影時,我在某些情節打開了視頻平台的彈幕,看到一些觀點:“她有手有腳為什麼不自己養活自己”“真是夠了,文人圈子,最髒”“這馬上就靠上第三個男人了”,這些觀點讓我感到時代真在進步,道德評判标準或許也在進步了,我們好像遠離了“娜拉出走後”的社會情境。
畢竟炮火隔了岸,就像看煙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