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難為ТруднобытьБогом(2013)的劇情介紹
這是一部另類的科幻電影,像片頭的旁白的那樣,這裡不是地球,而是某個類似地球的星球,那裡的文明進化到了類似于地球上的歐洲中世紀。故事改編自Strugatsky兄弟的小說,這個科幻的創意就是如果當年沒有文藝複興,現在的歐洲文明又會是什麼樣子?這個故事裡,一群來自地球的科學研究人員被送往到那個星球,去引導那個社會的文明發展進程,他們不得使用暴力,不得強行幹預,隻能引導,男主角像一位先知,也隻是整部電影裡行為舉止唯一正常的人,他在社會底層不斷的行走,去開化人們,電影就像紀錄片一樣跟着他的腳步由此展開。
上帝難為ТруднобытьБогом(2013)的影評
文藝複興——“上帝”自我崩塌的過程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更高”維度的文明如果存在,他們将以地球科學家的姿态和視角介入電影中一個“更低”維度的文明世界,即人類世界。觀衆在其中的被拒絕和強烈的間離感,與那僞紀錄片式的移動長鏡頭所創設出的真實感,形成一股特殊的張力。這股張力在 ...
果然還是父親更牛逼。
或許當代電影史上沒有誰能像日爾曼一樣拍出這樣的電影了(導演1968年就打算拍這部電影,直到2002年才開拍,經歷10年拍完,導演逝世,其子終將令電影面世)。骯髒、黑暗、歇斯底裡比導演前作《哈魯斯坦諾夫,開車!》再下N城.Трудно быть Богом,трудно быть филимом.
從塑造一種随性的漫無目的史詩感角度看,這電影可以得滿分;但抛棄了叙事,對于普通觀衆來說是零分。開篇泥濘潮濕的homoeroticism讓人恍惚,仿佛亞曆山大·索科洛夫在《父子迷情》中擺弄過的隐喻和儀式感,但被稀釋的劇情在中世紀上帝視角下無限延展,成功隔離耐心有限的人類,隻留下迷影青年在狂歡。
日爾曼是蘇俄電影的殉難者,浸滿泥水的科幻史詩片,猶如厚厚的牛皮卷小說,對家園、宇宙及人類進行高級的解構,有悲劇的絞痛,喜劇的呓語,很難揭開謎底,留待後人評說。
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這部電影,它幾乎完全去掉了叙事,僞紀錄片的風格就像在一個外星球的原始人腦袋上安裝了一個攝像頭,真實的去記錄那個星球的黑暗中世紀,髒亂,泥濘,蠻荒,試圖多維度的展示那樣世界的真實性和緩慢的人類文明進程,如果地球上的歐洲中世紀沒有文藝複興,是不是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