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一切夜明けのすべて(2024)的劇情介紹
黎明的一切夜明けのすべて(2024)的影評
再看《黎明的一切》,感受與從前不同。兩周前,唱來上海做映後。談及《駕駛艙》,他半開玩笑地說:“拍完《駕駛艙》,我以為自己再也拍不出更好的電影了(笑)。它是一部紀錄片,但卻抓住了一些堪稱’幸福’的時刻。但後來,我與優秀的演員們一起,起 ...
電影《黎明的一切》近日在國内上映。《黎明的一切》改編自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說,故事裡,受經前綜合征(PMS,Premenstrual syndrome)困擾的藤澤美紗,和患有驚恐障礙的山添孝俊在一家名為“栗田科學”的公司裡相遇。他們識 ...
“既然衆生皆赴黃泉,何苦彼此傾軋?”——三宅唱若說大多數電影不過是頓大餐甚至快餐的話,那三宅唱的電影就是一碗清茶:它沒有刺激濃烈的“味道”,而要你細品苦澀之下的一縷清香。兩年前的《惠子,凝視》是這樣,上周末在全國上映的《黎明的一切》 ...
是看的此導演的第二部電影。我覺得這個電影很像一塊松軟的純棉毛毯(女主生理期時躺在家裡,地闆上鋪滿的毯子看着就很厚實溫暖;栗田前同事在餐廳有些情緒失控時,服務員問的也是請問需要毛毯嗎;藤澤媽媽給她織的是毛線手套;演員整體的服裝也是毛衣 ...
文:杉姐01 黑夜終會過去,黎明終會到來灰色休閑裝,複古休閑帽,濃濃的日式風格,導演三宅唱一如既往的憨厚時尚,陽光成熟,優雅慵懶。看到他,就能想到他的作品。就在不久前,日本權威電影媒體《電影旬報》的2025年年度十佳名單正式出爐,并 ...
“罹患恐慌症後, 無法搭乘電車與公共汽車 步行所及之處便是我的整個世界 吃飯食之無味 觀物百無聊賴 終日渾渾噩噩 不知所欲或所求 活着好痛苦 卻又不想就此死去”黎明的一切 (夜明けのすべて , 2024)繼前作《惠子 ...
兩個心理疾病患者的相互救贖與“黎明的一切”有什麼關系呢?直到最後十幾分鐘關于黑夜的筆記出現之後,我獲得了解答。黑夜對應于兩人疾病發作時,白天則是恢複正常時。黑夜雖然黑暗但仍可能有星空之美,發病縱然痛苦但仍可能因此獲得知己;白天雖然失 ...
“黎明”極其符合影片的特質,柔和,甯靜,飽含希望。如果說同樣聚焦精神疾病的影片《涉過憤怒的海》是用手術刀切中病因,讓傷口皮開肉綻。《黎明的一切》則是一塊溫柔的包紮棉,小心翼翼包裹創痕。導演有意淡化病痛和社會沖突,觀衆便可以置于陪護者 ...
(完全是想到哪寫到哪)看完像是讀了一首散文詩。對這類不好把握的題材,三宅唱導演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邊界,在影片逐漸用生活的刻畫褪去開篇的那種痛苦與壓抑時,又不失用分割的鏡頭、角色的顫抖來體現與疾病相處時的嚴肅,當你去期待這張生活中略複雜 ...
4月14日晚7點moma點映,有幸參與導演線上映後(三宅唱時不時湊近鏡頭打招呼太可愛了)。日本有數不勝數的治愈系電影、電視劇,但同時聚焦于經前綜合征(PMS)和恐慌症患者的好像沒有。最感慨的一點就是劇情沒有落入俗套,沒有用愛情的鍋蓋 ...
你要怎麼在孤單的、細碎的日常生活裡,注意到世界是廣闊的?在他向她講述自己第一次驚恐發作經曆的最後,兩個身影走到天橋盡頭,走到路燈之下,攝影機在一個更高更遠的視角凝望他們,不是作為上帝、而是作為星星的眼睛。于是你在這裡,不知道這是一段小巧的小品,還是一部廣闊的電影。它選擇了不尖銳也不痛。當人物在自己的動線裡走着、過普通的日子,能遇到的所有人都是溫馨的,隻是日常的流動裡總藏着隐患,隐患邊上有他人的底噪。從荒川到星河,從城市到宇宙,城市也是周遭,宇宙也是周遭;你看最普通的人,都有小小的異樣。
多麼舒服的一部電影啊。三宅唱延續了《惠子,凝視》對于缺陷人群的關注,隻不過這次從身體的缺陷變成了心理的缺陷,但依然是娓娓道來的風格,塑造了一對獨特的非浪漫關系的男女角色(這點本身就已經相當難得),最終與天地宇宙相聯,人文關懷盡顯
還是16mm,還是 Hi'Spec,還是三宅唱最擅長展現的超越定義的輕薄微熱的人物關系。無論是本片中刻畫的角色和關系,還是本片描繪和應對“疾病”的方式,都讓我感到它特别的後疫情:身體的失控(當然還有哀悼等消極的情緒)是種既不存在“戰勝”也無法被他人“療愈”的東西,沒有人可以“康複”更無人能夠“拯救”,隻有在日常中互相伸出一切不太确定的援手。真是一個充斥着診斷和藥物的當代!但人依舊需要他人。印象中沒看過什麼電影這麼大篇幅地誠懇地呈現 PMS、呈現女性的經期狀态和受經期影響的生活,這點相當驚喜,而且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經期症狀很輕的女的,我對 PMS 至今也不怎麼了解。減一星是因為「黎明前最黑暗」這種比喻實在太俗,甚至和影片呈現的與“疾病”相處的理想方式有些微妙的錯位——沒有什麼白晝,亦無需總是處于懷揣希望的等待狀态
三宅唱,世另我。這就是我覺得最好的人與人的關系,最好的拍攝者的姿态
#10286. 74th Berlinale-論壇。片名可以再斟酌下比如《直到長夜盡頭》等等。有着後311/後疫情兩解的“病友片”(是的其實就是個更高級一點的《小紅花》)。除了兩大主角其實片中許多人各有各的傷痛,隻是需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嘗試共情(但想要理解又是絕對不可能的)。片裡的社會是真團結友愛與美好啊,就當是導演的《禮運大同篇》吧……延續了前作16mm攝影,叙事和剪輯上多使用”信息後置“的方法(此前沒有這麼大範圍地用),還真是挺有味道的。另外居然還玩了個(簡直濱口附體的)幽靈錄音帶……
日本的電影觀念本身就很降維打擊了,對什麼東西适合用電影拍的理解,對構圖和機位細節的把握,都完全自成一體而且恰如其分,讓片中的每一個鏡頭都不能也無需用好萊塢或歐洲的方式去看待。三宅唱用這樣的觀念和手法在當代日本直接而細緻地看到人和宇宙,是了不起的。他說原作講的是人無法控制的身内之物,而他自己加入的天文元素是人無法控制的身外之物。果然當一個導演深知人是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的心靈和眼光就是會讓他的電影真切而明朗,與繁星的節奏交彙。
光線被打散後,夜晚變得沉靜,努力将說話的聲量和語速控制得像雨點緩慢地墜向地面,沒有急躁。可以一路交談,一路同行。黎明之後又能見到柔和的、綻放的、暗淡的光。
我一直很抵觸把三宅唱和濱口龍介放在一起讨論,但這一部确實很濱口。地震、死者的幽靈(甚至同樣以磁帶的形式),甚至還有飛盤。但三宅唱自己的個性也并沒因此被削弱,雖然比不上《你的鳥兒會唱歌》和《野性之旅》,但比《惠子凝視》好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