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社會LaSociétéduspectacle(1974)的劇情介紹
作者:明瀚
一:生平與實踐
Guy-ErnestDebord,理論家、電影導演和社會運動者,生於1930年11月28日,卒於1994年11月30日(自殺身亡),是國際情境主義SituationistInternational(簡稱SI)的創始人和理論貢獻者。他曾是LettristInternational和SocialismeouBarbarie的一員(此二團體皆是發起於二戰後法國的左翼社群,前者是脫離Lettrist的極端分支,後者則源自於扥洛斯基主義-第四國際),此外,1953年德博也參與了這群LettristInternational者所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學地圖,藉由自由聯想式的行走步調漫遊於巴黎城中,這些活動之後被收錄在NakedLips一書之中。
1967年《景觀社會》一書的出版造成了許多知識人和學生的,1968年學運中在巴黎街道上的牆上不時有著從這本書中徵引的話語。他該書的理論是試圖去解釋日常生活中公私領域在於歐洲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所導緻的精神衰弱的問題,而他假設「景觀」就是罪魁禍首,而他對於景觀的批判基本上是承襲於馬克思、馬庫塞、盧卡奇對商品的批判。1972年因為他涉及GerardLebovici(他的好友兼他的出版者)的暗殺命案而遭緻名聲诋毀,因此他的著述和多部重要的電影也因此無法在他有生之年出版發行,他五部電影也是於這兩年才陸續在法國本土重新由私人釋出、出版,2005年11月15日也才真正完整發行。(台灣目前買不到,要訂)
二:情境國際SituationistInternational介紹
「情境國際」對社會的批判和主張對當下生活采取的行動和作為是當時知識青年主要思想的來源之一,除了奇德博之外,還有AsgerJorn以及另外一位撰寫《日常生活的革命》(TheRevolutionofEverydayLife)的哈伍爾˙範内哲姆(RaoulVaneigem)也是大将之一。「情境國際」1959年正式從Lettrist(單字主義:一支後結構主義的作家和詩人派别,主張用低限和抽象形式的方式作出藝術表達,源自達達Dada,主要想區辨當時布爾喬亞的品味)分裂出去,「情境國際」同時也是68五月學運的主要催化者。
「情境國際」(1957-1972)相信思考當下性的時刻能有作出改變的高度潛力,并且從中藉由有效的權力關系去轉化社會,而自我的解放也來自於此;而這個對社會結構的轉化也就是去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知覺方式。「情境國際」試圖去創造一連串源自於超現實主義和達達主義的策略,例如世俗啟迪、衍生(encounters:行動的流竄和無以名狀的偶遇)、創舊手法(Dtournement:運用已存在的形式、概念,将之加以改造後對原先的意義和作用産生反噬和颠覆力,并以此傳達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訊息),在當時,他們與「眼鏡蛇」(CoBra)這個藝術團體(北美館有展過)交往也十分密切。
之後,研究顯示(參考【今藝術】156期)從英國的龐克運動也可以看出「情境國際」的些許傳統,當情境主義見用於80、90年代的政治領域時,許多以Psychogeography(暫譯「精神地形學」,該詞首用於【情境國際】1958年第一期的刊物中)一詞為名的派系則紛紛出現於世界各地。
三.德博拍過哪幾部電影:
HowlsforSade(1952):從原聲帶譯文揣想,第一到三音軌不同的voice在說著不同的話,但是沒有一個提到薩德(ButnoonetalksaboutSadeinthisfilm)。這部片似乎是運用意識流的手法,每個段落看似互不相關,但又有其特殊觀關聯的方式,路如不同音軌的間續叙事,以及一個大叙事/後設叙事的旁白。
OnthePassageofaFewPersonsThroughaRatherBriefUnityofTime(1959):
從原聲帶譯文揣想,應近似於1953年德博參與了那群LettristInternational者藉由自由聯想式的行走步調漫遊於巴黎城中去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學地圖,這個傳統的延伸可以在高達早期新浪潮電影或是瑟铎(De)的“WalkingintheCity“文章中可見一般。
CritiqueofSeparation(1961)
片中就是一個短發女性和男性友人不斷地在巴黎街頭行走、或坐下喝咖啡,就像是《愛在黎明破曉前》上集的維也納或下集的巴黎那樣相知相随,見片段:@
TheSocietyoftheSpectacle(1973)
這部片利用大量的電影片段拼裝而成,其中插入一些頗具意象的片段或是街頭暴動的紀錄片,德博以覆頌他於1967年寫成的《景觀社會》段落的方式進行影片的畫外音叙事,在有限的下集閱聽中,德博用了不少關於戰争或革命的電影來說明革命的時間觀,從布爾喬亞革命到後續的無産階級革命,透過陸續放映《埃及戰役》、《波坦金戰艦》、史達林政權閱兵、1968年學運紀錄片等片,來達成他的影像實踐。其中有許多問題性留待之後課堂舉證與讨論。
RefutationofAlltheJudgments,ProorCon,ThusFarRenderedontheFilmTheSocietyoftheSpectacle(1975)
Ingirumimusnocteetconsumimurigni(1978)
在有限的影片閱聽中,這部短片似乎是以360度搖鏡的方式将巴黎某處的廣場周邊景觀全數攝盡,而片末重新回到攝影機一開始拍攝之處,這看似無意義的拍攝其實可能是有對話性和政治性的,例如對蒙太奇的省用、以及俗常市民生活的捕捉,或是對城市景觀化的批判(這似乎有些薄弱)。見片段:@
四:《景觀社會》的閱聽劄記
與本堂課讨論讀本同名的《景觀社會》那部電影主要在演什麼,很可惜我無法獲得上集,所以不能窺知全貌,但是我可以針對下集作出解釋、批判和一些根據該片内容具高度關聯也具聯想性的切題方向:
劄記1:女子聽到曲調的多愁善感而後又豁然驚醒,是否意味者班雅明強調超現實主義化「入夢」之後必須「出夢」的實踐重要性。麻醉的問題一向是神遊者的問題。而資本主義的新紀元是一種内在去曆史的曆史觀,正如流行會不斷循環,曆史在其中自己取消了,而這便是德博所說的曆史的癱瘓,時間的錯誤意識。(但是德博在電影後半段又說,不能隻一昧地否命資産階級曆史,無産革命有更無限和完整的任務要實現。)
劄記2:在《埃及戰争》(WarintheLandofEgypt)的選映片段中,德博讨論到權力如何規避其自身獲取的方式,正如編年史也沒有記載任何權力更叠的事件細緻是如何發生的,總用一種模糊化的技術讓權力或神話永遠置於高位。德博說:「這是一個沉默的表演,統治者走出門外,對群衆招招手,不發一語,不加解釋自身統治階級的合法性和讓何往後的政治主張」
劄記3:布爾喬亞和農耕者(平均地權者)曾經同心合力過,但後來布爾喬亞取得統治地位後則幸存者(Survivals)逐一滅絕,布爾喬亞的曆史變成了統治階級的曆史,個體在其中仍然犧牲,而商品經濟成為宿命,以物之擁有這件事來評斷一切也是宿命。(Historywas,butisnomore,newimmobilityinhistory,資本主義讓timeunify。)
劄記4:所謂資本主義讓timeunify,同一的不可逆轉的時間是世界市場的時間,同時也是全球的一般化時間,而這便是世界景觀的必然結果(景觀是資本高度積累的必然結果)。
劄記5:而勞動階級也不外於此同一化的時間,所以第二次革命即無産階級革命,階級鬥争的新紀元興起也來自布爾喬亞的發展,{電影中有氫彈大爆炸的畫面}則,曆史又動了,無産階級點出了一種為著新的曆史生活的可能之點
劄記6:在現代景觀中,工人也可以被再現為階級自身的對立物。要如何能抿除景觀,則必須夠過思維對景觀的穿越,意識則於此成形。
劄記7:不能隻一昧地否命資産階級曆史,無産革命有更無限和完整的任務要實現。正如同意識形态不能将部份目标僞裝成整體目标,無産階級革命也不臣服於意識形态之下,基於這樣的實踐氛圍,勞工應該是更多變的、自發的并且範圍更大的(故不被特定化利用)。
劄記8:革命和理論的關系德博身為國際情境的理論創建者也有讨論,他說,是有理論需求這件事,但是他們并不被理論地塑造,他舉例:蘇維埃政府并不是一個理論的發現。
問題1:德博挑選幾段當成旁白來念,與影片有一種對應、無關也有扞格,到底他的叙述策略為何?這些電影的選用有什麼樣的策略性、批判性(或教條意味),會不會他所正面支持揚言的革命在他的影像化時間中也變成了一種景觀,如果這是一個社會資本宏大實現後的景象背後,又是一種完美的決裂?他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盲點,階級鬥争完全無法影像化、也無法理論化。
問題2:如果這部影片是基於史達林集權主義的思考,是否便是呈現了那一代知識人對左翼熱情的逐漸淡卻,雖然在片尾看似慶功般贊許(可以讨論本片中那神來多筆的配樂)者68學運的活躍和罷工(推翻布爾喬亞社會)的全面勝利,但是不免嗅到鎮暴煙硝味後的那一股滄涼且永不止歇的官僚臭氣。
五:相關電影作品網站、68電影與書籍
˙德博電影作品文字載錄:http://www.bopsecret s.org/SI/debord.film s/
˙德博影像全集網站:http://www.guydebord cineaste.com/
˙德博影像全集法國fnac販售網:http://www.fnac.com/ Shelf/article.asp?PR ID=1737684&Order InSession=1&Mn=1 &SID=29619958-7c 6f-bcf7-2f08-7106ca8 fc23d&TTL=101120 052049&Origin=fn ac_yahoo_home&Ra =-3&To=0&Nu= 1&UID=04f2698ae- a621-ca29-0b35-7dc4a 0df7781&Fr=3
˙文章:“HenriLefebvreontheSituationistInternational”
http://www.cul-studi es.com/english/inter view/200412/315.html
˙路況,<五月之磚---68學運影想錄>,《五月之磚》2005.1唐山出版社
˙貝托魯奇,TheDreamers《巴黎初體驗》,金馬影展片名譯為《愛做愛作夢》
一:生平與實踐
Guy-ErnestDebord,理論家、電影導演和社會運動者,生於1930年11月28日,卒於1994年11月30日(自殺身亡),是國際情境主義SituationistInternational(簡稱SI)的創始人和理論貢獻者。他曾是LettristInternational和SocialismeouBarbarie的一員(此二團體皆是發起於二戰後法國的左翼社群,前者是脫離Lettrist的極端分支,後者則源自於扥洛斯基主義-第四國際),此外,1953年德博也參與了這群LettristInternational者所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學地圖,藉由自由聯想式的行走步調漫遊於巴黎城中,這些活動之後被收錄在NakedLips一書之中。
1967年《景觀社會》一書的出版造成了許多知識人和學生的,1968年學運中在巴黎街道上的牆上不時有著從這本書中徵引的話語。他該書的理論是試圖去解釋日常生活中公私領域在於歐洲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所導緻的精神衰弱的問題,而他假設「景觀」就是罪魁禍首,而他對於景觀的批判基本上是承襲於馬克思、馬庫塞、盧卡奇對商品的批判。1972年因為他涉及GerardLebovici(他的好友兼他的出版者)的暗殺命案而遭緻名聲诋毀,因此他的著述和多部重要的電影也因此無法在他有生之年出版發行,他五部電影也是於這兩年才陸續在法國本土重新由私人釋出、出版,2005年11月15日也才真正完整發行。(台灣目前買不到,要訂)
二:情境國際SituationistInternational介紹
「情境國際」對社會的批判和主張對當下生活采取的行動和作為是當時知識青年主要思想的來源之一,除了奇德博之外,還有AsgerJorn以及另外一位撰寫《日常生活的革命》(TheRevolutionofEverydayLife)的哈伍爾˙範内哲姆(RaoulVaneigem)也是大将之一。「情境國際」1959年正式從Lettrist(單字主義:一支後結構主義的作家和詩人派别,主張用低限和抽象形式的方式作出藝術表達,源自達達Dada,主要想區辨當時布爾喬亞的品味)分裂出去,「情境國際」同時也是68五月學運的主要催化者。
「情境國際」(1957-1972)相信思考當下性的時刻能有作出改變的高度潛力,并且從中藉由有效的權力關系去轉化社會,而自我的解放也來自於此;而這個對社會結構的轉化也就是去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知覺方式。「情境國際」試圖去創造一連串源自於超現實主義和達達主義的策略,例如世俗啟迪、衍生(encounters:行動的流竄和無以名狀的偶遇)、創舊手法(Dtournement:運用已存在的形式、概念,将之加以改造後對原先的意義和作用産生反噬和颠覆力,并以此傳達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訊息),在當時,他們與「眼鏡蛇」(CoBra)這個藝術團體(北美館有展過)交往也十分密切。
之後,研究顯示(參考【今藝術】156期)從英國的龐克運動也可以看出「情境國際」的些許傳統,當情境主義見用於80、90年代的政治領域時,許多以Psychogeography(暫譯「精神地形學」,該詞首用於【情境國際】1958年第一期的刊物中)一詞為名的派系則紛紛出現於世界各地。
三.德博拍過哪幾部電影:
HowlsforSade(1952):從原聲帶譯文揣想,第一到三音軌不同的voice在說著不同的話,但是沒有一個提到薩德(ButnoonetalksaboutSadeinthisfilm)。這部片似乎是運用意識流的手法,每個段落看似互不相關,但又有其特殊觀關聯的方式,路如不同音軌的間續叙事,以及一個大叙事/後設叙事的旁白。
OnthePassageofaFewPersonsThroughaRatherBriefUnityofTime(1959):
從原聲帶譯文揣想,應近似於1953年德博參與了那群LettristInternational者藉由自由聯想式的行走步調漫遊於巴黎城中去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學地圖,這個傳統的延伸可以在高達早期新浪潮電影或是瑟铎(De)的“WalkingintheCity“文章中可見一般。
CritiqueofSeparation(1961)
片中就是一個短發女性和男性友人不斷地在巴黎街頭行走、或坐下喝咖啡,就像是《愛在黎明破曉前》上集的維也納或下集的巴黎那樣相知相随,見片段:@
TheSocietyoftheSpectacle(1973)
這部片利用大量的電影片段拼裝而成,其中插入一些頗具意象的片段或是街頭暴動的紀錄片,德博以覆頌他於1967年寫成的《景觀社會》段落的方式進行影片的畫外音叙事,在有限的下集閱聽中,德博用了不少關於戰争或革命的電影來說明革命的時間觀,從布爾喬亞革命到後續的無産階級革命,透過陸續放映《埃及戰役》、《波坦金戰艦》、史達林政權閱兵、1968年學運紀錄片等片,來達成他的影像實踐。其中有許多問題性留待之後課堂舉證與讨論。
RefutationofAlltheJudgments,ProorCon,ThusFarRenderedontheFilmTheSocietyoftheSpectacle(1975)
Ingirumimusnocteetconsumimurigni(1978)
在有限的影片閱聽中,這部短片似乎是以360度搖鏡的方式将巴黎某處的廣場周邊景觀全數攝盡,而片末重新回到攝影機一開始拍攝之處,這看似無意義的拍攝其實可能是有對話性和政治性的,例如對蒙太奇的省用、以及俗常市民生活的捕捉,或是對城市景觀化的批判(這似乎有些薄弱)。見片段:@
四:《景觀社會》的閱聽劄記
與本堂課讨論讀本同名的《景觀社會》那部電影主要在演什麼,很可惜我無法獲得上集,所以不能窺知全貌,但是我可以針對下集作出解釋、批判和一些根據該片内容具高度關聯也具聯想性的切題方向:
劄記1:女子聽到曲調的多愁善感而後又豁然驚醒,是否意味者班雅明強調超現實主義化「入夢」之後必須「出夢」的實踐重要性。麻醉的問題一向是神遊者的問題。而資本主義的新紀元是一種内在去曆史的曆史觀,正如流行會不斷循環,曆史在其中自己取消了,而這便是德博所說的曆史的癱瘓,時間的錯誤意識。(但是德博在電影後半段又說,不能隻一昧地否命資産階級曆史,無産革命有更無限和完整的任務要實現。)
劄記2:在《埃及戰争》(WarintheLandofEgypt)的選映片段中,德博讨論到權力如何規避其自身獲取的方式,正如編年史也沒有記載任何權力更叠的事件細緻是如何發生的,總用一種模糊化的技術讓權力或神話永遠置於高位。德博說:「這是一個沉默的表演,統治者走出門外,對群衆招招手,不發一語,不加解釋自身統治階級的合法性和讓何往後的政治主張」
劄記3:布爾喬亞和農耕者(平均地權者)曾經同心合力過,但後來布爾喬亞取得統治地位後則幸存者(Survivals)逐一滅絕,布爾喬亞的曆史變成了統治階級的曆史,個體在其中仍然犧牲,而商品經濟成為宿命,以物之擁有這件事來評斷一切也是宿命。(Historywas,butisnomore,newimmobilityinhistory,資本主義讓timeunify。)
劄記4:所謂資本主義讓timeunify,同一的不可逆轉的時間是世界市場的時間,同時也是全球的一般化時間,而這便是世界景觀的必然結果(景觀是資本高度積累的必然結果)。
劄記5:而勞動階級也不外於此同一化的時間,所以第二次革命即無産階級革命,階級鬥争的新紀元興起也來自布爾喬亞的發展,{電影中有氫彈大爆炸的畫面}則,曆史又動了,無産階級點出了一種為著新的曆史生活的可能之點
劄記6:在現代景觀中,工人也可以被再現為階級自身的對立物。要如何能抿除景觀,則必須夠過思維對景觀的穿越,意識則於此成形。
劄記7:不能隻一昧地否命資産階級曆史,無産革命有更無限和完整的任務要實現。正如同意識形态不能将部份目标僞裝成整體目标,無産階級革命也不臣服於意識形态之下,基於這樣的實踐氛圍,勞工應該是更多變的、自發的并且範圍更大的(故不被特定化利用)。
劄記8:革命和理論的關系德博身為國際情境的理論創建者也有讨論,他說,是有理論需求這件事,但是他們并不被理論地塑造,他舉例:蘇維埃政府并不是一個理論的發現。
問題1:德博挑選幾段當成旁白來念,與影片有一種對應、無關也有扞格,到底他的叙述策略為何?這些電影的選用有什麼樣的策略性、批判性(或教條意味),會不會他所正面支持揚言的革命在他的影像化時間中也變成了一種景觀,如果這是一個社會資本宏大實現後的景象背後,又是一種完美的決裂?他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盲點,階級鬥争完全無法影像化、也無法理論化。
問題2:如果這部影片是基於史達林集權主義的思考,是否便是呈現了那一代知識人對左翼熱情的逐漸淡卻,雖然在片尾看似慶功般贊許(可以讨論本片中那神來多筆的配樂)者68學運的活躍和罷工(推翻布爾喬亞社會)的全面勝利,但是不免嗅到鎮暴煙硝味後的那一股滄涼且永不止歇的官僚臭氣。
五:相關電影作品網站、68電影與書籍
˙德博電影作品文字載錄:
˙德博影像全集網站:
˙德博影像全集法國fnac販售網:
˙文章:“HenriLefebvreontheSituationistInternational”
˙路況,<五月之磚---68學運影想錄>,《五月之磚》2005.1唐山出版社
˙貝托魯奇,TheDreamers《巴黎初體驗》,金馬影展片名譯為《愛做愛作夢》
景觀社會LaSociétéduspectacle(1974)的影評
行走的複讀機,二手的人生,拼貼畫的世界。
在被現代生産條件統治的社會中,生命以景觀的龐大積累的形式出現。一切原本屬于生活的,都淪為表象。這是居伊德波《景觀社會》的第一句台詞。「 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嗎?」身處一個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景觀社會,真實世界被轉換為簡單的圖像,簡單的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