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做一個美夢,你希望是哪種?
有人說這是一部仆人翻身成女主的唯美勵志電影,但我卻覺得這是一部有關于“造夢”的電影。這部越南風味十足詩意盎然般的電影,給觀影者帶來一個缺乏故事情節、戲劇化沖突的美夢。關于這部電影可圈可點實在太多,在這裡隻想和你聊個結局。

一、導演的故鄉夢
你很難想象影片中50年代下栩栩如生的越南場景,全程是在法國錄影棚完成拍攝的。這是導演記憶中的故土,片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是導演陳英雄對母親的回憶。導演用唯美詩意的鏡頭為觀衆描述故鄉的故事。在配樂上巧妙地運用了越南傳統樂器與西方樂器的糅合方式,給觀衆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相較于那些以情節取勝的電影,這部《青木瓜之味》則另辟蹊徑,以散文的方式鋪陳概述,抛棄那些讓人看得熱血沸騰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塑造出一種如白開水般的溫潤解渴讓人意猶未盡。影片中沒有大量的台詞對白,甚至沒有旁白加之闡述,人物之間也沒有過大的矛盾和沖突,整體節奏平緩,影片基調清新隽麗。
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來自于唯美詩意的安靜飛揚,讓人随着長焦鏡頭下的畫面移動逐漸平靜下來,并自然而然的将情緒帶入其中;散文化叙述方式為寡淡的故事内容增添了一種韻味,從而更進一步淡化了影片中的矛盾與沖突,人物情感在表達上也極為含蓄。雖然電影内容上呈現的都是日常瑣事,洗菜、做飯、休息……但人物之間的感情有着極其細膩的變化。
散文重在抒情和意境的渲染上,導演陳英雄正好抓住了這個精髓,在影片中以散文的叙述方式呈現,既抒發了自己對故鄉的懷舊之情,也讓觀衆甘心沉浸在詩化的意境美中。導演采用唯美詩意的影像鏡頭,弱化了男權社會中被壓迫的女性命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柔美與殘酷、詩意與壓迫并存的越南。

二、梅的愛情夢
青木瓜樹下的梅,眼裡透着純真,汁液流淌的動向把梅看得津津有味。慶幸的是,梅把這種美好一直保留到故事的結尾。就好像美好的事物都應被溫柔的對待,梅真的太美了,那種女性光輝下的恬靜柔美被梅這個角色诠釋的淋漓盡緻,不僅吸引着男主也吸引着觀衆,讓我們沉浸其中的同時忘記了事物本該擁有的面貌。
影片講述梅愛情故事的時長并不長,導演同樣把男女主情感變化注入在日常生活的細節裡,通過演員的微鏡特寫與眼神的脈脈傳情将情感進一步升溫。整部影片的主角是梅,描繪的卻又是别人,這是影片中一個奧妙之處,想看懂梅最後的結局,先從看懂影片中他人的結局開始。
男主人與他的三個兒子
男主人作為梅雇主家的一家之主出現的鏡頭少之又少,卻又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人物,影片中對他的刻畫特别少,與之相反的是這個家裡的三個小少爺的故事反而多點,事實上他的三個兒子就是他的縮影。大兒子在行動上象征他,愛好外出結交好友經常不着家,不注重和家裡人的關系;二兒子是一個敏感細膩的孝子,看到父親的不負責以及母親被奶奶數落,想改變卻無力的那種無奈,同時也體現出當時越南傳統男性孝道,由于二兒子與母親互動最多,不難發現其實男女主人的婚姻是當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結合;調皮搗蛋的小兒子看似沒什麼存在的價值,實則相反,影片中他和梅的互動最多,暗喻他的父親其實不能承擔起家裡的責任隻會闖禍,出事之後便回到家裡躲起來,小兒子暗指父親躲避責任的懦弱與無知。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塑造看似很少,把所有男性歸結在一起看便能看出當時越南男性的現狀和地位。
三段愛情故事
影片中其實講述的是三段愛情故事,除了梅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外,還有兩段比較隐晦卻寓意深刻的感情線。首先是雇主家男女主人的情感糾葛,這兩人之間是不存在愛情的,他們的婚姻是家裡人安排的,也是這個家悲劇的開始,越南本來就受着中國深遠的影響,加上當時所處的背景,他們的婚姻就是家裡包辦的,不僅如此也從婚姻這個角度透露出當時的女性地位。老太太在兒子不辭而别後對夫人說的一番話:“是你的錯,如果你知道怎麼愛他,他就不會跟着别的女人跑了。我一開始就知道,我兒子跟你是不會開心的,你雖有丈夫,但不知道怎麼使他開心。”說的全是女主人的不是,但是又道出其實這場婚姻就連長輩都知道是不會善終的,這裡也看出了老太太的愛情觀。還有一段就是老太太的情感,也許她談過一場刻骨民心的戀愛,也很幸運擁有一個深愛她的男人,但是他們卻不能長相厮守,即使自己 的丈夫英年早逝,即使他們近在咫尺,她依舊守寡。這兩位傳統越南女性都沒能逃脫宿命

佛教影響下的女性地位
影片中出現了很多佛教元素,尤其在梅和阿全情感升溫以後,木魚、手串、佛頭的多次出現,都說明了佛教對越南的影響,以及佛教影響下的女性地位。佛教稱女性為女衆,有關女衆的地位,常被讨論的例子,是“八敬法”。依“八敬法”女衆不能獨立,必須仰仗依靠男衆,因此,到今天為止,女衆在佛教之中,始終沒有地位,特别在錫蘭、緬甸、泰國、越南南部等上座部的區域,甚至于不許女衆成為比丘尼,隻能夠成為過出家生活而無法受出家戒的清修女。
三、夢的結局是什麼
影片結局裡的梅大着肚子穿着華服坐在院子裡,一邊念着文章一邊摸着肚子,黃色的衣服代表豐收,肚子裡的孩子是未來的象征,一切看着都是那麼完美。這種結局也是觀衆最想要的,但是,細看影片中的某些特寫就會發現端倪,阿全把未婚妻放在進桌子上的戒指收下放進口袋,轉身來到梅這裡,沒有把戒指給梅卻給了梅一本書,也許不知從何時開始故事的發展是梅憧憬的未來,以一種柔和唯美的方式穿插在現實的故事裡。
導演給這個夢留了一個願景,但是同時也在很多地方告訴我們結局可能不如觀衆所看到的圓滿,這本就是一個在殘酷背景下的悲慘故事,影片中男權視角下的女性地位,勞動階層與資本階級的對立,傳統文化與西方前衛的文化的交流碰撞,從背景音樂上以月琴,竹笛,鋼琴為主,将越南的傳統樂器與西方樂器進行糅合;再到後期出現了以學習西方文化的女性,大兒媳以及男主的未婚妻,她們和梅形成鮮明的對比。種種的現實迹象夾雜在這個平靜的故事中,沒有正面交鋒卻在細節上暗流湧動,這些矛盾的表達方式與人物情感呈現的含蓄隐晦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無論是導演的夢還是梅的夢最後都向觀衆折射一個道理,每個樸實無華的人都應該如同青木瓜般擁有豐盈的内在,保存自己内心世界的美好,終将遇到屬于自己的那道彩虹。正如梅最後正襟危坐,自信笃定的目視前方,告訴所有人那就是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