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部劇都是以穆青視角開展的,穿插着她與格格的前程往事,與自我意識覺醒,到一步步加入同盟會的心路曆程。如果用王家洛的視角開局,你會發現他就是當時清政府上位者的化身。

待一切柳暗花明,經曆過生死之交、兵戎相見的鏖戰,卓不凡和霍岑選擇退隐江湖,過尋常百姓的日子。殺紅眼的王家洛帶着北洋軍隊,圍剿他們,打着九人命案的兇手歸案的旗号,對卓不凡開了緻命的一槍。

所謂給師傅報仇,不過是權謀者對弱小的壓迫和殘害。那時的百姓就如這對苦命鴛鴦一般,成為政治的犧牲品,被吃幹抹淨的屍骨等着曆史的長河将其沖刷得一幹二淨。

當穆青得知王家洛殺了卓不凡時,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悲憤和惱羞成怒,像極一心要變革的光緒面對着無動于衷的慈禧。王家洛一心死守的大清律例,為了這個“法”把自己心愛的女人殺了,他說自己不是夠狠,隻是情與法自古兩難全。他的固執和當時的朝廷一般病入膏肓。

明月高照,穆青和王家洛在浮士寺相遇,穆青本想和他講道理,他一貫如此,從遊說他加入内務府,開出加官進爵籌碼,再到卓不凡的死,和他理論律例和道義,最後關于傳人和封印。發現講不了一點!“杠頭”這個詞真的用得精妙絕倫,師父是家,家國面前“國”為大。但是謀權者,哪怕是要政變的淇親王也是說着為國,為愛新覺羅。

面對這種不願意妥協,專橫自是的杠頭,開打是最有效的方法。敗下陣的王家洛氣急敗壞,說自己不是達摩傳人,他不知道封印,仰天大笑喊着天佑大清。在穆青說出他就是封印時,這個冥頑不化的人一擊潰敗。穆青沒有說他有封印,而是說他是封印。

王家洛的表現,處處都象征着有清醒意識卻不願醒來權謀者,内憂外患,複雜多變,他真的隻是死心眼嗎?

王地保在渡輪上醒來,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看着革命人士陸續昂繞迎來,終于知道大勢已去,屬于未來的光明終将到來。他不是死心眼,他隻是不想變,怕把自己變沒了,于是帶着一絲清醒自刎,投海沉淪。

他拒絕入内務府為什麼會接受北洋軍閥?

穆青讓他入内務府是讓他協助自己查案,王家洛的目标是兇手,讓他改變目标,他不接受,也恰好對應但是朝廷不會變通,其實查案和兇手不矛盾。

至于北洋軍,給他實權和助力,表面是幫助他,實則是利用,但是他自己被蒙在鼓裡,也反應當時清政府被其他政權視為囊中之物。

最諷刺的是他選擇林安靜就如同宣統選擇日本一樣!和一個腐敗不堪的政府講罔法,就是癡人說笑。

這是一個悲劇,王家洛是可悲,其他人是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