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豆白
最終還是選擇了去看《少年的你》。
悲憫,既悲傷又憐憫,這就是我看完後的感受。
為受虐者的遭遇悲傷,也憐憫那些施暴者。

《少年的你》講述了同校女生胡小蝶不堪校園暴力跳樓自殺後,隻因陳念一個善良的舉動,讓她也遭到了以魏萊為首的校園霸淩。偶然的機會,陳念邂逅了混混小北,命運相似的二人之間産生了真摯的情感。小北承諾在暗中保護陳念免受魏萊的欺淩,卻發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意外……
該電影上映一周,票房已經超過8.6億,豆瓣評分高達8.4,有将近40%的人給了五星。
我知道,這五星很大程度都是給了那份共情。
由于身體壯碩的我從來沒有遭受過校園暴力,所以,我可以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來看這部電影,雖沒有産生共情,但也足夠震撼心靈。

在整部電影裡,最讓人恨的角色非魏萊莫屬。
她表面看起來是乖巧懂事、家境優渥的優等生,但心思卻極其狠辣,平時拿欺負同學來取樂,是霸淩的制造者,也是胡小蝶跳樓自殺的始作俑者。
但面對一條生命的消逝,她卻滿不在乎,甚至說出:
“胡小蝶死了不好嗎?她家裡人鬧一鬧就能拿到幾十萬,她一輩子能給家裡掙這麼多錢嗎?”
這樣雲淡風輕的做着殘忍霸淩的她,其背後的緣由也令人唏噓不已。有人說後半部分魏萊有洗白的嫌疑,而我認為原生家庭的問題确實占據很大一部分原因。

母親縱容讓她是非不分
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别人的,别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樣。我和他爸爸給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那個自殺的孩子或許是因為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學和她開幾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樓自殺了。
面對警察的詢問時,魏萊母親所說的一字一句無一不讓人心寒。這其實跟她的障礙型人格有很大關系,這樣的人格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甩鍋和質疑他人,對于給别人造成的傷害避重就輕,缺失了最基本的同理心,對孩子隻會一味的縱容。
其實,這樣的話語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聽到,比如:“他還是個孩子而已“,”我的孩子不會故意去害人!””一定是他們逼迫的我孩子“。
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在火鍋店裡一個孩子竟然把滾燙的火鍋湯倒在一位女客人身上。隻因吃飯間孩子不斷吵鬧,打擾到了旁邊的一桌客人,客人不滿而家長卻縱容不管,認為小孩子不可能會怎樣。孩子得到了默許似得對他們吐口水,最後甚至報複一樣把湯水撒到女孩身上。
我的孩子兩周歲已經知道熱水會燙手,他可能不知道嗎?
不,隻不過他知道有人會為他洗脫,會給他找好借口罷了。
就好像警察詢問魏萊母親未果後,魏萊露出的那個得意的表情,這樣的縱容溺愛又何嘗不是她肆無忌憚的理由?


父親的冷暴力讓她不擇手段
魏萊的父親是位成功人士,雖然劇中刻畫不多,但可以看出來他身邊圍繞的都是利益與尊嚴,所以他也以同樣的要求對待女兒。
在魏萊父親的眼中,面子似乎比女兒更重要,重要到可以因為魏萊沒有考上大學,而一年不跟她說話;重要到就連在最後見到女兒屍體時,也隻是生氣跺腳離開,絲毫沒有表現出任何親人離去時該有的痛苦。
謝爾登·卡什丹在《客體關系心理治療》中說過,你過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個你母親可以輕視且折磨的孩子,因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不這樣做,你對她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魏萊也是如此,因為兒時沒有和父親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所以在父親面前她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正因為沒有存在感,魏萊才會失去了自我,用扭曲的方式希求被别人看到。
但在父親面前她還想維持一個完美的乖乖女形象,以求不讓父親失望,甚至可以為了維護這份形象不擇手段,也可以去放下尊嚴跪地祈求原諒。
諷刺的是,她祈求并不是因為她知道自己給陳念帶來了傷害,而是因為她不想再多忍受一年的冷暴力,那種不被感知的世界太冰冷,她也會害怕。


父母的相處模式讓她從未得到愛
在影片後期,當我看到魏萊母親見到女兒的屍體時沒有太大的起伏,反而被丈夫甩開手後獨自難過時。我不禁心生憐憫,死後的體面也被如此剝奪,躺在冰冷太平間的魏萊,心會痛嗎?
佛洛依德曾經說過,一個人的人格在五歲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不止人格,我們的情感基礎也常是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媽媽給了我們足夠的愛與安全感,我們就會在潛意識中将爸爸媽媽當作愛的原型。
母親一味的讨好,用魏萊的成績、聽話來讨好丈夫,這樣的相處模式讓魏萊從始至終沒有真正感覺到愛的存在。甚至我恍惚間覺得,她似乎是在利用魏萊來維系自己和丈夫的關系。
魏萊就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工具,隻需要優秀就行了。
沒人在乎她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她隻要假裝自己很乖巧,假裝自己被疼愛着。在父母眼中她沒有獨立的人格,所以魏萊才會殘暴的同時又沒有安全感。一直處于極度的高壓和分裂之下的她無法在家庭中發洩,便把這份暴戾發洩在無辜的同學身上,以求尋找存在感。
魏萊可以說是其父親和母親的結合翻版,她假意求和祈求陳念不要報警,而随後又分裂似的說辭使陳念誤會,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寫在最後
雖然說在原生家庭的殘害下,魏萊也是個受害者。但也應了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應該是魏萊肆意妄為、實施霸淩的理由。
因為——錯了,就是錯了。
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這樣刻畫是為了讓我們是深思,而不是我們所說的洗白。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校園霸淩中,隻有找到源頭,讓孩子們在自由、溫暖、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悲劇才會減少。
可是,原本優秀如她,是可以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但剝奪了他人未來的魏萊,再也不會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