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中國電影資料館主辦亞洲影展,資料館的那些片源終于走出了北京在幾大城市做主題放映。其中廣州站以“城市節拍”為主題,展映了1984年張良執導的《雅馬哈魚檔》修複版。這部珠影廠當年制作出品的代表作終于修複後第一次在它的出品地放映。





修複後的《雅馬哈魚檔》無論畫面還是色彩都十分好,84年的廣州城市空間随着影片一開場從白鵝潭遠拍人民橋開始一幕幕呈現在大銀幕上。當年還沒有那麼講求城市天際線,城市不那麼結構化,起碼随着影像流動,你很快就能知道這座城市風貌和節奏。大量城市實景拍攝,也為這座城市留下那一年的影像記錄。


不得不再一次說,電影放映過程就是一座城市傾瀉而出的過程。有關這部電影的場景和今昔對比留待下回另文再述。


84年的珠江兩岸天際線還很矮

◆ ◆  ◆

創作粵語思維,國語版觀感奇怪


然而《雅馬哈魚檔》修複版仍然有一點遺憾,就是語言是國語版。《雅馬哈魚檔》史無前例在發行時做了國粵兩個版本,在廣州上映的是粵語版。當時制作拍攝的國産片都要求是普通話,粵語電影(此處不用“粵語片”是以免混淆我們特指香港的粵語長片)廣州絕迹二十年。上一部在廣州制作的粵語電影是1963年王為一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但那部算是香港左派公司新聯和珠影的主要針對海外發行的粵語片。


國語版的《雅馬哈魚檔》的觀感十分奇怪。對白當中夾雜着大量地道粵語,比如“爛仔頭”、“追女仔”,當時這些較為新潮的詞彙由于沒有相應的普通話代替,全部是直接用普通話念。故事原是作家章以武寫的一篇6000字短篇小說。章以武是浙江人,屬于南下的文人,在廣州教書。後來這篇小說由他的學生黃錦鴻增寫,黃錦鴻是地道廣府人,他的增寫無疑給小說增加了不少粵味。


珠影看中了這篇短篇小說決定改編成電影,編劇仍由兩人擔綱,但我更相信劇本更多是來自黃錦鴻的創作,因為許多對白明顯是用粵語思維來創作,大量地道的粵語俚語表達,一個南下的文人不太可能寫得出那種味道。而看戲中演員的嘴型,本地演員也顯然說的粵語對白。


電影留下成珠樓最後的真實影像

◆ ◆  ◆

把攝影機帶進城市實景空間


如果說今天看《雅馬哈魚檔》還能感受到那份活力和寫實,那我想當年應該算是十分新潮的電影。一方面從大環境上它抓住了當時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發展民營經濟,鼓勵個體戶經營,廣州作為改革的前沿陣地走在最前頭,通過自己個體經營誕生了許多萬元戶;另一方面影像的風格和表達也呼應這種大環境,就開場短短兩三分鐘的畫面,芳村的魚欄、茶樓、飲早茶的推車點心、路邊的拉腸、大排檔、魚檔,還有城市裡各種叫賣聲,從聲音到影像,快速的剪接配着有嶺南特色的音樂,城市的獨特的活力被展現出來。


導演張良把攝影機帶進城市,帶進市民生活,這些畫面除了有以新聞片拍攝方式記錄,也有不少是偷拍的畫面,像清晨的芳村魚欄的交易現場就是用偷拍的方式被真實記錄。還有在當時百年老字号茶樓成珠樓内,飲早茶的街坊、推點心車的茶樓夥計數碟埋單也被偷拍的攝影機記錄下來,而這也是成珠樓最後的真實影像。一年後,一場大火,兩百年的成珠樓被燒毀。


影片啟用非職業演員,楊麗儀當時是佛山的一名售貨員

◆ ◆  ◆

處境劇手法 啟用非職業演員


《雅馬哈魚檔》許多情節今天看也頗為大膽。阿龍和海仔要開魚檔,就要拿牌照。當時要拿牌照免不了要靠關系和送禮,阿龍和海仔為此特别請負責審批牌照“餘同志”去成珠樓飲茶,還給他送成珠樓的小鳳餅,結果被餘同志一臉正義地拒絕。諷刺的是,接着鏡頭一轉,餘同志的家裡堆滿了各種疏通關系的大禮,原來是嫌禮小,阿龍送的小鳳餅簡直不值一提。那麼寫實的劇情放在今天,以今時今日的大環境難免不會被剪掉。


影片到了後段情節和人物關系有很多喜劇處理,像珠珠的母親(演員竟然是本地長命處境劇《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康嬸”黃錦裳)一心想讓女兒嫁給澳門人,然後帶她去澳門,結果相親事與願違,鬧出笑話。還有最後阿龍、珠珠和葵妹的三角關系,珠珠吃醋,結果鬧得笑料百出。這些都更像後來廣東本土通俗處境劇慣用的手法。


《雅馬哈魚檔》中的三位主角,隻有飾演阿龍的張天喜是專業演員,珠珠和海仔都是非職業演員。飾演珠珠的楊麗儀當時是佛山一名普通售貨員,飾演海仔的黎志堅現實裡是高第街的個體戶,所以海仔在片中更像本色出演,而且有那種天生的市井味。


楊麗儀當年憑這部電影走紅,後來調入了珠影廠當演員。在80年代隻參演過幾部電影,可惜也沒有再像《雅馬哈》那樣紅。90年代初随着當時得出國熱,她離開了珠影,移民去了澳洲,完全退出了演藝圈,也完全消失在大衆視野。而黎志堅據說遭遇意外,不幸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