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這篇文章之前,先把結尾說了:《玩具總動員4》的結尾有3個彩蛋(如果看完最後一秒,也勉強可以說4個)。
所以,影片結束滾字幕時千萬别急着走,建議放映員别急着把場燈全亮。《玩具4》的彩蛋處處有亮點。
好了,進入正題。

9年前,《玩具總動員3》的結尾看哭了一大批觀衆。主人公安迪長大成人,他不再需要玩具。他把心愛的胡迪、巴斯光年等心愛的玩具送給了小女孩邦妮。安迪終要離開家,驅車遠行上大學,留下玩具們孤獨的背影,這一幕幾乎沒有影迷能控制住眼裡打滾的淚水。

時間往往是最真實的。沒人能逃得過成長。
主角長大成人,玩具完成使命易主,《玩具3》把一個系列的三部曲做到了最佳。人們也默認接受了這是三部曲系列結束,所以當《玩具4》要上映,自然不少宣傳會打着“新篇章”的口号。但當你看完電影,你會發現,原來《玩具4》并不是什麼“新篇章”,相反這才是真正的系列完結篇。《玩具4》原來是《玩具3》的“待續”。

主海報上的“未玩待續”似乎已透露了主題
《玩具4》的故事承接着《玩具3》的結尾,小女孩邦妮成為了玩具們的新主人。以前,胡迪是安迪的最寵愛的玩具,如今易主,胡迪常被邦妮冷落一旁,不禁感到有點失落。
但胡迪明白自己作為玩具的身份和使命,在這個系列裡,沒有誰比胡迪更了解小朋友對玩具的需求。盡管他被邦妮冷落,但他仍然盡力去幫助邦妮适應幼兒園的新生活。于是在邦妮的第一天幼兒園生活,帶來了一個新玩具角色:叉叉(Forky)。
叉叉是一個邦妮用廢棄的一個塑料叉和幾塊橡皮泥粘成的小人,但他卻是邦妮在幼兒園“膠”的第一個朋友。然而叉叉一直認為自己是垃圾,垃圾桶才是屬于自己的地方,而胡迪又化身玩具傳教士,向叉叉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使命,它對于邦妮的意義。

叉叉顯然會讓人想到系列第一部初登場的巴斯光年。巴斯光年當年作為出廠不久的玩具,剛登場一直以為自己真正的宇宙戰士,真正能穿越宇宙,他也無法接受自己的玩具身份,是胡迪幫助他接受自己和融入大家的玩具氛圍。
緊接着,玩具們走出房間,領略室外的世界有多廣闊——胡迪和夥伴們經曆了郊外公路、古董商店、嘉年華等他們從未見識過的環境,一路上艱難險阻不斷,同時随着冒險而來的,是對玩具之間友情和陪伴的再度考驗,也為影片帶來直擊人心的感動。
在嘉年華上,胡迪遇見了失散多年牧羊女,在多年的獨自闖蕩中,牧羊女已經變得熱愛冒險,不再隻是一個精緻的洋娃娃,而且變得氣場強大、更具個性,是新冒險中的重要一環。
皮克斯的動畫系列的主題從來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玩具4》表面看會有許多元素和主題讓你覺得皮克斯在重複自己,在炒冷飯,但細看你會發現它是把原來的主題延續并且走得更遠。

第三部的Letso是一個令人同情的角色
比如第三部裡通過對泰迪熊Letso的描寫帶出玩具遺棄的主題,Letso的悲劇教會小朋友該如何對我們的玩具負責。到了《玩具4》這一主題從Letso延續到了布娃娃Gaby,還包括牧羊女等一衆在古董店呆過的玩具。
第三部裡的Letso因為主人的“喜新厭舊”遭遺棄,第四部的Gaby因為天生缺陷,不能像胡迪那樣發聲被主人扔在角落,然而Gaby和Letso的不同是,Letso選擇仇恨,Gaby仍然渴望被愛護。在Gaby身上可以折射現實裡的成人世界。我們也許經常會對一些有缺陷的人充滿歧視并嫌棄他們,但是他們内心其實渴望被關懷。

第四部的布娃娃Gaby是第三部的Letso的延續
如果說貫穿整個《玩具》系列的主題是玩具的忠誠、責任和使命,那《玩具4》在此基礎上多了一份“傳承”。胡迪最後把胸章送給翠絲,這份意義不言而喻,邦妮更愛翠絲,胡迪畢竟是男孩的玩具。既然如此,胡迪就得面對這個現實,也面對自己使命的完成,而守護小主人的責任和使命就有勞各位小夥伴了。

有關《玩具4》的劇情就不過多劇透,還是等大家進影院看吧。隻想說,它的結尾會再次讓人回到9年前第三部最後的那種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