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這麼多年,又改了名字,“大秦帝國”改成“大秦賦”,也不知道帝國二字惹着哪位老爺了。

秦始皇那難道不是帝國,還能是民國啊?

第一,漢賦是西漢随着社會日益富足而興起的文體,秦這會兒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賦,改成“大秦賦”就很尴尬,怎麼看怎麼别扭。

第二,漢賦這種文體,它堂皇而空洞,文采斐然又廢話連篇,雄渾豪邁又故作姿态,你想想它的代表作就知道了,《上林賦》是講漢武帝奢侈生活的,《洛神賦》是寫曹植愛一個女性的……漢賦它根本不符合鐵血變革的大秦、粗犷務實的秦朝、以及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古樸氣象。

第三,你如果說這賦不是指漢賦,而是指贊美的意思,那就更扯淡了。演繹大秦,不意味着要贊美它。秦始皇很偉大,秦朝很有意義,不假。但是一個人命如草芥的時代,不是可以用來憧憬贊譽的。拍大秦,是客觀地看待它,而絕對不是去膜拜它。“大秦帝國”四個字原本是客觀陳述的,是中立的,是冷靜的。改成“大秦賦”這個賦字如果是指贊美,那麼反倒從意識形态上都有點奇怪了,我說清楚了嗎……

總之這特麼怎麼都解釋不通的“大秦賦”三個字真不知是哪顆腦袋想出來的妙計。

你改成啥不好非得改這個。“大秦”二字也足矣,賦個啥啊賦。

制片編導等所有工作人員應該是都盡力了。

不知是不是有審查的鍋。

要罵也隻能罵審核了。

現在的審查啊……

《白夜追兇》第二部的劇本也是送審好幾年了,怎麼改都通不過,非得要把基礎設定都推翻才行,那還是白夜嗎?導演無可奈何說拍不成了。主演潘粵明老師也曾對粉絲說“我比你們還急可也沒辦法。”

于是,我不認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能拍出什麼好劇了。

戰國的社會變革與思想碰撞,大秦的統一和激進,中國曆史上最青春活力的一段時間。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寫道,那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也是最值得矚目的高峰。

這不是出于中二思想,不是盲目膜拜秦始皇什麼的。而是隻要你懂點曆史,隻要你看過一些相關的書,你了解了漢唐,了解了明清,最終你一定會把目光轉回戰國時代,久久轉不開視線。

但我不指望這個電視劇能夠流露出什麼有價值的曆史觀了。

順便,同一句“我大秦的明月……”張魯一台詞功底可比富大龍差遠了。

富大龍老師沒演秦始皇,真是一大遺憾。

可話又說回來,如果他演了,那誰又能演秦惠文王呢……隻能這麼安慰自己了。

再順便,想提前勸觀衆一句:“比第一部差遠了”這種話,你最好别說。

七年前第二部播出的時候,所有人都在罵,都在說不如第一部。

可是,那是你先入為主了而已,第一部出來時,是第一次展現了一個艱苦的秦國,颠覆了觀衆的既往認知,太讓你驚豔而已。第二部不管怎麼拍你都會罵的。更何況人們一向喜歡擺老資格,對于新生事物還沒仔細看就來一句“還是老的好,還是第一部最好”,以展示自己多有品位多複古似的。

于是第二部剛出來的時候,評分很低,慢慢的,時間才還給它一點點公正。

第一部太煽情,極少有精彩的戲份,女性角色塑造得很差勁很虛假像極了直男癌在做自戀大夢。

而第二部的編劇相當厲害,每一個人物都塑造得立體又耐人尋味,精彩的橋段數不勝數,語言一語雙關微言大義處數不勝數。單看張儀說魚生、初見惠文王、最後一次見公孫衍那三場戲,就足夠所有編劇同行學上一學的。更不用提魏王、韓王那些戲了,簡直是每個人物都塑造得讓人拍案叫絕,編劇是真的懂戰國的,那些局勢分析的精彩對白,在第三部我是一處也沒見過。

第二部背後一定有一位非常厲害有才華的編劇,可惜我沒找到他究竟是誰。

可惜,第三部不知道為什麼,全劇沒有一處精彩的戲,感情戲磨磨唧唧毫無動人之處連第一部都不如。不要把責任都推給王學兵,就算完全不看白起的戲份,你這全劇也沒有一場精彩橋段啊。唯一值得稱道的一場戲就是年邁的秦昭襄王又見到了秦惠文王那一段。

第一部立住了腳跟,第二部被一部分胡鬧的觀衆冤枉埋沒了,第三部壓根就沒拍好。

多年過去了,第四部終于來了。

審查制度下,我不敢期待它能重現第一部的厚重曆史觀和第二部的好戲連台精彩紛呈。

但一定還是會看的。

希望能不讓老觀衆們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