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的你」

還好嗎?

人們都說: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看過影片後,我隻想說:願你出走半生,歸來時已經長大!

01

不意外的獲獎

前天第39屆金像獎獲獎名單揭曉,《少年的你》斬獲八項大獎成為最大赢家。

周冬雨憑借此片榮獲影後,易烊千玺拿下最佳新人獎。

除此之外還有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等都是硬質大獎。

此劇豆瓣評分8.3,未得獎前就已經得到觀衆的認可。

《少年的你》從引起社會廣泛熱議的校園霸淩作為切入點,講述了原生家庭問題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在高考背景下這群少年的不同命運。

這是一個青春期少年們從迷惘孤獨,到恐懼,到抗争,到最後與世界和解的成長故事。

曾經不太敢看這類題材的電影,感覺太壓抑,太悲傷了。

之前有部同樣講校園霸淩問題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就沒有敢去看。

這次的《少年的你》沖着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去看的,揪着心看完。

确實壓抑,但整個故事很感人、發人深省,在壓抑悲傷的同時注入了溫情,兩個主人公之間超越愛情的感情,給人一種希望,一種破開黎明前黑暗的曙光。

當然兩位主角的演技也毋庸置疑,他們與角色融為一體,演繹出了兩個少年複雜而飽滿的内心世界。

無論是眼神還是表情都極為到位,讓觀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少年人的孤獨、隐忍、痛苦以及想要反抗掙脫的呐喊。

讓人看着心疼。

02

揪着心看完的影片

影片中每一個少年都有原生家庭輻射出的問題,從而決定了他們在霸淩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陳念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欠債跑路後陳念獨自一人生活,父親這一角色的缺失,以及母親的照顧不周,讓陳念活的戰戰兢兢。

...

但越是不想惹人注意,越是被麻煩找上門。

當一個校園霸淩的受害者從樓頂跳下後,所有圍觀的學生議論紛紛、掏出手機拍照的時候,陳念是唯一一個站出來走近死者的人,并為她蓋上了衣服。

從此她成了下一個被霸淩的對象。

她想要平平靜靜地參加高考,但事與願違,越是隐忍、躲避,越是讓霸淩者抓住不放。

直到一次意外,她遇到了街頭的年輕混混小北。

小北是個無父無母的孤兒,但是那個媽媽是他主動放棄的,因為他說:“那個男的不要她,因為有我”,小北愛他媽媽,所以選擇離開,想讓媽媽過得好。

他是真的善良。

無依無靠的他早早的踏入社會,混迹街頭。

由于父母的離開,他對自己的價值産生了質疑,更甚至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關愛。

他用暴力隐藏脆弱,用暴力反抗社會。

這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産生的影響,讓一個内心善良的人披上了壞孩子的外衣。

就是這麼一個被别人稱作為不良少年的人,給陳念支起了一片短暫不被欺淩的天空。

兩個無助卻孤獨的靈魂卻找到了一個可以互相取暖的方式,相互依偎,彼此救贖。

劇中的施暴者魏萊,長相漂亮,性格活潑,學習優異,家境優渥,很難想象這樣一個表面看起來陽光明媚的人會如此冷酷。

...

事實上,她父親已經一年多沒有跟她說話了,她身為欺淩者,同時也是父親長期冷暴力的受害者,或許這也是造成她如此行徑的重要誘因。

小北無法每時每刻都守護着陳念,小北的保護,陳念的反抗意識(與警察合作準備揭露校園的霸淩事件)都激起了施暴者(魏萊團體)更加瘋狂的報複(剪頭發、扒衣服、拍裸照)。

沖突升級最終導緻陳念因過失殺死了魏萊。

為了讓陳念順利的參加高考,小北幫她洗脫嫌疑,承擔了所有的所有罪名。

小北說: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小北說:隻有你赢我才沒輸,你在樂園我才在天堂。

小北做到了。

影片的結尾依舊回歸主旋律,陳念自首,用四年牢獄生活為她的過失付出了代價。

03

值得每一個人反思

這幾年社會上的校園霸淩事件也層出不窮,我們作為大人為之震驚的同時,應該在自身找找原因。

青少年的原生家庭教育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學校監管問題,所有的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應該扪心自問,我們做到位了嗎?

作為家長,你做到位了嗎?

作為老師,你做到位了嗎?

作為同學,你做的對嗎?

雖然影片沒有很直白的去展開這些議題,但影片中展現出來的這些問題太真實和貼切了,離我們現實生活太接近。

少年人最可怕的惡意是沒有分寸感,

施暴者不認為這個威脅或者恐吓會有多大的問題,他們認為這隻是惡作劇而已。

不僅言語上的暴力威吓沒有分寸,下手施暴時也沒有分寸。

這些就需要家長與學校共同去引導與教育。

...

少年人易被情緒控制,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有可能在沖動下做出無法挽回的錯事。

這些情緒和心理問題都需要成年人去關注。

撇開學校監管問題,作為家長的你,

你和孩子能保持良好的溝通嗎?

孩子會跟你聊在學校的情況嗎?

孩子會跟你聊有人欺負TA的事情嗎?

青春期的孩子會跟你聊感情問題嗎?

課業繁重的孩子會跟你聊厭學嗎?

還是,孩子跟你聊這些的時候,

你的回答是:

“為什麼别人隻欺負你是不是你也有問題”

“小小年紀談個屁的戀愛你給我滾回去學習”

“我們養你這麼大,你居然說不想上學了,你是不是想造反?”

當孩子們跟家長談學校的事情,談受人欺負的時候,他們想要的隻不過是一句:有爸爸媽媽在,我們會保護你。

當學生受人欺辱,滿含期望的眼神望向老師的時候,他們隻想要老師能及時站出來制止。

當同學趴在桌上哭泣,孤苦無依的時候,TA隻想要一個陪TA哭泣的朋友。

我們每一個人,或許就曾處在“校園霸淩”的漩渦中心,

可能是受害者,抑或是旁觀者,甚至是施暴者。

影片中陳念所說的那句“你們所有人,都是兇手”,

以及她在審訊室裡發出的靈魂拷問“你敢讓自己的孩子來到這樣的世界上嗎?”

你們敢嗎?你們想嗎?

電影的意義在哪裡?

這絕不僅僅隻是“青春片”那麼簡單,

相信在觀衆看完影片後,

蝴蝶已經扇動了翅膀。

...

- END -

配圖:來源于網絡

文字:葉加蘭蘭

公衆号:葉加蘭蘭的閑聊(歡迎互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