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德國電影一直存在我的看單裡,沒想到它居然在中國大陸重映了。

宮崎駿的畫風,流傳千古的故事,輾轉各國熒屏,收獲9.1豆瓣高分——《海蒂和爺爺》

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平淡無奇,是生活裡最容易忘記的底色.


...

一個發生在阿爾卑斯山上溫暖世代的故事

瑞士,阿爾卑斯山腳下。

一個婦女,領着一頭卷發的小海蒂,往山上爬去。

她要将小海蒂送到山上那個令人們談之色變的爺爺那裡去。

爺爺果然長着一張兇神惡煞的面龐,拎着一把斧子沖她們喊:滾!

姨媽丢下海蒂,自己溜下了山。

第一晚,海蒂就在狂風暴雨的夜裡,在羊圈裡睡了一夜。

第二天,爺爺要把她送到牧師那,牧師答應幫她尋找收留人家,如果沒有就隻能送到孤兒院。

回到阿爾卑斯山,小海蒂問爺爺:“我今天還住羊圈嗎?”

爺爺說,你随便。

海蒂看見爺爺的屋子隻有一張床,一把椅子。

她爬上樓梯,發現了用草鋪滿的閣樓,她驚喜地問爺爺,我可以住這裡嗎?

就這樣,她住進了爺爺的屋子。

海蒂很快就适應了這裡的生活,她早早起床,喝羊奶,放羊,在山間奔跑,認識了牧羊人彼得。


...

海蒂喜歡爺爺,她喜歡睡在爺爺用草鋪成的閣樓上,喜歡喝爺爺擠的羊奶,喜歡去牧羊,喜歡阿爾卑斯山的一切。她相信爺爺不是彼得口中的殺人犯,依然給爺爺一個盛情的擁抱。

爺爺也漸漸喜歡上了這個與衆不同的小姑娘,他默默地做了一把椅子,添了碗筷,給她準備一大塊奶酪作為牧羊時的午餐。甚至在冬天帶她滑雪到山下彼得奶奶家串門。

再也沒有把她送到牧師那去。

兩個人都因為擁有彼此,而不再孤單.

突然,有一天,姨媽又來了。

這一次,她要帶走海蒂,把她送到法蘭克福一個大戶人家。

爺爺聽了她的來意,大怒,“海蒂是我的!誰也帶不走!你趕緊滾!”

這個女人吓得趕緊離開,但是她還是找到了海蒂,很快便偷偷把她帶離了阿爾卑斯山......


...

這個故事來自瑞士兒童文學作家約翰娜.斯佩麗的小說《海蒂》。

1937年,被好萊塢拍過,由著名的童星秀蘭.鄧波兒飾演。

1993年,迪士尼拍成了電視電影。

1974年,被宮崎駿與高畑勳合作拍成了52集日本動畫片《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曾經也在我國中央二套播出,成為了許多人童年的回憶。


...

而這一部2015年德國拍攝的《海蒂和爺爺》,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也最忠于原著。

這樣一個類似童話般的故事,卻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大人們。


山間精靈,喚醒人間至美

海蒂本是一個苦命的孩子,然而在整個影片裡,卻很少能感受到她的苦。

她一歲的時候父母雙亡,被送來送去,差點送到了孤兒院,幸運地赢得了爺爺的愛,卻又被送到了大戶人家當玩伴。

她本就不堪的生活總被無情地一次又一次打碎,如同一顆孤零的蒲公英,而她總能随遇而安。

一個心裡拒絕苦的人,總是善于識别快樂并收藏于心。

柏邦妮問:“一個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滿心裡的苦?”

馬東說:“因為太苦,所以一絲甜就夠了。”

電影裡沒有講爺爺的經曆,在原著海蒂裡,講到了。

爺爺曾經也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孩子,因揮霍無度,敗光了家産,父母相繼去世,家道淪落。

人們謠傳他後來當了兵,做了逃兵,在打架鬥毆中還殺了人。

當他回到村子裡,人人對他嗤之以鼻,親屬不肯接見他。他發誓再也不邁進這裡一步,最後搬到了高山牧場,獨自生活。

爺爺不再相信人間,他不去教堂,不與人交流,漸漸地,他成為了人們眼裡的怪物。

流言成風,無孔不入。

很快,海蒂就聽到了關于爺爺的謠言。

爺爺告誡她,不要聽别人的話,你要有你自己的判斷。

海蒂選擇相信了爺爺。


...

這份親近,對爺爺而言是久違的溫暖。仿佛陽光終于照射到了一塊久經黑暗的角落。

類似的故事,有很多。也許也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被誤解,被冷落,被孤立。

哪怕隻有一個人理解和信任,都能将我們在黑暗的邊緣及時地拽回來。

隻要一絲甜,就夠了。

海蒂就是爺爺生活裡的一絲甜。

不隻是爺爺,無論是牧羊人彼得,失明的奶奶,哪怕是格格不入的大戶人家小姐,海蒂也能毫無保留地把她的甜去填每個人的苦。

她分享奶酪給彼得吃,因為奶奶的失明而難過,看到松軟的面包記得帶給奶奶,看到坐在輪椅上的克拉拉心生憐憫,把她當作摯友,真誠以待,幫助她從輪椅上站起來。

一個有能力贈人玫瑰的人,卻從不肯舍得。

而一個需要被給予玫瑰的人,卻懂得奉獻。

在黑暗中行走的海蒂,心中養着一個太陽,照亮自己,亦能照亮别人。

有時候,我們活得往往還不如一個孩子。


無論貧窮亦或富貴,都奪不走心中所愛

她雖貧窮,無依無靠,卻在這疾苦的人間活出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而生在錦衣玉食裡的克拉拉,一隻嬌貴的金絲雀,在宮殿式的豪宅裡,循規蹈矩,日複一日,卻心如死灰。

那被人羨慕的貴族生活裡,喪失掉了最寶貴的自由。

沒有遇見阿爾卑斯山,沒有遇見爺爺。海蒂也許不知道自己向往什麼。

是阿爾卑斯山,讓海蒂愛上了自然和動物,是爺爺,讓海蒂知道自己過得已經很幸福。

她對自己的生活,十分知足。

雖然住的是灰塵滿天的草垛,穿的是又髒又破的衣服,吃的是千篇一律的羊奶和奶酪。

也有人會說,知足的人是沒有經曆過什麼是富貴。

而海蒂住過傭人成群的豪宅,睡過軟綿綿的床,穿過昂貴的衣服,吃過山珍海味。

但她依舊向往高山牧場的生活。

海蒂第一次學習認識字母的時候,怎麼學也不會。

她指着字母,說它像山羊,像小鳥。

克拉拉的奶奶,教她讀故事,激發了她主動學習的動力。

因為那故事講的是牧羊人。

她很快學會了閱讀,驚呆了老師。

是内心所愛,讓她奮力前行。

這份熱愛,讓她找到了人生的第一個理想——寫故事。

我們常常渴望一步登天,渴望被富豪收留,渴望一夜暴富。

這樣才能帶給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足夠的安全感。

然而,我們也忘了,最安全的就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深愛。

其他賦予的一切都是一層看似華麗的鍍漆,久而久之,依舊會被生活殘忍地腐蝕。

隻有自己本身的可貴才是最持久的财富。

小海蒂,之所以可貴,就是她堅決地遵循自己的内心,保持自己的純真。

這份純真,不會因為貧窮而失色,不會因為榮華而毀滅。


斯比麗創造出海蒂的那年,是1880年,至今,已有百年。

這樣一個簡單的兒童故事片,何以經久不衰?

我想就是海蒂這份消化痛苦,制造快樂的能量,和那份忠于内心的堅定。

它讓人們始終相信,人間尚有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