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落枯葉,枯葉滋養土壤,肥沃的土壤幫助果實,緩慢而穩定地生長。
在日本愛知縣春日井市的Kozoji新城的城郊,有一座紅色的小房子屹立了近40年。在這座房子裡,住着一對平凡的老夫婦。妻子叫英子,78歲,丈夫叫津瑞秀一,90歲,夫妻二人共同攜手,在這座快節奏的城市邊緣慢慢地生活着。

津端修一夫婦
《人生果實》是一部自然慢歌式的生活紀錄片。該影片由日本導演伏原健之拍攝,影後樹木希林擔任旁白,記錄着津端夫婦的田園生活。
據說,伏原健之給津端修一前後寫了四封信,才使他們夫婦二人同意協助拍攝。這種不亞于三顧茅廬的決心使得他們的生活被我們看見。也許是由于伏原健之從事過新聞工作的關系,在紀錄片中也穿插一些采訪鏡頭,猶如老友叙舊,使人心生親切。電影整體流暢,配合一年四季的時光變換以及日升日落的播種施肥,再加上舒緩動聽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喧嚣之外的幽靜樸實的田園之詩。
該記錄片豆瓣評分9.6分,曾獲得過年度評分最高的紀錄片。凡是看過的人無一不受其感動,同時對生命的意義産生了新的思考,也讓我們不再懼怕死亡與衰老。

“吹落枯葉,枯葉滋養土壤,肥沃的土壤幫助果實,緩慢而穩定地生長。”這句話貫穿始終。無時無刻在告訴我們這部電影所想要表達的主題:人生漫長,請緩慢而堅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吧。
遠離城市喧嚣,他們的生活緩慢而又從容
沃爾特·本傑明說過,每個人都有能讓夢想成真的童話。
津端夫婦居住在這棟房子裡,過着屬于自己的童話。有着屬于自己的果園、蔬菜園,種植着50種水果和70種蔬菜,丈夫在房子周圍種植了180顆樹木,有梅花、柿子樹、栗子樹、櫻桃樹……妻子用辛勤種植的果實烹出各色美食,他們滿足又愉悅地體味生活最原始的味道。

晴耕雨讀的他們被稱為日本現代版的陶淵明,這種生活也一直是我所向往的,因為我似乎一直在錯過生活的美好。
但87歲的英子和90歲的修一,二人加在一起177歲銀發老人,仍舊在力所能及的做着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果園中到處都是充滿童趣的黃色标志牌,有的是土地編号,有的是蔬菜瓜果的名稱,更吸引人的是他們與大自然的問候,“中國牡丹,很美吧!”“你好!竹筍。”“蜂鬥芥菜,等不及了!”,還有“小鳥,請自便。”的水盆,在這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歲月變得更加從容。

“小鳥,請自便。”
曾經有位建築師說過:“你越是認真生活,你的生活就會越美好。”
的确如此,修一善待生命中的每個人,他每天會寫十張明信片,寄給自己的朋友和經常光顧的店,感謝他們為自己提供了美味的食物。英子則會把豐收的果子,曬成果幹,做成果醬,寄給朋友、家人,希望和人們共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一切的答案都在大自然中。他們用力呵護着生活中的小美好,他們感謝大自然賦予的生命,也堅定而又緩慢的生長,從容不畏懼死亡,也把這份從容與堅定傳遞給身邊的人們,治愈着浮躁的靈魂。

修一寄給店家的明信片
相濡以沫65年,他們相守相知,一起慢慢變老
“炖菜很棒。”“是嗎?”“很美味。”“這種贊美讓我很開心。”
修一和英子相識于69年前的翰達島的國家運動會上,當時的修一是東京大學遊艇俱樂部的隊長,在英子家的清酒釀造廠借宿,開始了這段緣分。并于1955年在遊艇港口舉辦了簡單的派對,就算是結了婚。
婚後的英子事事為修一考慮,那時候的修一想買一架遊艇,但經濟拮據的他買不起70萬的遊艇。于是英子默默地去典當行賣掉了自己所有的和服,為丈夫湊齊了錢。

津端修一夫婦
英子總是以丈夫為先,也從不反對丈夫的決定,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生活上照顧好修一就是她的目标,他細心為丈夫準備各種美食,冰箱裡滿滿的都是為修一做的果醬和湯料。自己不愛吃土豆,卻因為修一愛吃便頻頻做成美味菜肴。
英子從不吝啬自己對修一的傾慕,87歲的她還經常像少女一樣仰慕丈夫,“我覺得他越來越帥氣”,“哇,他長得真好看。”
而在修一眼中,英子則是“最棒的女朋友”,也從不吝啬對英子的誇贊,他說的最多的便是,“當然好,聽起來很棒。”而且無論大小事情都會問英子的意見,讓妻子對每一件事都有參與感。英子也說自己結婚後才知道暢所欲言是什麼感覺。

英子有時候會粗心分不清園子裡的蔬果,修一便默默給每一種蔬菜水果做上清晰的小名牌。英子總是容易被絆倒或者碰到頭,修一心疼之餘就寫小木牌提醒英子。
“注意!撞到會痛!” “燃氣開着呢,不要忘了哦。”
他們同在一個屋檐下,卻用标志牌傳遞着情感,這種小情趣處處體現在生活各處,讓我看了都羨慕不已。
他們總是會不斷變換家具的位置,英子喜歡桌子離窗戶遠一點,不喜歡看到人在房前走過,而修一卻喜歡桌子臨窗的感覺,因為可以享受陽光,于是他們經常把桌子搬來搬去。
他們懂得彼此遷就,用自己的方式寵愛對方。

“櫻桃,英子”
有人說,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他們的愛亦是如此,相守相知,相互包容,彼此鼓勵,一起慢慢變老。讓歲月變得無足輕重,讓他們的婚姻在半個世紀中仍舊保持甜蜜,他們生動诠釋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的涵義。

英子的畫
城市需要森林,他把夢想注入一生,緩慢且悠長
“對我來說,這是我人生中唯一的項目,隻要我活着,我就會盡力而為”
津端修一是一名建築師,他一生熱愛自己的建築事業,并把他的熱愛也傾注在生活中。
作為日本房地産公司的早期成員,曾參與建造Kozoji新城的部分規劃,也為東京設計過18處住宅區,經驗豐富。1959年的伊勢灣台風,使大片陸地變為了海洋,當時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搬遷到更高地?于是,新城計劃便由此開啟。修一作為公司的王牌設計師,負責其中設計。

津端修一(中)
“他們讓我自由設計,就像在新畫布上作畫那樣。”
于是修一便開始在這個新畫布上施展自己的園林之夢。他希望在山上建造房屋,能讓居住的人處處可以看到美麗的景緻。他提出“把木材留在城裡,創造風的路徑。”但當他帶着十張巨大的圖紙,開心地說自己終于完成的時候,現實卻狠狠打擊了他。
施工部表示這種土地改造是不可能的,為了經濟優先考慮以及近十萬的居民,他們抛棄了修一的“城市森林”,把山丘夷平,建起了蓋樓大廈。
新建好的城市,高樓鱗次栉比,陽光都成了奢侈,一模一樣的房屋甚至能讓人忘記自己家的位置,跟現實中的我們極其相似,快節奏的生活,人口的迅速增長,房屋越來越多,綠地越老越少,家似乎成了一個符号,甚至一個了無生氣的小盒子。
這一切讓修一很失望,但他不曾忘記自己這個夢想。

于是在1975年,他在Kozoji新城買下一塊土地,并在土地中建起自己的家園,他要向世人證明:“一個人也可以創造出森林”。
于是,修一按照自己最喜歡的設計師安托尼·雷蒙德的房子建造,便有了現在他們居住的世外桃源。這棟單層房屋的住宿面積僅有50平的屋子,在喧嚣城市中絕世獨立,搖曳生姿。
随後,他又在高森山上帶着人們種下近萬棵橡樹苗。40年後,樹苗緩慢長大,變成了如今的茂密森林。
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修一一直積極建造社區,他說:“如果每家都種樹,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像一片森林了。”
這項事業緩慢而又悠長,直到修一去世前還在幫助伊萬裡市的一所精神病院設計新的房屋。他把自己的自然共生的理念展示給衆人,仍舊隻是種下樹苗,讓這些樹苗在時間的推移中緩慢生長,總有一天會綠樹成蔭。
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房屋不應該隻是一個栖息地,它更應該是生活的珠寶盒。

修一 伊萬裡市精神病院設計圖
愛人離世,餘生一人,她依舊緩慢但不孤獨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問過我老公:
“如果我死了,你會怎麼辦?”
他說:“不敢想象。”
我說:“我也是,所以我希望我走在你的前面,這樣我就不用忍受孤獨了。”
2015年6月2日,津端修一在除草後,小睡後再也沒有醒過來。
在修一的遺體前,英子并沒有哭泣,而是反複說:“修一,我會把一切都安排好,所以你不用擔心,等我時候到了,變成灰燼,我們就可以一起乘船去南太平洋了。等着我,好嗎?”

看到這裡我淚流滿面,當初與老公的對話重現眼前,我不禁忍不住去擔心:怎麼辦,英子一個人會孤獨吧,她會很難過吧。
但與修一共同生活了65年的英子卻說:“孤單并不是很孤單,隻是有時會感到空虛。”
英子依舊緩慢從容的在生活,她知道自己不夠強大,但她不允許自己軟弱。她告訴自己:與其發呆還不如找一些事情來做。于是,她慢慢也學會了自己糊窗紙,自己澆水施肥,依舊每日做兩份飯菜,做修一最愛吃的土豆,并囑咐他:“慢慢享用”。

英子肩上承載着修一的自然之夢,每日鋤地、施肥、采果子。修一喜歡陽光,英子便仍舊習慣性的為愛人打開天窗。為了不占用馬路的空間,英子請人拒掉了部分樹枝,在看到落下的枝葉時會調皮的說:“他會抱怨我,他剛走我就這樣做。”
她時刻記着修一生前告訴自己的話,一個人緩慢而又堅定的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情。
也記着他們的約定:我會盡最大的努力,期待着再次見到你。

津端修一夫婦
後記
其實在2018年的夏天,英子就已經離開了我們,消息直到最近才對外公布。
去世前她對女兒說:“我不能讓你爸爸等太久。”
女兒說:“他就在附近,你不用擔心。”
我想,熱愛自然的修一和英子,此刻一定已經在南太平洋團聚,一同乘着修一年輕時最愛的遊艇,緩慢而又穩定的慢慢航行着……
他們的故事并未結束,我們也一樣。
也許,我們并不是故意要錯過生活的美好,隻是身在喧嚣,世事紛擾,我們一直行色匆匆,步履不停,不知不覺就錯過了花滿枝桠的昨日,差點就要錯過冬日暖陽的今朝,一切都還來得及。
所以,餘下的時光,請繼續緩慢而穩定的生長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