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希望留下一點印記,此時此刻因此劇目的心境,寫給未來。

何時開始

因為工作和學習,很久沒有追劇了,豆瓣主要停留在“豆瓣讀書”闆塊。但是APP裡隻留有豆瓣主APP,于是有幾次刷豆瓣,都刷到該劇的讨論貼,刷的多了,也就覺得:這是不是一種啟示,要我一定要看這部劇?

于是,2021年元旦的晚上打開了這部劇,一直看到淩晨4點多。

第一觸感:渴望愛。

這部劇充滿了情與愛。兄弟之情,母子之情,朋友之情,明戀情緣,暗戀情愫……即便是悲傷,即便是痛苦,但是也被滿滿的愛意包裹着:母親對德放棄的大學的失望,丹對德最終坦白卻依舊做朋友的失意,歐兒對德心意遲遲無法确認的失落……幕幕皆苦,卻幕幕有愛。愛如潮水,将我包圍。

也許不得不說,人生即便被愛填滿,也未免傷心。所以,當傷心難過的時候,我們可否看到另外那一面的愛與情。

第二觸感:細膩之心。

看完5集電視劇以後,意猶未盡,于是打開花絮紀錄片繼續嗑藥。很難想象,一部正劇9.3分,花絮9.8分的片子,是激發了怎樣的共鳴與同理心。

導演顯然是有非常好的記錄習慣,在拍攝伊始就做好了所有經過、會議、背後故事的視頻記錄。這一點也是我日常非常推崇的事情,就像《蝴蝶效應》這部電影裡說的,日記能帶我們回到當時當景當情。——這也是我此時做這個記錄的初衷吧。

近一萬人打9.8分的紀錄片,果然是表現出了導演超凡的細膩,演員全勤的投入,團隊如家人一般的融洽,甚至是猶如天助的意外和即興演出。這部劇就如紀錄片裡所展現的,它本身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生命,自然增長,具有着強大的爆發力和感染力。

有幾個細節特别讓我感動,超出第一次看原劇的感動:

1. 哥哥在天台被德告知喜歡歐兒,給予的正能量鼓勵,以及最後即興發揮,别吵醒媽媽那段,演員在角色裡這真的是演員超凡的自我認知。

2. 歐兒被柏石表白時德哭泣,拍攝時時PP給予情緒輔助;以及歐兒和柏石在一起聽到音樂響起黯然神傷,拍攝時時BK給予情緒輔助。這種劇中人相互給予情緒的方式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被震驚了,隻能說明劇中人不是劇中人,是當事人。

3. 片尾,導演希望有一個日落的背景,而當天去島上時天氣并不好,直到大部隊終于走到了最南端的時候,太陽出來了,陪伴着拍攝組完成了完美的ENDING,實話說,我也默默留下了祝福的眼淚。

4. 導演和攝制組在整個拍攝過程中,較少去談論技巧(當然我相信技巧很重要),但是更多的時候是講能量的碰撞,融合,情感的輸出。“不要試圖理解它們, FEEL IT!"

整片都是非常經典的心理學教程,卻完全超越了理性,充滿了靈性。

第三觸感,我的行動與動機

看完這部劇以後,我和所有癡迷的姐妹一樣,采取了很多的非常的行動,值得自我觀察:

我将其發給所有的親密朋友,并反複的催促他們看,為了降低他們行動的難度,我會直接給到連接,并告訴他們豆瓣得分,并将其他人的評論發給他們看,“勾引”他們看。——我希望他們在中國更火,有朝一日來中國進行見面會。

在網易雲上聽專輯,反複聽。

将海報作為手機屏保。我發現打開手機心情都好一截。

我破天荒的将B站放了手機首屏,為了發彈幕,做完了B站的題目成為正式會員(我以前最讨厭彈幕……)

科學上網,關注PP,BK, BOSS的INS,并搜索最新新聞,打開了官方周邊購買網站(可是早就搶光了等不到我),于是在某寶下單買了FAKE版的同款衛衣,以及1月30日的線上見面會門票(突然發現我并不懂泰語)

開始做普吉島攻略,準備疫情過後第一個奔向那裡複遊打卡拍攝地。

甚至考慮給導演寫郵件……

學習泰語想了一下,還是算了

……

行動= 期待*收益。我發現自己是個行動力很強,并且很有能量的人,喜歡一個東西,就會做到極緻。(當然和很多姐妹比起來,這不算極緻了,隻是我能力範疇的極緻)

最近,每當我做完一個作業,讀完一個章節的書想要休息,我就會打開有關BKPP的視頻,又或者重溫一下劇中的内容,這種情緒上的獎勵,就好像它是一個快樂的溫床,我可以輕松倒入躺在其中(就好像他們兩人在海裡那種海星躺),享受被愛包圍和充盈的感覺。

精神充電,也不過如此。

非常期待3.11日的第二部,我用所有報道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