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這麼一條熱搜:

#有意見建議同性婚姻合法化寫入民法典#

這條由新京報發布的微博,點贊量驚人,達到近200W。

...

這面隻在網絡裡看見過的旗子,真的要來到我們身邊了嗎?

有支持的,認為愛不分性别。

有反對的,表示既不理解,也不接受。

聲音雖不同,但這項建議能被放在台面上,正大光明地讨論。

已經是進步。

比起一個尚不清晰的議案。

電影或許更能讓我們理解,我們在争論的究竟是什麼。

而且,還是一部絕不可錯過的年度佳片——

《燃燒女子的肖像》

...

推薦一部電影,Sir通常先說陣容,獲獎情況。

這部電影,想破個例——

先從它的攝影說起。

本片對構圖和光線的絕佳把握,賦予了畫面一種油畫般的質感,讓人聯想到文藝複興時期的古典主義藝術。

孤島上的海灘。

...

娴靜的女孩們。

...

...

刺繡、作畫、倒水時的手部特寫。

...

...

...

每一幀都美得像名畫。

不光畫面細膩,故事也同樣細膩。

不妨先按下胸中所有要表達的聲音。

讓電影,回歸于一種看的藝術。

01

它是今年最好的愛情片。

因為,它講述了愛情本身。

1760年的法國。

年輕的畫師瑪莉安(諾米·梅蘭特 飾),才華橫溢。

她受委托前往孤島,畫一位小姐出嫁前的肖像畫。

...

富家小姐艾洛伊茲(阿黛拉·哈内爾 飾)即将出閣,嫁給一個陌生人。

她拒不配合畫師,從來不肯乖乖坐下擺pose。

...

瑪莉安隻好隐瞞身份,裝作是小姐的玩伴。

這麼兩個目标有分歧的人,是如何産生了感情的呢?

愛情,始于觀察。

借助凝視。

畫家陪小姐散步,趁機在心裡畫出她的輪廓。

...

借助竊視。

畫師躲在岩石後偷看小姐,用筆畫下素描。

...

第二步,試探。

視線焦灼升溫,由單向變為雙向。

你看向我的時候,我也在看向你。

作為觀衆,能明顯感受到兩人對視時眼中情愫的變化。

...

...

...

對視從無到有,從清淺到濃烈。

逐漸地,開始無法克制地想去觸碰對方,哪怕隻是劃過她的手腕。

...

再接着,就連呼吸與低語,都成了濕漉漉的撩撥。

...

以上對于愛情微妙滋生的呈現,靈動。

卻還不足以讓它成為一部絕佳的愛情片。

愛情,已經是個被說破的話題。

但《燃燒女子的肖像》的表現形式,還是令人目眩神迷。

看它是怎麼處理相愛的時間與空間。

空間上,這個故事發生于小姐家的孤島上。

在一個幾乎半封閉的空間裡,将愛意講到了極緻。

時間上,還要更耐人尋味。

影片做了模糊化的處理,讓愛與被愛幾乎同時發生。

你說不清畫家是何時愛上小姐的。

或許是,隔着篝火對視的時候。

你也說不清小姐是何時愛上畫家的。

或許是,聽她彈鋼琴模仿暴雨和蛙鳴的時候。

...

...

與其分出誰先愛上誰,不如說這是雙箭頭性質的相互引誘。

讓Sir想到了《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電影中未曾出現,但小說中寫的那句:

愛,讓每一個被愛的人無可豁免地也要去愛。

02

有的同性片隻是同性片。

但Sir之所以把《燃燒女子的肖像》稱為愛情片,是因為它說到了一些與每個人有關的東西。

人的這一部分。

無法用同性或異性去區分。

劇情,初看像《小姐》。

在那個女子需要穿束胸、婚姻被包辦的年代,小姐和畫家卻毫無遲疑地相愛了。

小姐燃燒的裙擺,隔火相望的對視,徹底點燃了兩人。

無需避諱愛情裡的情欲。

但可以贊賞,把情欲呈現出一種均衡的雅緻。

既不過于遮掩,也不過于揮霍。

有一場戲兩人躺在床上,隐秘部位剛好映照出對方的臉,拍的既大膽,又頗有美感。

暗流洶湧,而非驚濤拍岸。

兩人纏綿的鏡頭幾乎是一帶而過,反倒更多地将鏡頭對準事後的閑聊、含情的對視。

那是一種平等的對視。

她們熟知對方緊張時、尴尬時、介懷時的每個表情動作。

如互為鏡像的兩生花。

...

...

愛情是沒有形狀的。

但它要來到時,就會穿越栅欄與外界的責難規誡,不可避免地發生。

03

除去兩人的感情外,很多東西在這部電影中被隐去。

它制造了屏蔽外界的膜,讓走進這個故事深處的觀者,仿佛一腳踏進了巴比倫空中花園。

你明知道它很夢幻,卻不願醒。

它隔絕男性角色。

全片男性角色出場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2分鐘。

片中小姐家的女仆未婚懷孕,但孩子的爸爸是誰,并未作說明。

出于時代和倫理等原因,她沒去大醫院做正規手術,竟然想通過劇烈運動來流産。

女孩兒在兩人間飛速跑動一幕,那種天真又無知的美,令人尤其痛惜。

...

小姐和畫家陪她去打胎。

打胎那場戲整個過程中,從傳話人到産婆,都沒有男性出現。

男人未能做她們的依靠,三人組成的女性聯盟,她們獨立堅強,彼此鼓勵。

她們不攀附于權貴,不委身于世俗。

為自己的快樂負責,同時也為自己的疼痛負責。

...

...

然而,這樣的她們又是否能真正獨立地去生活呢?

這便涉及第二層隔絕,隔絕要害。

它隐去女性被無形的手扼住喉嚨這一事實。

夫權,作為一隻看不見、強有力的手,甚至無需露面,就彰顯絕對力量。

小姐的母親執着于給她畫一幅肖像畫。

為什麼?

當年,她人還沒過門,肖像畫先被送到男方家中,她希望女兒保持這個傳統。

很明顯,婚前不曾見面的男女雙方,地位有天壤之别。

男性有權通過肖像畫審視、選擇女性,女性卻對自己未來的丈夫一無所知。

這幅畫比我們先被送到這裡

當我第一次走進房間

就看見牆上挂着自己的肖像

像是等我已久

...

另一雙無形的手,來自父親。

父親去世後,母親繼承了父權,成為這個家庭的大家長。

但影片一開頭,更向我們暗示着父權的牢不可破。

因為縱然實體已逝。

但幽靈仍在。

因不願遠嫁給素未謀面的人,姐姐跳崖自殺。

唯有用付出生命的方式,才能完成一次無聲的反抗。

-我覺得是她自己跳的

-您為什麼這麼想?

-她不曾發出一聲

...

姐姐死後,妹妹繼承她的命運,母親則是掌控者。

當得知畫家沒能如期完成肖像後,她直接翻臉。

還要求女兒像小時候那樣,和她告别。

值得注意的是,導演用同樣的景别和機位,來分别拍兩位主角如何面對母親,她們總默契地站在同一戰線。

...

...

母親離去後,兩人的感情集中爆發。

而另一個默契是:

沒有人真正去打破傳統,宣告對抗。

她們都知道,這感情将成為一段夏日限定記憶。

因為龐然大物的無可撼動,沒人足夠勇敢。

04

這個看上去一目了然的愛情故事,随着講述的深入,在逐漸走向觸目驚心。

影片看到後半段,但凡談過沒結果戀愛的人們,都會愈發察覺到這部作品清淡表象下的灼痛。

源于它的第三層隔絕,自我隔絕。

在半封閉的孤島,有限的七天内,她們心意相通,但注定沒結果。

這裡面最大的矛盾,比如婚姻與家庭,理想與世俗,男權與女權,幾乎從頭到尾都被淡化,極少顯山露水。

被逼婚的小姐不哭不鬧,不舍離去的畫家毫無怨言。

沒有一場激烈的交鋒,卻早在無聲處埋下驚雷——

畫家、小姐和女仆三人在爐火邊讀俄耳普斯的故事,俊美的少年沖向地獄救妻子歐律狄刻,冥王被他的癡情打動,但警告他離開地獄時,萬不可回頭張望。

俄耳普斯難忍愛意,轉身看向妻子的瞬間,眼見她墜入無盡深淵。

他為什麼回頭?

女仆無法理解。

小姐和畫家卻都懂回頭的原因:

他情深義重

怎麼忍得住

...

他可以忍住 隻是回頭另有原因

也許是他做出了選擇

他選擇了歐律狄刻的回憶

這就是為什麼他要回頭

這不是作為愛人的選擇

而是作為詩人

...

...

...

...

俄耳普斯選擇了回憶。

她們也是。

影片借助寓言完成預言,再借助幻象加固現實。

畫家曾兩次看到小姐身穿白紗裙,突然出現,深夜中穿白衣的小姐十分鬼魅。

那是畫家幻想中的愛人。

第一次出現在,兩人于海邊确認心意後,畫家晚上進小姐的房間前。

幻象在她眼前。

這是愛欲之初。

...

...

第二次,畫作即将完成,同時宣告着戀情走向尾聲。

幻象出現在她身後,她不舍回頭。

這是愛之墜落。

神話故事的最後,俄耳普斯與愛妻共同墜入地獄。

這一回頭間,完成了全片最精彩的一次互文。(片中還有另一處明顯的互文,等待你自己去發現)

...

...

身穿白紗的小姐并不完全是幻象,母親回來後,給小姐準備的嫁衣,剛好與畫家的幻想嚴絲合縫。

畫家在預演離别。

并一邊預演一邊反複摩挲,用注視将這難忘的一周銘刻在記憶深處。

練習分别,是對自我感受進行隔絕,也是本片筆力最重的段落。

...

這個愛情故事先是塑造了一個夢幻泡泡,讓它在玻璃罩子裡暫時被呵護。

接着罩子被拆除,外力卷入,泡沫柔弱,一觸即碎。

多年後,當事人不敢去回憶泡沫曾有多美,卻還是會盯着它風幹過後的殘影,駐足出神。

...

這段愛情的起點,始于凝視。

又在畫家将視線投向小姐一個長達3分鐘的長鏡頭中,一曲終了。

影片最後兩場戲,借凝視走向高潮,前面所有堆疊的情緒,都在最後找到了宣洩的出口,後勁極大。

...

...

畫家看到了什麼?

Sir還是不劇透,這麼好的愛情片值得你親自去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姐的扮演者阿黛拉·哈内爾的演技太絕。

最後一段無聲爆發的哭戲,能與甜茶在《請以你的名字》中最後那段哭戲一較高下。

...

這場哭戲,集合了電影前110多分鐘的彈藥,在最後集中發射。

演員阿黛拉對此段情緒的處理神乎其神,完全值得一個影後獎杯。

如果你喜歡文藝愛情片,Sir十分推薦你去看這部電影,它最高明的便是——

所有沖突和矛盾,皆為暗湧。

但又不可回避。

所有的傷害和折磨,皆留下刀痕。

但相愛,亦或正是那痛感本身。

這才是我們共通的本質。

而愛的形式,會有不同的幾率。

一個社會中所謂的自由與平等,并非規定你成為大多數,而是你可以放心做少數人。

所謂愛,從來與多數還是少數無關。

它與平等的欲望有關,與自由的選擇有關。

希望無論是欲望還是選擇,都再難被禁锢、被操縱。

因為。

愛或許内斂,或許瘋癫。

但它不是錯誤,更不是怪物。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