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一聲“爸”,叫得人爆哭。跟父親支棱着對抗了這麼久,此刻終于和解了。雖然和曆史上有一定差距,但個人覺得,陳家父子線改得還是很動人的。

陳獨秀走出書齋,親眼看到外界一片混亂的局面,深受刺激。之後,又在紅樓裡聽了守常和适之的一番争論,更加堅定了他和守常一樣“願為急先鋒,九死而不悔”的決心。

回到家裡,他向妻子和兒女們緻歉,因為自己無法做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了,自己要去戰鬥。

...

延年也站起來緻歉,他也是立志要為國家獻身的,便無法再做一個好兒子、好兄長了。

或許在此刻,延年多少理解了自己的父親,父親曾因自己的行為給家人帶來了災禍,但那是“家國難兩全”,他從來不是為了自己。

而現在,他選擇和父親走上同一條道路,那就是為國家去戰鬥,“雖千萬人吾往矣”,“雖九死其猶未悔”。

他站起來,說:“爸,我給您斟滿”。

...

陳延年、陳喬年兄弟,于1927年、1928年先後犧牲,陳獨秀最後雖和中共分道揚镳,但從未屈服于國民黨,屈服于日本人,一生都是個鬥士。

陳氏父子三人,個個英傑。

《覺醒年代》因為是以陳獨秀為主角的電視劇,所以增加了不少陳獨秀和延年、喬年之間的父子戲,讓他們相處的時間變多了,更是讓他們提前和解了。

曆史上父子三人之間的相處,确實比較少。陳獨秀早年反清、反袁、鬧革命,不是流亡,就是在流亡的路上,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數,因此跟子女們的關系都比較生疏。

延年、喬年在上海時和父親同住過小一段時間,後來兩人就赴法國勤工儉學,再赴莫斯科學習,1924年回國之後,又奔赴工作崗位。

似乎父子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比較生疏和冷淡的。而且,延年、喬年死的時候都才二十多歲,曆史,根本就沒有給他們和解的時間。

...

關于他們的父子情,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段記載:

1936年張學良、楊虎誠發動“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陳獨秀當時正在獄中,得知消息後,他托人買酒打菜,對獄友說:我平生不喝酒,今天要為國仇家恨痛飲一杯。第一杯祭大革命以來的烈士,第二杯祭兩個犧牲的兒子。

當把第二杯酒灑在地上,喊着“延年,喬年”時,不禁失聲痛哭。

那時,陳獨秀五十七歲,距離兩個孩子過世,已接近十年。這樣一個老人、一個鬥士的悲痛,真是聞之讓人落淚。

電視劇的改編,加入了許多溫情的成分,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