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
一間殘破不堪的出租房内,垃圾成堆。

經警方調查,這裡住着一位53歲的女老人:松子。
不久前,警察在河邊發現了她的屍體。

全身布滿傷痕,被确立為他殺。

以上劇情來自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有一天,父親突然來找阿笙,告訴他有個素未謀面的姑姑死了,叫他去收拾下姑姑的房子。随着阿笙的深入了解,他發現姑姑的死并不單純。姑姑死的真正根源隻有兩個字:孤獨
熟悉日本文化的人應該知道随着日本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孤獨死成了日本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
每年孤獨死的人不計其數。
看一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中,導演是如何以一個女人的視角剖析這個潛在的社會問題。在那櫻花的盡頭,善良的松子活成了“讨人嫌的松子”。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是一句我們多麼熟悉的話,卻美麗得像利刃穿透松子的一生。說白了就是:活着,真難。
死很容易,活着卻很難。
松子的一生,與妹妹掙寵,讨好父親,為學生委曲求全,奔波于各色男子之間。于她而言,她想要的很簡單就是被愛,卻不曾想“被抛棄”成了她
最終的宿命。
留下這句話,松子死了。
無論什麼樣的死亡,都一樣注定悲涼又無奈,也就是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内容。
導演并不是空洞的講一個為愛情而放棄自我的女人。而是從她的家庭出發,找到了這一切的源頭,松子一直在讨好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她的“父親”。她小就希望父親認可她,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妹妹身上。而她,為了博得父親的展顔一笑,時常扮鬼臉讨好父親。從此,她在做不回自己了。

讨好型人格,注定了松子一生的悲劇。
1、讨好型人格很明顯的特質就是敏感,這種人總是能夠十分敏銳的觀察到别人的需求。
2、讨好型人格幾乎難以拒絕任何人的任何幫助請求,同時讨好型人格的人似乎沒有任何需要别人幫忙的事情。
3、讨好型人格的人不會和别人吵架,或者産生任何沖突。即使和别人産生了沖突也會很容易妥協。
4、讨好型人格的人根本不知道别人是不是錯了,或者自己應不應該生氣。
有人在為夢想拼搏,有人早早結束人生,有人在
強顔歡笑,或悲傷或歎息。這部電影則深入當下
城市中的燈紅酒綠,用男歡女愛的情欲性亂展示
人生。

細數一下,松子一生中總共出現了五個男人,松子熱情的愛着他們,飛蛾撲火般決絕。
松子也因他們走上了不歸路,偷東西、小三、殺人、坐牢、孤獨死。
最後的最後,我不得不感歎一聲:天意弄人。
松子窮其一生都是為他人而活,在人生的最後幾分鐘裡,她想通了,想為自己而活。手裡捏着好友的電話号碼,想要改變,卻悲催的死了。何其諷刺,卻真實得可怕。現實中,當我們想要改變時,早已物是人非。
看了那麼多歌舞類的片子,這部片子近乎殘忍的表現出了成人的生與死,愛與恨,希望與失落,歲月與孤獨······
導演用歌舞的形式來表現,無非是想表達出一個事實:别人的生死,隻不過是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

生活總是殘酷的,社會,群體和家庭,已經沒有縫隙讓她融入其中。她隻能遊走于男人之間,去愛一個人,總比孤獨好。她的人生,已經沒有什麼是能夠讓她不顧一切去追尋的了,隻有千蒼百孔的愛情可以。按照好萊塢的劇作模式來看,此時的松子已經陷入了靈魂的黑暗,在黑暗中讓她還能繼續前行的動力就是“愛情”。

電影歸更到底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也要迎合觀衆的口味。人生也不可能一直是這樣抑郁,悲涼的。
絢麗的色彩,歡快的歌曲,豐富的表情,都為電影增添了許多的喜劇成分。



色彩的運用也像松子的命運一樣,時而輕柔,是童年的無憂。

時而夢幻,是對愛情的憧憬。

時而冷冽,是監獄中的憂郁。

時而真實,是現實的寫真。

時而悲涼,是人生的低谷。

時而恬靜,是生命的落幕。

松子是善良的,她的善良在她誤拿錢幫助她的學生那刻起,将她推入了深淵。
一步錯,滿盤皆輸。
電影結束,我還記得,那個小女孩望着潺潺河水,以童音輕柔歌唱:
“彎彎腰······挺挺背······伸手去把星星摘······”。

多麼甜美的一個小女孩,卻做了一輩子的鬼臉。為讨好父親,為讨好男人,過着一個及其卑鎖的人生。


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是不是也在讨好着某人。不知道到底是電影在演我們,還是我們在演電影。
正如電影《楚門的世界》裡,楚門千方百計地掙脫枷鎖想走出去看世界。最後他才發現,自己的人生原來是一場戲,而他從始至終都不知道,他周圍的人隻是在照着劇本演,而他自己卻深入其中,為情,為愛痛苦不堪。
我們渴望幸福,向往愛,期待未來。背叛,抛棄,失望伴我們同行,我們總是對自己說:沒事,會遇到更好的。于是,又開始尋愛,周而複始,惡性循環,好像這才是人生。
老了,病了,一人喃喃自語……我的青春呢!
電影落幕了,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