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到布萊斯·羅斯基的第一天,我心動了。他的雙眸有種魔力讓我如癡如醉。
女孩對一個剛見面的男孩一見鐘情,男孩成了她的鄰居,而她管這種感覺叫:怦然心動。

2010年《怦然心動》上映,導演羅伯·萊納用一棵樹,一對小孩把一個特别簡單的故事,講得蕩氣回腸。
這部電影也成了我青春期裡愛情的萌芽,如詩意般的純真愛情就這般突兀的闖入了我的眼簾。

羅伯·萊納,一個喜歡拍情感類題材的導演。在他所呈現出的光影世界裡,平凡的小感動成了非常重要的主題。
而影片中,導演細膩的表達,靈活的叙事結構,将青春,家,愛情和成長,用美輪美奂的方式呈現在觀衆眼前。
兩位主角的雙主線平行叙事,讓整個片子顯得十分立體,絲毫沒有違和感。
影評開始用朱麗的視角去看待布萊斯對自己的種種反應,結果讓朱麗對布萊斯産生了誤會,她認為布萊斯的故意躲閃是出于害羞的表現。
而以布萊斯的視角來看,布萊斯其實是很反感朱麗的。

對于這樣的叙事方式,其實是不多見的。而導演用這種方式,恰到好處地将置身在事件中的兩個主角所處的不同立場表現出來,從而為他們之後會做出的反應,以及劇情的推動做了鋪墊。
關于愛情
從一開始的怦然心動到後面的死纏爛打,可以看出朱麗是一個很感性的人,她被布萊斯的一雙藍眼睛吸引,就不可自拔的愛上了他。自此,朱麗的心願就是獲得布萊斯的吻。
朱麗每天纏着布萊斯,想方設法的接近他,把他看成自己的所有物,還偷偷聞他身上的香味。

種種行為,讓布萊斯很厭煩,而朱麗養雞,爬樹的行為,更是讓布萊斯無法理解。
為了擺脫朱麗,布萊斯假裝交女朋友,最後還是被朱麗識破了。
在一次展覽上,朱麗孵小雞的實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讓他對她更加反感了。
于是,當朱麗誓死捍衛要被砍掉的梧桐樹時,布萊斯退縮了,他不敢與朱麗并肩作戰。
當布萊斯的父親對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朱麗一家表現出鄙夷時,布萊斯退縮了,他偷偷扔掉了朱麗送來的雞蛋。
當朋友嘲笑朱麗時,布萊斯退縮了,他不敢反駁。
這一切,讓朱麗看到了布萊斯的自私與膚淺,朱麗開始覺得布萊斯漂亮的藍眼睛也許和他本人一樣空洞,她正視了自己的情感,不在纏着布萊斯了。
于是兩人間矛盾漸深,漸行漸遠。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這也正好契合貫穿了影片的一句話“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朱麗漸漸明白了存在的本質,像雞蛋裡的生命,患病的叔叔,樹上的風景。

她從細枝末節中拼湊出布萊斯的整體,她發現布萊斯這個人沒有那麼讓她着迷了。
而布萊斯經過一番思想鬥争,決定了解朱麗。
他要弄清楚,很少和自己說話的爺爺為什麼那麼喜歡朱麗。

他被這個奇妙的女孩吸引了。

關于成長
青春期的懵懂,讓愛情蒙上了迷霧。
朱麗在彷徨,失望,掙紮中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布萊斯。
布萊斯在質疑,嫌棄,了解中重新認識了朱麗。
他們嘗試去思考,去感悟。
樹沒了,可以再種新的。
院子長草了,可以再清理幹淨。
站高了,就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
這對少男少女,在詩意一般的獨白中,講述出自己的故事。
是成長,是電影,更是給我們同齡人的啟迪。

關于家庭
兩人不同的家庭教育,直接導緻了他們對待事物的不同态度。
父親的理解,尊重,信任,讓朱麗明白整體大于局部總和。
世界萬物都有它的規律。
朱麗的格局在不斷的擴大,生活中,她愛思考,常常自省,去僞存真。
她愛自然,愛勞動,愛夕陽落下,大地酒滿餘輝的瞬間。
父親直言不諱的指出朱麗遇到的問題,并引導她,看人不能隻看外表,精神富足同樣重要。
朱麗爬上梧桐,領悟到了父親話語裡的真正内涵。
竟然開始審視自己喜歡的人有什麼地方值得她愛,她對自己的價值有了強烈的自我認知,她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而布萊斯生活在一個富足的家庭,他的父親不喜歡朱麗一家,還嘲笑她們窮。
他的爸爸勢力,愛計較,脾氣爆,自以為是。
布萊斯或多或少有點少家庭的影響,以至于他懦弱,膽卻。
朋友說朱麗的壞話,他明之不對,還刻意迎合。
他嫌棄朱麗養小雞太髒,把朱麗送他的雞蛋偷偷扔掉,還假裝若無其事。
布萊斯正在價值觀建立的時候,他的父親沒有給他正确的引導,反而是爺爺一直在啟發布萊斯。

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孩子不同的思維方式。
青春的我們,總有很多困惑,迷茫。這時需要一個人來引導我們,尋找生命的價值,踏上一場自我認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