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這個電影聽說好久了,昨天才看。因為早就聽說是個比較壓抑的故事,以緻于即便在一開始看那些比較幽默的劇情也笑不出來,總想着松子的行為的背後原因。大概看電影也要給導演一個機會,跟着他的想法來吧,不然後面也醞釀不出來悲傷到想哭的情緒。不過導演的想法,應該也不是讓觀衆笑的。

看這個電影我沒有很放松的時刻,每次看到松子度過一段痛苦的歲月,能甯靜平和地生活,或者開始唱快樂的歌的時候,我總在擔心下個打擊會是什麼。

因為是一生呢。

電影從松子的外甥開始講的,知道松子活了53歲,我就有要掉眼淚的沖動。如果真的是被嫌棄的一生,活到53歲真的難以想象。

松子的妹妹從小體弱多病,她父親為她妹妹的病憂心二十多年,也總會無意識地在松子面前提起來,導緻松子一直覺得父親不愛她,她便從小學着扮鬼臉逗父親開心。

這件事本來是沒多大問題的,一個人如果渴望别人關注,又有能夠吸引到别人關注的方法,一定會反複用的。父親在她的成長歲月中給她的關注太少了,所以那樣一個鬼臉成了她唯一能獲得關注的方法。

不被關注,沒有人愛,這成了松子這一生的主題。追求愛,也成了松子一生的抗争。

在她還做老師的時候,包庇學生偷錢的事,也是想讓學生、學校、商鋪都能滿意,甚至還偷了别的老師的錢。隻是在這一件是非分明的事情裡面,松子沒有因此獲得任何人的關注,反而開始了反複結束的人生。

我總覺得電影裡有很多東西沒有表現出來,像愛的缺失,以及偷别的老師的錢幫學生頂罪這件事,都不太合理。

或者松子在為了達到内心的平衡這件事上,真的沒有是非觀。

松子的第一個作家男朋友是愛她的,這也是從他自殺的舉動看出來的。文學創作幾近于藝術,全力追求藝術的人,用筆描寫塵世痛苦的人,沉迷到極緻,就和走火入魔一般無二了。

但人生一世,最難的不是創作,最難的是生活。這個隻懂得創作,不懂得生活的有才華的作家,把他對生活的絕望,對自己的苛求都發洩在了松子身上。說這個是愛可能看起來很牽強,但在我看,作家是把松子和他當做了一個整體,我相信沒有松子的話,他虐待的一定會是自己。可是他又能時刻意識到松子是一個愛着他,他也愛的他人,他愛的人,自己不能保護,反而讓她一直受傷害,而且傷害她的還是自己。(不過總而言之,打人是不對的)

所以,生而在世,我很抱歉。

第二個男人,是個嫉妒作家的人,這個鬼人,不說他了。不過松子在和這個人在一起後,有一句,所以我開始唱歌了。這算是個标志吧,松子感到幸福快樂的時候就會唱歌。

這個男人抛棄她後,她因為這個人一句“你的身材很好”選擇了去做脫衣舞娘(不知道為啥會是妓女???),有個彈幕說,因為她對自己沒有認同感,所以别人說她哪裡好她就覺得好。這很像一個人孩時的狀态,需要他人的誇獎來肯定自己。

這種特質是比較危險的,對一個成年人來說,除非一輩子活在與世無争的環境中,除非身邊都是良善的人,不然是容易被引導到歪路上去。

後來時代改變,這一行幹不下去了,每個人各奔前程的時候,松子借着還弟弟錢的借口勸自己回家看了一趟。

在父親的遺照前,濃妝豔抹的松子看到了父親留下的日記本,從松子離開後,父親每篇日記的最後一句話都是:今天沒有松子的消息。

這是不愛嗎?松子到今天的局面父親不能不說是沒責任的,這個父親,在妹妹生病,松子健康的情況下常常在松子面前表現出為妹妹的憂心。隻怕在松子走後,又會多次在家人面前表現出對松子的憂心。

也或許這隻是個,沒有經驗的父親。

妹妹和媽媽看到松子回來都很激動,但松子還是帶着對愛的不敢相信跑了。很奇怪,對家人的愛她不相信,卻總能輕易相信一個陌生男人的愛。可能松子覺得,家是原罪吧。

之後松子和第三個男人一起做生意,後來這個人背叛她,兩人扭打之中,松子失手殺了他。

在松子準備跳樓自盡的時候,求生本能卻讓她條件反射地攀附住護欄。她會不會覺得可怕,自己又活下來了。

想到這蹉跎了二十多年的年華,最愛她的還是作家。她一直是覺得是太宰治轉世,于是想要和太宰治一樣,跳玉川上水自殺。

死的浪漫點,算是對自己的恩賜了。

在這裡松子遇到了第四個男人,一位憨厚的理發師。松子是靠愛才能活下去的,這樣她又遇到了一個愛她并且原因接納她的過去的人。

松子一直都活的太孤獨了,才會有後來每次回家都對着空無一人的房間說一句:我回來了;才會對每個遇到的人都毫無保留的講自己的所有經曆。

“我多想  能多陪你一場   把前半生的風景對你講”應該是多浪漫的故事啊,竟也可以用在這個孤獨的人身上,還是“我多想   你陪我一場”。

雖然松子跟這個理發師并沒有待多久,雖然松子坐了八年牢回來找他的時候,他已經結婚生子了,但這個人還是給松子帶來了很多積極的影響,讓她懷着對生活的期望過了八年,讓她擁有了理發這項可以安身立命的技能。

很喜歡松子去找理發師的時候,那個不被理發師看見的笑,一邊笑一邊說“我回來了呢”。笑容裡是歸家的安定,是自己的釋然,是對這個陪過自己一段路的憨厚男人的祝福。

三十幾年的人生,松子傷痕累累,但卻沒恨過任何人。她對父親或許有怨,但那在對父親的思念和看到父親遺照前的日記本的時候也都消解了。

就這樣,松子帶着理發這個技能又安穩而孤獨地活了下去。

松子在理發時遇到了同在獄中的夥伴,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閨蜜,一起有個很多快樂的時光。但正如松子外甥阿笙所說的,兩人看着形影不離,但事實上,閨蜜是有丈夫,有事業的,知道生活該往哪條路走,也有人陪着她走,可松子回到家之後依然是一個人。這種對比下,松子更清楚了自己的孤獨。

這個時候,她生命中的第五個男人,龍洋一出現了。

正是第一次改變了她人生的那個偷錢的學生。

在他對松子表白後,松子慌忙地沖回自己那間被孤獨寂寞包裹着的房子,樓下是龍洋一。

龍洋一在混黑道,對松子來說,這是個很危險的選擇。松子雖然過得坎坷,但始終沒有主動做過危害社會的危險事,但跟龍洋一在一起就不一樣了。所以他對她來說,是一個地獄。

可是對于松子來說,孤獨也是一個地獄。

所以松子選擇了跟龍洋一一起堕落,選擇了在被打後用“就算被打也比一個人好”來安慰自己,選擇了放棄三觀和底線,選擇為了和愛人在一起的幸福放棄良知和正義,選擇成了龍洋一的附庸。

很奇怪,女人如果成為一個有私欲有所求的附屬品或許會被别人诟病,但一個女人如果成為一個全心全意,至死不悔,沒有心機,毫不自私的附屬品反而會讓人害怕。

那是神一般的存在。

松子不求生存,不求富貴,隻求一點點愛情和陪伴,這也恰好是龍洋一發自内心想給的。

可是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道理讓别人一直愛自己,我們也都有缺陷,沒有道理讓一個人拿出真心隻為自己活。

或者說我們沒有資格沒有勇氣去承擔着另一個人的人生,讓别人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這樣或許隻會折射出自己本身的缺陷。

自卑、愧疚、沒有責任感。

龍洋一愛松子,但也愛自己打打殺殺的事業,在這樣不對等的愛裡面龍洋一害怕了,他知道是自己毀了松子的人生,松子卻甘之如饴。

于是在一時沖動,還沒想好怎麼接受愛的他,剛從監獄出來,就選擇離開松子。

松子自此徹底放棄自己。這又是多少年呢?又是多少年懷着期望等下去,等來的卻是絕望呢?

她這是,又被嫌棄了啊。

松子開始不打理自己,不出門了,和從前的騎車唱歌,陽台插花截然相反,最後可是,連呼吸都嫌麻煩。

這是松子在沒有愛人的情況下失去自我的。

後來在實際生活中找不到寄托,便開始追星,隻是松子要的,一直都是确定的關愛,這是追星給不了的。

影片的最後,是松子的閨蜜在醫院遇到了又胖又跛蓬頭垢面的松子,閨蜜想幫她。可是被自己放棄的人,怎麼振作積極起來,去操勞那些亂七八糟但能證明自己活着的麻煩事呢?

可是,這是松子啊。她躺在床上,朦胧中替自己已經去世妹妹剪了一個發型,驚覺原來自己還是可以的,自己還是有用的,自己不是一無是處的。

這是她自己肯定自己的一次。

這或許是妹妹給她的禮物,也或許是她離死亡不遠而出現的幻覺。

于是,即便是到了這地步的松子,還是能重拾希望。她去找了白天扔掉的閨蜜的名片,準備回家重新開始,在路上教育了很晚不歸家的孩子。

我相信,這些孩子不是第一次看見松子,松子也不是第一次看見這些孩子,但在以前,松子或許就帶着蓬頭垢面肥胖的身軀接受他們的嘲笑,無動于衷。一個自己都不在乎的人,怎麼會在乎别人的辱罵和鄙視呢?那個時候的松子,應該早就不把自己當做社會中的人了,隻是一個與世界沒有關系的生物。

可就在今天,她又有了生活的希望,知道了自己将要有意義地度過未來的日子,好像忽然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了,忽然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有責任了,于是出言教訓了不回家的孩子。

可是現實總是出人意料,孩子們打死了她。

影片的最後,松子跟家人在天堂團聚,回顧整個人生,那些她認為嫌棄她的人,都在唱着她的歌。

松子是神。

她隻求愛和關懷,對任何願意給她一點愛的人都是全心全意的,即便被折磨了一輩子,卻還是信一個人能信到極緻。

她是勇敢的。她能勇敢地追求被愛的權利,自卑的、讨好型人格的人有很多,但并不是誰都能像松子這樣勇敢,勇敢地表達對孤獨的恐懼,勇敢地跟孤獨鬥争,勇敢地面對傷害,勇敢地愛人。

她是積極的。她一生中,每次坎坷過後都能振作起來,不管那個時候是何種樣貌,何種狀态。即便是臨死前,也是帶着對未來的希望離開這個世界的。

這個被嫌棄的松子啊,被一些生活的假象蒙蔽了雙眼,在沒有成熟的判斷力的時候就認為父親更喜歡妹妹,自己是不被愛的,有因為後來的許許多多真真假假的現實,讓她覺得自己是被抛棄的一個,甚至對妹妹深情的愛的呼喚都不做回應,表示懷疑。她能那樣相信一個陌生人的愛,卻不願意相信自己的親妹妹的愛。

或者說她是相信的,隻是不敢回去罷了。

對于松子的妹妹,電影裡沒有特定地寫,但我覺得她也是個可憐的人。

妹妹生病,出不了遠門,姐姐是她跟外面精彩的世界的唯一聯系,不管松子在外面的生活是快樂或卑微,她能說的都是妹妹的世界。

無從知道妹妹是否嫉妒過松子,也不知道松子約會的事情是不是妹妹故意告訴父親,引導父親苛責松子的。但從後面的劇情來看,妹妹對松子的愛是真的,她真心地希望松子能回到這個家。

在後來松子無數個孤獨到回家隻能自己跟自己說“我回來了”的時候,妹妹不管是想到還是看到松子,都有一句歡迎姐姐回家,直到臨死,還在念着這句話。



關于電影

首先是畫質,帶着濃郁的十幾年前的畫質,開頭畫質非常感人,後期的色調大部分都非常濃郁(也有可能是我找的版本不好,沒找到很清楚的版本)。

關于松子的故事并不是直接講述出來的,而是通過一個個和松子有關系的人引出的她生活的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況,是外甥阿笙對姑姑故事的探尋。

正值阿笙處在迷茫困惑的時期,或許這種狀态和松子長時間的孤苦有些類似,或許他們有什麼相同的特點(比如松子有時提出疑問“為什麼”的地方正是阿笙發問的地方),選擇了他作為串起松子一生的人。

電影是劇情歌舞片,沒有思想準備,突然唱起來的時候覺得有點尴尬......後來聽習慣了就好了,反正也聽不懂。歌曲和松子的心情狀态是一緻的。《彎彎腰  挺挺背》也挺好聽的,特别是最後松子遇到的人都唱起了這首歌的時候,很感動。

據說導演中島哲原本打算完全用動畫表現松子,後來聽說中谷美紀很想出演才考慮拍成真人電影的。動畫和一些黑色幽默(比如龍洋一最後打警察,有點搞笑)可以消解一下劇情的苦難,表現松子是一個心中有夢有浪漫心思的女孩吧。不過這也說明原著小說可能比較調子比較低沉。emmmm,有時間找來看看。

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文日文都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但看完整個電影後能發現,松子不是被别人嫌棄了一生,放棄了一生,反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人愛她。

父親是一直愛她的(隻是父親沒注意到自己應該表達愛,但我覺得松子成為這樣可能還有更多原因,所以說要看看原著);

妹妹是愛她的(至死都在呼喚姐姐回家);

作家是愛她的(作家太極端了,沒懂得怎麼好好生活);

作家的競争對手是報複性地睡她,但也是真心承認她是有魅力的;

理發師是愛她的,是第一個給她承諾,不計較她過去的人(隻是現實是松子殺人了要坐八年牢,理發師沒通過這個考驗);

閨蜜是愛她的(關心她的生活,但她為了愛情或者說為了抗争孤獨跟閨蜜決裂);

龍洋一是愛她的(這個糟心孩子,關監獄裡那麼久都沒思考好人生,從監獄放出來幾年了才想通想找松子算怎麼回事?)

而且影片最後表現的是,遇到過松子的人都有受到她的影響。(這一點我也覺得影片表現的不清楚,松子是怎麼影響到那麼多人甚至是浴室小夥伴的呢?或許是留白讓觀衆自己想?)

所以說,松子不算是被别人嫌棄的,甚至是最後,松子覺得自己還可以再為别人理發,她也是肯定了自己的,不算嫌棄了自己的一生。

那我猜想,這個嫌棄松子的,讨厭松子的,應該是命運。

這麼多糟心事,這麼多偶然巧合的故事,這麼多奇奇怪怪的男人,這些不知道怎樣做父親、怎樣公正地處理事、怎樣表達感情、怎樣承擔責任、怎樣接受愛的男人們,都讓松子給碰上了。

一般女主角會遇到的知錯就改、伸張正義、忠貞不移、浪子回頭的故事都沒發生在松子身上。大家确實都是第一次做人,沒必要沒經驗的行為處事都放在一個人身上吧?

那隻有一個解釋,松子是神,來人間曆劫的。

她用了這些巧合般的苦難經曆鼓勵人們,要真誠,要勇敢,要相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