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唢呐,想必80後以前的人相當熟悉,這是一個容易暴露年齡的樂器。記得小時候,誰家婚喪嫁娶,少不了雇一幫子人來吹。正所謂,唢呐一出,不是升天,就是拜堂。

由此可見,在人生這麼重要的兩個時刻,都有唢呐相伴。一聲唢呐,看到了人生的繁華,也看到了人生的幻滅。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見證了人間悲歡離合的唢呐,也在深沉莊重的哀曲中把自己送走了,正可謂曲終人散。

而《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就是講述了一代樂器之王唢呐的興衰史,那麼是誰吹死了唢呐呢?


...

01

焦三爺見證了唢呐的盛世繁華。

在這八百裡秦川,有一個無雙鎮,鎮轄水莊的焦三爺,是當地有名的唢呐匠。他所帶的焦家班,在這一帶也是如雷貫耳。誰家有紅白喜事,都來請焦三爺。

焦家班到場,還要行“接師禮”,不僅好酒好煙伺候,還要請到上席,可謂極其尊重。要是誰家葬禮上,能夠演奏《百鳥朝鳳》這首曲子,那是莫大的榮耀。

這《百鳥朝鳳》是大哀之曲,隻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配享此曲。哪怕你再有錢、再有勢,如果無德,也是無緣此曲。

一個唢呐匠,竟然成了道德的審判官。在崇尚德禮的時代,這可是莫大的權力,執掌着蓋棺定論。

而且演奏《百鳥朝鳳》的時候,唢呐匠“端坐在太師椅上,底下跪了一片孝子賢孫。”

因此,很多人慕名來向焦三爺學徒,誰要是有幸能夠學到《百鳥朝鳳》這首曲子,“祖墳上已經不是冒青煙,而是噴火了。”

這時的焦三爺,這時的唢呐,“好嗨哦,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高潮,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巅峰。”


...

02

焦三爺也看到了唢呐的末日餘晖。

後來,紅白事已經沒有人再請唢呐匠了,即使有人請,也沒有了規矩。讓我們不禁感慨,當年唢呐的那股氣勢哪去了,是誰吹死了唢呐呢?

難道是西洋樂隊嗎?其實,這隻是表象,真正吹死唢呐的最大禍首就是唢呐匠。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年讓唢呐興盛的,是唢呐匠;可是讓唢呐消亡的,也是唢呐匠。

首先,是唢呐匠的傳承問題。在以前,很多傳統技藝行業都是師徒相傳,甚至有些行業都是家族相傳,傳男不傳女。而且還流傳着“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所以,師父在傳承的時候,一般都會留一手,隻有在最後的時刻才會把這個秘訣教給徒弟。就像電影中,《百鳥朝鳳》這首曲子就是焦三爺的壓箱底,最後隻傳給一個徒弟。

這樣做固然能保證師父的利益。可是,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卻是大大不利。一方面,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很容易雞飛蛋打。萬一傳承人意外去世,這項技藝很容易就失傳了;另一方面,師父過分注重自己的利益,處處提防着徒弟,隻會讓一代不如一代。

其次,是唢呐匠的自我僵化。唢呐匠将自己奉上了神壇,成了道德的審判者。像《百鳥朝鳳》這樣的曲子,隻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會有資格享用。而且在無雙鎮,十年了竟然無人聽過這首曲子。這讓本來接地氣的唢呐,漸漸的曲高和寡,脫離了大衆。當唢呐匠高高在上,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之時,也注定埋下了被大衆所抛棄的命運。

最後,是唢呐匠的固步自封。唢呐本是樂器,卻成了紅白喜事的專屬;唢呐匠本是樂師,卻成了道德高低的判官。唢呐匠不是把精力用在如何創作更多的優秀曲目,而是用在設置很多道德儀式。唢呐匠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在一畝三分地上。一旦面臨時代變革,隻有被淘汰。

所以,不是唢呐不好聽,而是唢呐匠吹不出好聽的曲子。


...

03

焦三爺的高徒,新一代的班主遊天鳴如何重振唢呐昔日的榮光。

最近唢呐版的白龍馬電音,相當受年輕人歡迎。玄冥二老,手撥電音,讓無數人為之瘋狂。唢呐與電音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可能。

在某音上一位唢呐哥,因為用唢呐吹很多流行曲,而坐擁百萬粉絲。唢呐與新媒體的結合,也讓我們看到了新的未來。

再看看唢呐的難兄難弟們,比如二人轉,如何在趙家班手裡風靡全國;比如相聲,如何在德雲社手裡重現榮光。

可見,重振傳統,核心在于人才;人才何在,唯有廣收門徒。當年孔子弟子三千,才有七十二賢者。與其相馬,不如賽馬。

所以,人們不是不喜歡唢呐,而是不喜歡唢呐匠。唢呐不死,死的隻有唢呐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