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位拍過經典影片的電影導演被疾病纏身的晚年生活,在病痛的折磨中逃離現實,躲避社交,拒絕見面座談,恨透醫生,用海洛因麻醉自己。
也是病痛這把雙刃劍,讓他日漸醒悟與通透,慢慢開始與合作夥伴和解,與人生和解,和這個世界握手言和。
他回憶童年,他懷念童年的媽媽——在河邊和同村的女人們洗曬衣物,撐起潔白的床單晾在瘋長的雜草上,不約而同地唱起歡快明媚的歌謠……,蹲在水邊的孩子,仰起臉笑望着,臉上被燦爛的陽光溫暖照耀。
他們一家住在洞穴裡,頭頂隻有一片如井蓋大小的天空,堅強樂觀的媽媽很快适應了他鄉的處境和生活,兒子從很小就展露出異于常人的學習能力,她讓兒子免費教一位年輕的粉刷匠識字,粉刷匠免費給家裡粉刷牆壁,貼上瓷磚。
她把洞穴收拾得整潔而美觀,溫馨得讓鄰居來了都不想走。
兒子經常坐在那片天空下看書。
後來跟媽媽聊天,媽媽責怪他長大後就離開家,不願讓媽媽陪在身邊,他望着媽媽說,我從未成長為你想要的兒子,當别人問這是誰的孩子,你的語氣裡沒有驕傲,我能感覺到……,他像個一直做錯事的孩子,眼眶裡一片晶瑩,媽媽目光遊離,沉默不語。
為了對抗病痛,他吸食海洛因,不惜拿自己珍藏的回憶與演員做交易,要求隻有一個,作者不能署他的名字。
後來這場《獨角戲》演得很成功,劇場常常爆滿,也終于迎來了一位潸然淚下的特殊觀衆。他就是導演的昔日戀人。
頭痛欲裂時接到他的電話,簡單的問候,他無意間瞥見樓下手握電話的熟悉身影。
找個借口約了見面,匆忙打開冰箱找東西。猶豫了下,吹散了桌紙裡的粉末。
兩個胡子拉碴的戀人見面了,老朋友精神飽滿神采飛揚,似乎還沉浸在看完演出的激動和興奮裡。畢竟那是以他倆為原型寫的故事,是屬于他們的美好回憶。
他從他們分開後講起,結婚,生子,給他看兩個兒子的照片,離婚,現在有了愛人……
導演很認真地聽着,面帶微笑,似乎一直在克制,眼睛裡有光亮在閃爍。
告别後,他立馬給經紀人打電話,要約醫生見面。
他開始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同意經紀人住進他母親的房間,他容光煥發,煥然新生。
無意間看到的一幅畫作,又勾起了他童年的回憶。
那是一天中午,他坐在天空底下看書,面前是擺放着的幾盆花草,花團錦簇,鮮豔奪目。年輕的粉刷匠正在他對面的牆邊貼瓷磚,完工後随手拿起一塊紙闆,蹲下來給他畫像。
他詢問館長這幅畫的由來,從跳蚤市場淘來,作者是匿名的,在畫作的背面,他看到了粉刷匠寫給他的留言。
回到家他就開始回信,五十年後的重逢讓他倍感珍惜。
這部電影和《羅馬》的相似就在于,無論是美好的回憶,還是平淡的現實,你能感受到無時無刻流露出的細膩和真誠。
那是生命的質感,孤獨着的驕傲着的,浸泡在那些痛苦與榮耀裡,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