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為看了不少電影,院線上映新片子時感興趣的會去看,對一些電影題材感興趣的即使是老片子,也會從網上搜出來欣賞一番。看過的電影裡,至今有兩部影片依然對我而言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不愧是經典。

看過的這兩部影片,片名中出現了同一個詞——鋼琴師。一部是《鋼琴師》,一部是《海上鋼琴師》。觀看兩部影片時,我的心被莫名的揪緊,那種難言的難受彌漫周身,滿臉的淚水不知是何時滾滾而下。
曾經和同樣喜歡這兩部影片的朋友談起過看這兩部影片的感受,她說她看着的時候有一種想把自己的心拿出來揉一揉再放回去的難受。我也是同感,何止是把心拿出來揉一揉的難受,簡直是心都要裂開的難受。
兩部影片其實風格迥異,内容更是大相徑庭,可是觀看後帶來的感受對于我卻有某種相同之處。我在兩部影片裡都讀到了“生命的韌度”這一詞彙。
《鋼琴師》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殘殺猶太人的故事,影片描寫了主人公鋼琴家(一個真實的二戰時波蘭鋼琴家史标曼的親身經曆)在波蘭華沙遭受德國納粹殘酷殺戮猶太人的四年,生命被德國人當做草芥朝不保夕的艱難存活的故事。
影片中的史标曼是一位享譽波蘭的鋼琴家,本來平靜的過着生活,可是德國納粹的入侵開始一點點蠶食他的生活,先是被迫佩戴表明猶太人身份的臂章,然後被驅逐到猶太人隔離區居住,苦難的日子才剛剛開始,他的一家人在納粹的殘酷鎮壓下,失散了,除了他幸存下來,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全部被運送走并被焚屍。他在殘酷的納粹統治下依靠頑強的韌性終于活到了納粹戰敗。影片的結尾是他衣着考究的坐在音樂大廳裡為座無虛席的觀衆演奏鋼琴曲……
《海上鋼琴師》講述的是一個出生在船上被遺棄在船上的一個男孩短暫的一生的故事。他被在船上工作的一個黑人發現,發現他的時候,他還在襁褓中,被擺放在一架鋼琴上。黑人收養了他,不知道他的确切出生日期,哪國人,父母是誰,叫什麼名字,于是養父給他起了一個發現他那一年的名字,叫1900,他的名字隻是一個表示年份的數字。
他生于海上,長于海上,最後和那艘載了他一生的被炸毀的客輪一起化為灰燼。他終生都沒有離開過船,沒有下過一次陸地,他的生命中擁有常人無法想象的美好生活畫面,他活在自己描繪的生命曆程中,這艘載客量兩千人的輪船陪着他閱盡世事滄桑。
唯一陪伴着他的就是輪船上的給乘客演奏用的鋼琴。他的音樂天賦在孩童時期就被發覺,他的鋼琴演奏無與倫比,連當時最出名的鋼琴演奏家都被他的精彩演奏比試的暗淡無光,他的演奏傾倒了每一個乘坐過這艘輪船的人。
可是,他最終沒有離開輪船,一步也沒有踏上過陸地。等到這艘輪船因為報廢而要被工人炸毀時,他的一生唯一的一位朋友在廢棄的船上終于找到了他,勸他離開輪船。他的一番話令他的朋友淚水滾落,哀傷的離開。他在被炸毀的輪船火光中消失……
這兩部影片的觀看,讓我的心很久都沉浸在影片的情節裡不能自拔。我的腦海中交替着出現生命、生命這個詞彙。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一個人的一生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度過,沒有人會清楚。命運會以怎樣的姿态出現,更是不可預知。
滾滾紅塵中,為了很多的很多的理由,人們以自己的方式奔波着、忙碌着。人生的這本書就這樣一點點的被寫上悲歡離合的印記。曾經有過的困惑,有過的悲傷,有過的歡笑,有過的失意,有過的彷徨,有過的平順……在自己的人生書頁上都留下了痕迹。也許很多都成了陳年往事,沒有時間想起,但隻是某一個契機,很多過往的事情就會湧上心頭,是你的生命的一個分子,雖然微小,卻深深淺淺的留在了自己的人生之書裡。
很喜歡讀那些給人啟迪的文章,一些人的親身感受就給你上了生動的一課,讓你去思索自己的人生該以怎樣的達觀心态去面對。看了這兩部影片後,帶給我的震撼似乎比以往看到的很多發人深思的文章還有震撼力。
《鋼琴師》中的鋼琴師所處的年代不同于現在的太平盛世,他在颠沛流離的逃亡、東躲西藏的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瀕臨死亡的凄慘境遇下為了活下去的信念,艱難的、悲壯的的延續着自己的生命。
他要活下去的那份堅韌是任何時代都不會失去光澤的原動力。他隻有一個念頭就是活下去!這是支撐他的信念,為了這個信念,他經曆着一次次死亡的威脅都艱難的熬了過來,死神一次次和他擦肩而過。波蘭解放後,他重新開始了他的鋼琴演奏生活,直至88歲終老。
生命的韌度是什麼,也許會因人而異。可是在這位鋼琴師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讓我動容,讓我敬畏的力量,是一種超越了生死的令人肅然起敬的敬畏。
無論多麼艱苦的環境,甚至是天天忍受饑餓的折磨,天天面對血淋淋的殺戮,天天會提心吊膽的想着下一個被德國納粹殺死的是否就是自己的苦難日子裡,他沒有放棄生的希望,隻要有一絲可以生的機會,他都沒有放棄生存下去。哪怕是餓的氣若遊絲了,哪怕是冷的快被凍僵了,他依然沒有放棄活下去的信念。他堅持着,直到納粹戰敗。
一邊看着,一邊想着,無論何時都不要輕言放棄,不要失去信心,隻要堅持,轉機也許已經在柳暗花明的那邊等待。讓自己的生命韌度也柔韌起來,生活裡的波折、挫折也許就是在考驗着自己的韌性,讓自己學會厚積薄發,等待破繭而出。
《海上鋼琴師》從頭至尾都沒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更沒有情感故事的糾葛,隻是波瀾不驚的娓娓叙述主人公1900短暫的一生對生命的感受。可是為什麼會這樣讓人心裡難受呢?或許是被他的命運所牽動。
1900臨死前的那晚,他平靜的面對找到他的好朋友,說出自己為什麼不肯離開船踏上陸地的原因。他的一生是這樣的壓抑、灰暗、悲傷,可是即使是這樣的一個寂寞的靈魂,卻用他寂寞的一生告訴人們什麼是生命的韌度。
他一生寂寞孤獨,沒有人會真的關心他的生存境遇,他的養父在他8歲時意外受工傷死亡。他獨自活着。把鋼琴彈得出神入化。隻有彈琴的時候他才會有了活着的意義。在寂寞孤獨的歲月裡,他就憑借細膩的想象力活着。他的雙眼似乎能洞穿一切,也似乎看透了生命。
他的生命韌度給了我一種特别悲涼的凄美感覺。尤其影片最後他對朋友講的那一番話,字字句句都似一把不露鋒芒卻銳利無比的錐子,一下下的刺痛着你的心。也許每個人的生命曆程中也會像1900這樣有着寂寞、孤獨、憂傷,這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讓你去品味其中的甘苦,讓你的人生厚重起來,讓你面對一些事情時,學會珍惜。
這兩部影片雖然隻是看了一遍,可是,來自于心靈的震撼,卻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在思索,在自問,我可以讓自己生命的韌度充滿張力嗎?也許,這會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這又何妨?或許在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個曆程中,答案已經漸漸清晰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