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冶/文 源于網絡/圖
剛開始,我是以它為風光片來觀賞的,瑞士的蒼山、林莽、雪原怡人心脾,小海蒂光腳放羊,自由自在的,真好。看完以後,想着劇中的劇情對比,不由得讓人往教育方面多想了一些,頗有些感慨。
山野之中的海蒂跟大城市城堡裡的海蒂是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下的孩子模樣,就像管家說的,城堡裡的小姐是有教養的,文雅的,而“野孩子”海蒂,必須去學習,去服從管教,穿上漂亮的衣裙,規規矩矩地去适應各種社交和生活規矩。給粗粝魯莽的孩子以教化,教化他們去做個小大人,那些天然的不被馴服的野性,是被抗拒的,被排斥的,是錯的,不好的。
可孩子的天性,不就是無拘而燦爛的嗎?他們會全然跟着感覺走,而不是社會良俗的規定走,遇到開心的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恨不得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跳躍着表達自己的快樂,難過的時候就痛哭流涕滿地打滾,哭過了也就忘了當時的傷心。
這樣的他們,聽到最多的是否定句——不行、不能、不對。我一直覺得,孩子們個個都是勇士,他們每天至少要聽上幾十個“不”字,面對大人一次又一次的糾正、指責,沒有絲毫畏懼地繼續自己的行動,大概因為他們任何時候都在全身心地做着喜歡的玩樂之事吧。在這難以計數的否定中,被修正的孩子長成了大人,而大人,反倒再也沒有直面每天被否定無數次的勇氣了。
這種社會性的教化,正如城堡管家每天做的一樣,告誡海蒂應該怎樣吃飯,怎樣穿衣,怎樣說話,怎樣走路,怎樣怎樣怎樣,才對,否則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應該做有教養的文明人,衣着光鮮舉止有度的他們,也正是被大衆和山民羨慕的,模仿的。文明人超于度外的高興和痛苦,被藏了起來,文明人過于自我的諸多感知被藏了起來,于是,就像城堡裡的小姐姐和海蒂一樣,太過懂事的人,不知不覺地生了“社會病”。
去掉僞裝,去掉繁瑣,返璞歸真,融入自然,是治這病的良藥吧,在山野之中,社會上矯飾的那套規矩全不頂用,必得用自己的手和腳,眼和心,去過自然之中的生活,孩子和大人,由此重新做回了本真的孩子,這樣的他們,質樸天然,粗糙野性,在上流社會中,是格格不入的。
相比于男孩子,女孩在社會上,被要求懂事、文靜、賢淑的程度是高得多的,男孩子野一點,可以被看作是有男子漢氣,女孩子則老是因此被教育得束手束腳,難聽點就是,要溫良順從。影片中,回歸鄉野的海蒂穿衣打扮就像個小男孩,蓬亂的短發,簡樸的衣物,打赤腳,飲山泉,仿佛模糊了性别的她,才真正像個孩子樣,又也許,男孩闖蕩放養的方式,才是适合孩子成長的方式,女孩也适用。什麼?放養?如今的社會,簡直不敢想象。
想起《狼的孩子雨和雪》那部動畫裡,兩個孩子走向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回到山林,釋放野性做頭狼,或适應社會,與所愛相守過生活,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可為何二者必須對立呢?又像《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養家糊口的狐狸爸爸看到荒原裡孤獨的狼,那種回不去隻能神往的心情很複雜。成家立業,自律上進,積極生活在現代社會裡,是很好的,可是,心中缺失的野性天然,很難找回了,午夜夢回的時候,難免怅然。
孩子的赤子天真,難能可貴,扭曲他們,讓他們盡早地變成一個規矩無趣的不再發光的社會人,大概可以讓他們看起來更受歡迎,更穩重,更成功,可是,圓滿不了他們的童心,和自在無拘的本性,如果他們會因此“生病”呢?或許大人們應該多對自己說“不”,而不是對孩子吧。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用養育植物的方式培養孩子,順着他們植物般各不相同的天性,用适合的或快或慢的步伐耐心等待他們成長,他們需要陽光和空氣,他們有着自己開花結果的時節,大人做好澆水施肥除草的日常工作,不必過于緊張過度關注,孩子自己生長得就很好。
在天然之中,他們能各各舒展地做自己,小花大樹,野草細竹,千般姿态,萬種風格,何必拘泥于一種同樣的成長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