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一,春節伊始,徐峥的《囧媽》如約上線。從提檔到撤檔,從對賭協議到網上免費播放(實際是6.3億賣出了播放權),徐峥因此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于是乎花了大價錢進行推廣的院線集體讨伐,票房利益之争浮于水面。孰是孰非咱們今天不做分析,僅僅就影片本身我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

《囧媽》這部影片是徐峥的“囧系列”的第四部作品,前三部分别為《人在囧途》、《泰囧》和《港囧》,其中《泰囧》成為了當年春節的一匹黑馬,開創了10億票房的先河,不僅票房大獲全勝而且還激發了中國遊客對泰國的極大興趣,讓赴泰旅遊成為了時尚。

看到《泰囧》在商業上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徐峥又将目光瞄準了大陸遊客最愛去的奶粉采購地——香港,推出了影片《港囧》,其目的昭然若揭,那就是複制《泰囧》的成功。

...

雖然《港囧》大打懷舊牌獲得了國内不菲的票房,但是口碑卻出現了下滑,其中緣由不僅與換角有關——将王寶強換成包貝爾,強行加入所謂的笑料明顯讓觀衆消化不良,而且牽強的男主青春情懷将整部影片變得不倫不類,結果為笑料而笑料,為情懷而情懷,導緻在影片水準上,笑點比不上《泰囧》,感染力也不如《人在囧途》。

...

那時候的徐峥一定很“囧”,觀衆的口味不斷在變,過去的成功很可能成為自己電影事業的“枷鎖”。

...

之後傳說的《印囧》杳無音信,直到2018年《我不是藥神》這部影片的橫空出世,才讓觀衆們陡然發現徐峥的作品多了些樸素的人情味。

...

蟄伏是為了更好的沉澱。

《囧媽》以一種鳳凰涅槃的姿态,讓人重新找回了《人在囧途》的那種熟悉的味道,笑中帶淚,樸質無華。

...

影片以兒子徐伊萬陰差陽錯坐上了母親去莫斯科的國際列車為故事主線,在與母親的六天六夜的相處中,兒子逐漸理解了母親,母親也理解了兒子。


...

劇情很簡單,講的是中國人的情感故事。正所謂大道至簡,在傳統的中國人的認知中,子女是要管的(成龍說了,中國人是要管的),而子女在長大之後極力想擺脫父母的控制,這是人性中對自由向往的本能,而父母往往覺得這是對自己的不孝而橫加幹涉。

...

在影片裡即使人到中年的徐伊萬代表着千千萬萬的中國子女,他們在父母眼裡還是要管的孩子,這樣的沖突構成了影片的内核。

...

當徐伊萬偷偷把母親帶着的小番茄一個個扔下了火車,臉上洋溢着孩子般勝利的笑容時,我感受到徐伊萬内心無聲的抗争,他隻能通過這樣的方式發洩對自己母親的不滿。直到影片中母子間爆發了最激烈的争吵時我們才知道,原來徐伊萬内心中一直将父親的酗酒而死歸因于母親。

母親一怒之下獨自出走。

...

當母子再次相逢在郊外的雪地裡時,母親訴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你當時隻知道他是你的父親,卻不知道他還是我的丈夫。

母親和父親的結合是因為愛情,但是兩個人不一樣的出生和家庭背景造成了母親婚後的不幸福。父親酗酒,經常發酒瘋,有一天小伊萬回到家裡發現家裡一片狼藉,母親瞞着小伊萬說家裡進了賊,她是在小心翼翼的維系着這個家,但是倔強的母親給小伊萬留下的印象卻是:母親對父親的控制讓父親活的不痛快,因而父親才借酒澆愁的。

...

但徐伊萬不知道,在母親的内心深處,永遠深藏着的是初識丈夫時的那種甜蜜味道,而那部專門為她放映的電影《伊萬的童年》也就成了兒子的名字的緣由,是父母愛情的紀念。

愛能讓人變得無私,愛能讓人變得偉大,愛能讓人勇于犧牲。

犧牲是母愛的偉大,當兇猛的狗熊襲來之時,擋在狗熊的面前讓兒子先跑也是出自母愛的本能。

愛也能讓人變得依賴,愛也能讓人自私。愛成了雙刃劍,一方面緊密連接了愛人,一方面深深的裹住了彼此,讓人窒息。

徐伊萬的妻子受不了丈夫希望她成為的樣子,受不了丈夫沉重的愛,盡管彼此還愛着對方,但是繼續勉強維持隻能給雙方帶去更大的傷害。

...

徐伊萬一開始不懂,但與母親的相處讓他明白了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

愛不是控制和索取

愛是接納和尊重

徐伊萬釋懷了,他理解了母親,原諒了妻子。

...

最終,讓母親能夠站在莫斯科紅星大劇院的舞台上,幫母親完成夙願,是徐伊萬作為兒子替父親向母親的深深道歉,是對母親這輩子為家庭的犧牲所做的補償。

兒子給了母親深深的擁抱,中國最不善表達的感情在此刻得到了升華。

...

影片的最後,當母親摘下假發露出花白的頭發時,我淚奔了。盡管在父母眼裡我們是孩子,但已經阻止不了父母的老去。年輕時候無論多麼無所忌憚,終有老去讓人落寞孤寂,多陪伴自己的父母吧。

總的來說,這不是一部合家歡的電影。影片探讨的主題直擊人心,反映的是人到中年所面臨的問題,非常的現實。

徐幀的四部“囧系列”作品以及《我不是藥神》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無一例外都是婚姻出現問題的中年男人,觀衆也已經非常熟悉,希望他能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更多的突破,繼續給我們觀衆呈現感人至深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