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的題材非常豐富,這些年在東亞地區是獨領風騷,笑傲江湖。
崔老濕也在公衆号裡推過幾部韓國電影。韓國電影中的大膽挖掘和深刻解構正是我非常青睐的原因。
《白頭山》是韓國新近推出的災難片,展現了完全不亞于好萊塢電影的視覺沖擊力。

影片集結了韓國的三大男主李秉憲、河正宇、馬東錫,陣容不可謂不強大。
李秉憲應該算是老面孔了,從《共同警備區》到《特種部隊》,他參演的電影往往流露出的是狡邪的帥氣。

不過在本片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胡子拉碴,甚至有點猥瑣的大叔形象。
這種角色的反差也體現了李秉憲本身的戲路寬廣。
河正宇在《隧道》這部電影中的出色表演号稱是“隧道版的魯濱遜”。他一個人撐起了整部電影的骨架,将人在孤獨中的恐懼和求生欲望飾演得入木三分。

馬東錫在《釜山行》裡飾演了一個有情有義的摔跤手,他為老婆自我犧牲的形象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惡人傳》的出色演繹更讓他名利雙收。

惡人傳
介紹完演員,我們再看看影片。
災難片的劇情往往比較線性,主要突出的是個人英雄形象,該片也不例外,另外還加入了韓國最喜歡引入的半島政治元素。
這樣逼仄的外部高壓和内部恐慌情緒,更能加劇災難片所營造的緊迫感,更容易引起觀衆的共鳴。

但這種共鳴僅僅在于韓國本土的觀衆,對于海外觀衆而言是沒有代入感的。
這好比我們的《戰狼》、《紅海行動》這類電影,共情的觀影群體是有着共同的文化認同。
所以我選擇日本10多年前拍攝的《日本沉沒》來對标。

《日本沉沒》的整個格局要大一些。雖然同屬危機意識的國家,日本沒有過多的政治包袱。在美日同盟的保護下,日本更多考慮的是自然因素導緻的災難。
比如哥斯拉……
比如僵屍……
還有每天發生的地震……
一個軍事上牛逼了50年,經濟上牛逼了40年的國家還是有底氣自信的。所以對日本來說,遭受的災難往往是不可抗力,在這一點和美國的災難片倒是異曲同工。
而韓國由于半島格局深受大國裹挾,在曆史上經常作為被欺淩的對象,所以他們在自卑和自負間劇烈搖擺。再加上強烈的統一情懷這樣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确,便催生出了《白頭山》這樣的影片。
《白頭山》是這種缺失安全感的全面體現。
影片無論從開片所虛構的中美政治幹預,還是片中姜奉來和李俊平所代表的韓朝意識形态下的沖擊,都毋庸置疑的指向一個命題:災難是外因,人禍才是内由。
《日本沉沒》則在這方面強調外在因素的影響,内部則諷刺了官僚系統的救災不力。
這方面我推薦日本拍攝的《新哥斯拉》,其中對官僚體系屍位素餐的現象進行了辛辣的批判。
韓國電影中也湧現了像《隧道》這樣具有現實意義的電影。
所以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韓國電影,雖然有時候不得不忍受他們偏狹的曆史觀,但他們對人性的刻畫真正是“無所忌憚”。
這樣看來,韓國電影真是一面鏡子。

《白頭山》在表現災難的影片特效方面确實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體現了強大的電影工業實力。
無論在表現首爾地震、平壤廢墟以及白頭山(長白山)火山噴發的場面,所帶給觀衆的末日壓迫感是非常的身臨其境。
但是過多的強調政治元素也導緻了影片想要表現的東西太多,為了影片節奏沒有給人物塑造留下足夠的空間,真的浪費了三位演技派。
影片的硬傷也有不少,網上已經有不少文章指摘,崔老濕就不在這裡一一指出了。

在我心中,對标的最好的動作電影是《勇闖奪命島》,這部能夠将緊張氛圍提到嗓子眼的作品已經成了難以逾越的高峰,《白頭山》與之相比高下立判。
當然我們不能對一部韓國災難電影有那麼高的要求。
首先它是一部重在感官刺激的影片,其次它服務的主要受衆是韓國觀衆。
對于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而言,災難片的一個重要意義是讓人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而災難片中的災難往往隻是表現形式,其核心還是人性,而英雄所代表着人性光輝,才是末世黑暗裡經久不息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