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羨慕 太陽,照不亮你 過往,有些黑暗 我們 都一樣,我太嫉妒 時光,能離開的 大方,不用開口 也就無需躲藏。
看完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确實些許時間沉浸在一種悲傷裡面,甚至為男女主人公的命運落下了眼淚,但這眼淚過後便是對愛情的一種思索。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哲凱和媛媛自幼身世坎坷,相依為命,他們是親人、是朋友、也是家人。他們有共同的喜好和共同的生活,他們也彼此的深愛着對方,但因為哲凱的遺傳性白血病,他不想讓媛媛因為他而失去接下來追求幸福的權利,所以他把愛埋在了心裡,直到他因病離世。而媛媛其實早就知道了哲凱的病情,為了哲凱在離世前能看到自己會幸福聽從了哲凱的安排嫁人了,然後,在哲凱死後,他選擇了殉情。
——這就是這部電影所要闡述的故事。兩個相愛的人,都把一份神聖的愛默默的深藏在心底,直到這份愛從人世間消失然後共同埋葬成同一份真心。
有一種悲傷,是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過往,陪伴我呼吸 決定我微笑模樣,無法遺忘。
看完這部電影,為哲凱和媛媛悲傷的結局悲傷過後,是一種思考,思考了一下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愛情”。
愛,應該是什麼?
情,又應該是什麼?
每次參加親友的婚禮,看到新郎新娘在司儀的引領下說出“無論健康亦或是疾病你都願意一生一世愛着站在你面前的這個人嗎”這句誓言的時候,我都會感動到落淚,仿佛那個時刻,兩個即将牽手餘生的愛情不僅僅是一句“我願意!”堅定不移般的肯定回答,更是未來兩個人相濡以沫生活的一種狀态。
然而,在誓言過後,在接下來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為了曾經婚禮上的那句“我願意”而堅守曾經所要堅守的愛情呢?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電影裡那段哲凱和媛媛演習婚禮的情景不得不說是感人的,之所以說是感人,是因為哲凱沒有誓言裡所說的那句“身體健康”,他知道他不久即将離開人世,而他希望眼前這個心愛的女人能有個身體健康的男人陪伴她長久。相對于媛媛,她手裡沒有能戴在她心愛男人手上的戒指,她隻能把她的真情通過自己的指尖套在這個即将離開她的男人的手指上,在她的心裡,即便是沒有那枚戒指,即便是這不是一場真正被人見證的婚禮,但是,愛情,已經被她通過這種方式诠釋了出來。
愛,到底該是什麼?
情,又到底該是什麼?
似乎,我們都沒有準确的答案,因為我們都不敢為愛情這個詞做出真正的承諾和兌現。
中國的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了追求愛情雙雙化蝶被稱為佳話。莎士比亞的劇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了愛情至死不渝也被稱為了經典。但現實中,又有幾個祝英台和羅密歐呢?
我不羨慕 太陽,照不亮你 ,有一種悲傷,是笑着與你分開 思念卻背對背張望。
有人說,最令人心痛的就是你心愛的人的手被另一個人牽起;而最最令人心痛的是你親手把心愛的人的手交給另一個人牽起。。。。。。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而主人公哲凱這樣做了。他親手把媛媛的手交到了另一個男人的手上。當他回頭強忍淚水離開婚禮現場的時候,那該又是一種怎樣的心痛呢。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故事》
相反,當被自己心愛的男人親手交給另外一個男人的時候,女主媛媛何嘗不是一種心碎的疼痛呢。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兩個人的痛,目的都隻為了一個,就是希望自己深愛的人能看到對方的幸福。似乎,隻有讓對方看到自己幸福了,愛的人也就幸福了。
愛人的幸福不是一種悲傷,而是用自己的悲傷成全對方的幸福。
愛,于此,是一種隐忍。
情,于此,是一種成全。
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某某某婚内出軌了、某某某在外養小三了、某某某離婚了。諸如此類,讓現實中的我們似乎對愛情已經産生了懷疑,愛情真的存在嗎?
不可否認,社會的發展快節奏的引領着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包括生活包括感情包括對社會的認知。促使人們在面對生活面對感情時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有了更多的選擇的可能。而作為人類永恒的生活主題——愛情,真的在缺失嗎?
世間不是缺少偉大的愛情,缺少的是我們對待愛情的一種态度。
有一種悲傷,不想要與你分開 ,你是所有 你是合照一張。
一直在引用着林孝謙做詞的這首歌的歌詞《一種悲傷》,尤其是由台灣歌手A_lin真情的演唱,在這部電影裡更為之動容。生與死、愛與情、離别與不舍在劇情中的确夠我們悲傷了。這種悲傷後,或許是一種對幸福的期寄,也或許是對短暫生命的一種遺憾,但更或許是對短暫生命中面對愛情的一種思考。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愛情是一種悲傷的過程,但不是悲傷的結果。
所以,我希望,愛情更是一種開花結果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