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有着《海上鋼琴師》和《大魚》這樣讓人難忘的魔幻人物傳記在前,所以《本傑明巴頓》給我似曾相識的溫暖的感覺。但不管怎樣,好萊塢的十四項提名肯定了大衛芬奇對于溫柔的一種嘗試,也證明了他在叙事上的努力和勇敢。不管你曾被雷擊還是嘗試過橫渡英吉利海峽,無論你是個水手還是個藝術家,是個舞者還是個媽媽,我們都在歲月的河裡流淌,我們相遇,别離,目睹着人間一出出的悲喜,然後等待着一隻每分鐘心跳兩千四百下的蜂鳥來帶走你的靈魂。這個帶着印度神話風格的意象很明麗,一瞬間讓死亡不那麼可懼。陽光明媚的布拉德皮特在《大河戀》裡已有的闡述,生命就像一條靜靜流淌的河流。而逆流者,其實和我們一樣,雖然有着多一些的艱難和不适,卻也欣賞着沿途同樣的風光。
一出生就擁有八十歲容顔的本傑明,就如影片一開始那逆行的鐘。人活着應該是生澀到熟練,習慣悲喜苦樂,習慣高潮低谷,然後因為世上無事再可以純熟而緩緩老死。死是一個很久的狀态,rest and peace。17歲到26歲的本傑明跟随邁克船長跑船,帶着老年的外貌去冒險,叫做童心未泯。往後,50歲的本傑明離開黛西,重新啟程,帶着粉嫩的皮囊去平靜生活,叫做未老先衰。因為生命的逆行,所以本傑明八歲時對黛西的一見鐘情才顯得那麼蒼白,他們缺席了彼此的半生時光。
他老着長大,她嫩着長大。恰好在适當的時機遇上。本傑明二戰後歸來,黛西俯身向前獻上唇瓣。他說他不能。他太老,而她太粉嫩。女人在自以為青春年少的完美時期高傲不顧一切。感情如同施舍一樣随意。一段綿長沉重的感情應該有挫折為前提,以此作為相濡以沫的資本。相互愛惜和寬容,知道量度距離彼此尊重。還好,他們最終在生命的中點相遇了,擁有了人生最美妙的歲月。“當皺紋爬上皮,當青春痘粘上臉,你是否依然愛我。”或許,八個月的本傑明在八十歲黛西懷中離去的刹那,證明了他們的愛情是永恒的。
有人說導演大衛•芬奇對這部電影處理的手段非常“冷”,認為全片不過是以一種倒帶人生的視角闡述愛情問題,與《阿甘正傳》相比更是缺少了對國家的忠誠和人性其他元素作為宏大的命題。事實上,結合影片最初創作構想的起源、馬克吐溫的這句話——“如果我們能夠出生的時候80歲,逐漸接近18歲,人生一定更美好” ,我們可以知道僅僅把這部電影作為愛情片來理解就太局限了。而冷處理也不啻為一種十分合适的方法,本傑明•巴頓生理上的倒置如此明顯才足以讓他領悟到“其實大家都在過一種倒置的人生”這個現實的缺陷,因此我們看到的本傑明恬淡、純淨,面對父親的忏悔也不會歇斯底裡,恰恰是怪異荒誕的生理缺陷讓他有了銳利的目光,擁有了一份平和的心态。至于其他宏大的命題元素,我想更是看完這部影片我們緻力要抛棄的。不管是階級、種族、性别還是其他任意的自我身份,之于本傑明這樣被颠覆的人生範式在某種意義上說都太過膚淺了,它們很難展現出人們自我身份的一緻性——所謂人生之道,無非是盡人事之外,還要領悟有天意,得失之間方能天寬地闊。
線性時間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不可逆性。可以說亘古以來人類出盡百寶所做的一切,匍匐于神性的廟堂或是追随科技飛速奔跑,都是為了超越它。然而,被時間俘獲,是所有生命體共同的宿命。
我猜大衛•芬奇是想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看吧,大千世界如此莫測,有人曾被雷擊中七次,有人周身布滿刺青,有人遊泳,有人能背誦莎士比亞,有人是天生的母親,甚至,有人逆着時間生長,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年輕,但我們當中的每一個,其實也一樣孤獨,一樣經曆四谛法門,苦集滅道,在愛與死的面前,天網恢恢,我們一個也逃不掉。縱然如此,縱然個體的生命輕如微塵,但也一樣,要有勇氣過得豐盛。
“不管何時何地做你想做的事永遠都不嫌晚
你可以改變 也可以不變 沒有什麼硬性規定
我們可能做得很好 也可能很糟
我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時間
希望你能看到令你吃驚的東西
希望你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感覺
希望你遇到具有不同觀點的人
希望你過上讓你自豪的生活
如果你發現生活不如意
我希望你有勇氣從頭再來”
文/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