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總看到别人唾沫橫飛,聊什麼“很燃”、“很炸裂”。
而你卻一臉懵逼,無法加入話題。

那你八成是錯過了它 ↓

……不是表演到一半抽風的盲人相聲啦。
而是上周開播就炸出豆瓣9.7現象級口碑,秒殺99%同類節目的國綜黑馬:
《這就是街舞》第二季。
一夜之間,它成為社交圈最熱話題,遍地是自來水瘋狂安利。
肉叔知道你們想問啥:
真有那麼好看?
一個辨别方法:看表情包。
好節目不用自己吹爆,坊間自會開啟毒奶模式,冒出大量沙雕表情包。
像前兩年爆紅的《中國有嘻哈》,就算你沒看過節目,也肯定用過“你有freestyle嗎?”、“阿嶽真的很嚴格”、“我覺得OK”這些圖。
而《這就是街舞》第二季首集才播完,表情包就來了:
易烊·宇智波·千玺放大招之盤核桃.gif

街舞OG組合之帥哥算命嗎.jpg

更不得不提這位,每集持續輸出逗比表情包的黑人小哥裁判:
小吳同款黑人問号臉.gif

知道這節目火之後,肉叔知道你接下來又要問啥:
我不懂街舞惹,能get到它哪裡好看嗎?
放心。
連肉叔這種門外漢,都能看得酣暢淋漓,恨不得上去瞎甩幾下膀子。
跟去年一樣,節目組精心打造了四個街區進行海選,分别是北京、廣州、上海、四川。

細節做得頗有地方特色,一眼就能看出哪是哪。
(那個鐘水餃、麻辣兔頭……看個街舞節目都能把我看餓)
劇組還在花了不少心思,在角落裡藏梗:
肉叔特别記得,去年有個軟骨舞選手把四肢90°扭轉時,後面的“跳斷腿正骨館”街招簡直不要太應景

今年四個街道還多了一層導師特色小彩蛋:
例如小豬的街道,就有“碧石珠寶商城”、“海派甜心美妝”、“精舞門”等招牌。
熟悉小豬的人都知道,這些全來自他的綜藝、電視劇和歌曲。
不吹花了多少巨資打造場地了,光是角落藏梗的這份用心,就讓觀衆紛紛表示愛了。

比賽規則很簡單直接:
四位導師,分别是去年的四字弟弟、小豬、韓庚,和今年新增A到爆的“美作”。

由他們帶領四組選手,用舞蹈PK來搶毛巾(等于評委手中的票)。
這個毛巾很重要,地位就跟《紫禁之巅》的女主差不多。

至于如何評價街舞的好壞,精髓則在于感染力……
哦,聽不懂是吧,那我換成人話:
就是一段舞蹈,能肉眼可見地把内外行同時看嗨就行了,不需要你像奧運職業裁判那樣去考究得分點。
例如這一下頂頭翻,絕對能讓毛發稀疏的觀衆感到頭上一涼:

又例如這個腹肌律動,不禁讓我那三層肚腩陷入沉思:

還有這快到看不清的“無影手”,當手殘黨反應過來時,發現自己已經跪在了屏幕前:

經過肉叔的貼心解說,你是不是一下子就get到了街舞(健身)的厲害,甚至還有幾分想學(練)?
港真,這批選手對于身體的控制已經變态極緻到每一塊肌肉和骨骼,想動哪塊,就動哪塊。
不止能動,每動一下都精确卡點在音樂節奏上,引起強迫症強烈舒适。
但這還不算牛。
有些選手,簡直是在人體極限邊緣瘋狂試探。
例如這位叫Gumball孫吾空(肉叔私心,必須有名字)的Bboy選手。

發現亮點沒?
他的托馬斯全旋跟别人有一點點的不同,同時又是最大的不同:
除了用手掌支撐全身,竟然用手背也行!
還有這位穿得一身“黑怕”範兒的香港小哥Ben。

你别看他平時那麼陽光帥氣。
一跳起舞來……
肉叔都要先給大家一個高能預警了 ↓
(你沒看錯,跳支舞都要預警)

少俠真是骨骼精奇,不去拍恐怖片可惜了
看着這些一個個身懷絕技的選手,别說咱們路人被吓傻。
就連身經百戰的選手和導師,都一個個被吓到面目猙獰目瞪口呆:



選手們瑟瑟發抖:


可見,這季的選手是真·神仙打架。
說到底,這個原創節目憑什麼成為國産綜藝的最強黑馬,甚至成為被海外十多個國家購買版權的“國貨之光”?
我們總是說現在的真人秀泛濫,觀衆的審美早已過勞。
但仔細想想啊,大部分歌舞真人秀的賣點是啥?
亂剪輯炒作話題、聚焦導師而忽略選手、排場大卻不專業、論資排輩而忽視現場表現、賣慘玩套路……
而唱歌跳舞,在這些“歌舞”節目裡根本微不足道。
《這就是街舞》卻剛好相反,全程都隻有跳舞、跳舞、跳舞。
肉叔很記得,去年第一季有一位選手被淘汰時,依然幸福地流着淚大喊:
謝謝大家願意看我們的舞蹈!

一個選手想在歌舞節目裡唱歌跳舞,竟然成為了一種卑微的奢望?
換句話來說,現在的真人秀都缺少了尊重:
對藝術文化的尊重,對選手和導師的尊重,對觀衆和粉絲的尊重。
近期兩個罕見的神口碑歌舞綜藝,就呈現了這種稀缺的尊重:
一個是韓國9.7分的《超級樂隊》,一個是國内的《這就是街舞》第二季。
兩個節目,都聚集了各自國内最頂級的導師和選手。
你看《這就是街舞》的高手,密集到鏡頭随便掃過都能撈到大神的程度:
這位坐在人堆裡看熱鬧,貌似普通的選手AC雷曦:

其實是在去年KOD大賽裡拿下甩手舞世界冠軍的女裝大佬:

期待他在節目裡再穿一次這個戰袍
又例如這個坐在人堆裡,同樣貌似普通的選手高博:

他的履曆更加可怕……
上面AC獲獎的全球五大世界級街舞比賽之一KOD,創始人就是他!他還是最早在中國推動街舞文化的元老級人馬,被其他選手稱為“活化石”。
其實到這裡參賽的人,哪個不是苦練多年,用一身傷痕和汗水換回一個個獎座和世界紀錄?
但節目組沒有放大這些名譽和辛酸。
因為說得再多,都不如讓他們直接向衆人展示來得更有說服力。

同樣,節目組隊導師的選擇,也體現了對選手和舞蹈的尊重。
為啥空缺的導師不換個流量鮮肉,要找來70後的吳建豪?
才不是因為看《流星花園》的我們都老了,他卻還保持着不輸小鮮肉的顔值。
而是他有着一般小鮮肉沒有的屬性——
從小在美國街舞文化裡浸泡幾十年,其街舞實力能完美适應節目的賽制。

皆因《這就是街舞》第二季不光考驗選手,還特别考驗導師的實力。
别以為導師上來搞個帥氣的開場秀就完事,剩下全是動動嘴皮子。
他們也要親自下場PK搶奪海選名額,還是讓人措手不及的突擊式加賽:
根據随機音樂,跟組員在短短的3分鐘之内完成編舞和表演。
那些不懂跳舞、僅有顔值和流量的明星,哪裡hold得住?
而在《這就是街舞》,每一個導師都是真金不怕紅爐火,面對突擊考試也能交出完美答卷。
作品不但同時兼顧了創意和完成度:

還在沒時間練習的情況下跳得整齊、不出錯。

就連團隊裡不出賽的幾十人人,都能按導師指揮随時配合出驚人的氣勢和默契度。


而韓國的《超級樂隊》,同樣是大神雲集,卻隻把焦點放在了歌曲上,賽制和剪輯甚至更簡單粗暴:
導師和選手都擠在小小的表演室裡,一個個輪流上台表演、簡單點評、公布結果。
沒别的了。
選手來這裡的目的,也不是要“紅”,而是尋找志同道合、能一起“玩”音樂的夥伴。


兩個節目,其實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
幾乎把99%的鏡頭,都留給了選手,留給了這項藝術文化本身。
畫面的中心,永遠都隻在做一件事:
瘋玩。
享受歌舞最原始的樂趣。


正是因為節目對導師和選手的尊重,給他們施展才華的空間,才吸引了最頂級的人才前往。
正是因為對這個歌舞文化的尊重,沒有把心思花在與表演無關的事物上,才産出了一首又一首讓耳朵懷孕的神曲、一場又一場讓人熱血沸騰的舞蹈。
競技類綜藝,永遠隻有一條成功之道:
讓圈内人玩得爽,讓門外漢看得爽。
觀衆不是瞎子,也不是聾子,更不是傻瓜。
你唱得好聽,跳得好看,誰會不喜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