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當地時間淩晨。

烏克蘭,普裡皮亞季。

被消防警笛吵醒的市民們,目睹了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觀——

天邊一道沖天光柱,随後街上大雪紛飛。

大雪中,情侶甜蜜相擁,父母親吻嬰兒,小孩子歡欣雀躍地奔跑,伸出雙手捕捉片片飄落的雪花。

特别美。

...

...

...

然而。

那不是雪。

是8噸強輻射物質的塵屑。

18公裡外,那道光柱所在的位置,有個遠比這座城市更著名的名字——

切爾諾貝利。

就在被輻射物判了死刑的居民們,外出賞“雪”前一兩個小時。

01點24分,切爾諾貝利核能發電廠4号反應堆發生嚴重洩漏及爆炸事故。

——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

HBO把這事故拍成了5集mini劇,搬上了熒屏。

就沖它敢拍這個,不管《GOT》被HBO拍爛成啥樣,肉叔都不會罵HBO一個字。

不廢話了,就是這部豆瓣三萬人給出9.7分的必看劇——

切爾諾貝利

Chernobyl

...

災難片嘛,我們看過一大堆。

一般災難片,發力在災難當時,重點鏡頭是山崩地裂、斷肢殘骸、哭天搶地。

但《切爾諾貝利》不是。

第一集,大部分時候,你看到隻是一個稀松平常的夜晚。

有多平常?

醫院的産房跟往日一樣忙碌,準備迎接新生命到來。

“樓下很安靜。”

...

消防員也習慣于半夜接到出勤通知,像往常一樣爬起床,跟妻子吻别出門。

“(情況)也沒多壞。”

...

市民遠遠地觀賞天邊那道前所未見的火光,感歎着:

“真美。”

...

連那場一直影響到今天的大爆炸,也沒幾個鏡頭。

特别簡單,就這樣——

從普裡皮亞季一戶人家中的窗戶往外看,天邊爆閃起一團火光。

緊接着是一下黑暗中的強烈震動。

...

...

完了。

這麼驚天動地的響聲,這就完了?

就完了。

喬韓·瑞克導演(《絕命毒師》導演之一)想說的是,核電站爆炸不是這場事故的重點。切爾諾貝利事件本身足以令人震驚,我們沒有必要不斷烘托鋪墊,把爆炸放到最後一集震驚觀衆。

——主演 傑瑞德·哈裡斯

連爆炸都不是重點?

那重點是什麼?

我們就是想讓觀衆直接看到,這個反應堆炸了,這個人要死了。對于這麼著名的事件而言,這些不是最“有趣”的。有趣的不是“為什麼”,而是“怎麼辦”。

——編劇兼監制 克雷格·麥辛

怎麼辦。

《切爾諾貝利》在短短一集裡,展示了一場匪夷所思的衆生相——

沒人知道怎麼辦。

普通市民,壓根不懂。

他們沒有受過培訓和科普,不了解“原子能”的危險。

甚至認為“原子”就是種燃料,别靠太近就行。

至于多近才算近嘛……

...

...

醫院,連緊急應對輻射的藥物“碘片”都沒有。

多數醫生也完全沒有輻射防治意識。

...

...

技術人員,懂,但是不想知道。

當晚值班人員,聽到“反應堆爆炸”這個消息,第一反應是:

假的。不可能。這是幻覺。

...

...

測試輻射量的儀器,在打開的瞬間就飙到了3.6倫琴——

儀器量程的最大值。

于是大家把這個“不算糟”的數據層層向上彙報。

實際上呢?

後來,還有台量程1000倫琴的儀器當場爆表燒壞了。

再後來,更大量程的儀器測出了準确數字:

15000倫琴。

...

...

官員呢?

大概懂,也大概知道,但不想讓上頭知道。

他們的第一選擇是……

...

你看。

核電站,不僅僅包裹着層層防護外殼。

還包裹着層層謊言。

我們今晚在這裡所做的一切都會受到嘉獎

這是我們的榮耀時刻

...

...

就像劇中爆炸那一幕畫面——

《切爾諾貝利》把奪人眼球的爆炸,狠狠壓進所有當事人的生活裡。

讓我們近距離看到,“荒誕”是怎麼在“現實”中肆意穿行的。

謊言的交接棒傳遞到最後,真相隻露出一丁點邊角料——

最高層會議上,負責做簡報的官員輕松說道:

檢測到的輻射量不超過3.6倫琴

哈,據說這跟做一次胸部X光的輻射量相當

...

輕松,甚至還有點愉快。

愉快到,在座的将軍們、官員們根本不知道,哪怕隻有3.6倫琴,其實也相當于400次X光的輻射。

他們更不知道,實際情況是,如果把一個原子比喻成一顆緻命子彈,那切爾諾貝利洩露的核燃料,相當于……

3億億億顆。

...

僅僅是因為,不懂、不想知道、不想讓領導知道實際有“3億億億顆子彈”。

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毫無準備地走向切爾諾貝利。

市民們去看熱鬧。

去那邊看得更清楚

就是場火災,又燒不到我們

...

消防員以為隻是“工廠屋頂燃燒”,不僅沒穿防化服,趕到現場還撿起飛濺了一地的奇怪“石頭”。

...

...

實際呢?

那塊“石頭”,是核反應堆芯爆炸崩飛的石墨——

帶有超強輻射。

關于輻射有多恐怖,《切爾諾貝利》的化妝師、假發假體設計師丹尼爾·帕克,在做了大量資料研究之後,什麼喪屍僵屍造型都化過的他,是這麼說的:

嚴重輻射中毒可能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方式。人的身體,會從内向外溶解,再從外向内腐爛。

就像劇中這位消防員。

他剛拿起那塊石墨碎片沒幾分鐘,手掌就開始嚴重潰爛。

...

不光消防員在一批批倒下。

冒着生命危險在核電站内部維修的技術人員,身體各處也開始滲血。

醫護人員擡着擔架走着走着,也突然暈倒。

——不用猜了,他們,全部,沒穿任何防輻射裝備。

是用肉體凡胎,跟看不見的子彈搏鬥。

...

...

...

不僅僅是一線救災人員。

連遙遠的德國法蘭克福檢測到輕度核輻射後,都嚴禁兒童戶外活動。

而普裡皮亞季的孩子們卻還在正常上學,絲毫沒意識到天上的鳥為什麼會抽搐墜地。

...

就像窗戶中的爆炸,最殘忍的荒誕偏偏就在這一切正常的現實裡——

炸穿防護層,要一粒粒原子。

炸穿謊言,則需要一條條人命去觸碰它的外殼,反反複複撞出裂隙後。

從内向外溶解,再從外向内腐爛。

爆炸當晚。

副總工堅持認為堆芯不可能爆炸,最多就是炸了個水箱。

當班工程師匆匆跑來報告:我們找到一個200倫琴量程的測量儀,打開之後就達到最大量程了,可以推測是堆芯發生了爆炸。

副總工依然咆哮着不可能,用士兵威脅工程師去樓頂親眼看堆芯情況。

10秒。

帶着強放射性的濃煙若即若離地在他身前洶湧而過。

再回頭時,他的面部已經被輻射嚴重灼傷……

你看他眼神,蒼白、空洞、無助——

他知道自己已經“死”了。

...

...

後來所有人都知道了,切爾諾貝利爆炸,成為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8噸強輻射物洩漏,輻射量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

肉叔在百度百科上看到一串數字:

800:消除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後遺症需800年;

9.3萬:20年前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造成緻癌死亡人數約為9.3萬人左右;

27萬:因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患上癌症的有27萬人;

34萬:核洩漏事故發生後,前蘇聯疏散了11多萬人,随後數年,又從污染嚴重地區搬遷了23萬人,前後共疏散34萬餘人;

50萬:參與搶救切爾諾貝利的英雄們有50萬人;

20億人: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研究報告說,全球共有20億人口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

事發的城市普裡皮亞季,淪為“死城”。

即使是33年後的今天,它跟被40萬立方混凝土封存的切爾諾貝利(俗稱核石棺)一樣,仍殘留大量輻射被圍蔽,明晃晃标識着生人勿近。

...

...

普裡皮亞季和核石棺

終于。

謊言堅硬的外殼,被這一串由血肉寫成的數字,漸漸撞擊出裂縫,直至炸穿。

沒有人再自豪地拍桌鼓掌。

...

...

...

...

因為當時的鼓掌者,也在倉皇地鼠竄——

大撤離中,這位亮出身份、要求率先登車的不起眼一幕,不要太諷刺。

...

這麼說吧。

《切爾諾貝利》是一部被巨大的絕望籠罩覆蓋的劇。

像生化噴霧下的防化人員,像輻射雲層下的枯萎森林。

...

...

仔細看這兩張圖,發現沒——

它沒有用聲嘶力竭的大場面,去渲染表象。

隻是用如常現實中沉默的反常,去鞭打拷問真相。

全劇開頭,是一名親身調查過事故的科學家在災後兩年上吊自殺。

臨死前,他錄下的一段自白: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不是我們錯把謊言當成真相

真正的危險在于如果我們聽信了太多謊言

就難以辨别真相了

誰是英雄并不重要

我們想知道的是,誰是罪魁禍首

...

誰是罪魁禍首?

暫時還不知道。

但從前面兩集中,我們已經看到一群勇敢者,向謊言包裹着的真相發起沖擊。

他們的勇敢,不僅僅是因為知道謊言在此時此刻的結果。

輻射将會影響到烏克蘭、拉脫維亞、立陶宛、

白俄羅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羅馬尼亞以及東德大部分地區。

影響的意思是說,

大部分地區水和食物的供應将幾乎永久中斷,

癌症和新生兒先天缺陷率将急劇增加。

我不知道會死多少人,但可以确定,很多。

...

更是因為他們知道,與謊言永遠同行的,是下一次的謊言。

不管是什麼錯,是誰的錯

如果我們不知道那晚發生了什麼

這種事會再次發生

就像“雪花”降臨時的鏡頭。

選擇謊言,維護謊言,當然可以擁有短暫的美景。

但這美景。

仔細看燈光照耀不到的美景暗處。

大橋護欄上寫着什麼——

真相根本不在乎

truth doesn't care

...

編輯:海邊的曼徹斯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