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言
二戰後,格局動蕩,法國社會充滿彷徨與苦悶,年輕一代對政治失望,由此興起描寫這一群體的“新浪潮運動”,戈達爾的《精疲力盡》是其代表作品。影片通過長鏡頭、跳切、越軸等手法,營造強烈的間離感,展示新一代法國年輕人的不羁與混亂。
2 鏡頭
2.1 長鏡頭
雖然《精疲力盡》因首次出神入化地使用跳接而聞名,但長鏡頭占了更大的篇幅。絕大部分長鏡頭應用于Michel和Patricia相處的場景,節奏松弛,與其他段落形成強烈對比,強調影片的主題是人物的愛情,而不是襲警的罪惡。
影片有時會遵循鏡頭規則,以讓觀衆理解劇情發展,如Patricia和作家在餐館交流時的正反打鏡頭。但在長鏡頭段落中,人物對話不采用正反打。在街上行走時,人物被固定在中軸線上,鏡頭跟蹤運動着的對象;在賓館暢談時,鏡頭随着人物的對話,不斷在兩人臉部特寫上遊走,且總是略滞後于人物聲音。對話時的不同處理方式和人物的活動有關,試圖貼近不同場景中的男女心理距離。
2.2 第四牆
打破第四牆是法國新浪潮的特點之一,讓影片中的角色直面鏡頭。《精疲力盡》中除了群演多次看向主演和鏡頭外,兩位主演分别打破了一次第四牆,并使用第二人稱和詢問語氣,讓觀衆意識到自
己隻是在看電影而已,從而從電影中間離出來,回到現實中反思。
2.3 音響
2.3.1 增強噪音
影片中噪音的存在感十分明顯,經過人為刻意放大後,既營造現實感,又激發更多聲畫想象,暗示人物心理。
警官在旅行社詢問Michel的行蹤時,背景中的電話鈴聲持續在響,且在女職員走來的時候達到音量的頂峰,緊張感油然而生。賓館中的長鏡頭裡,多次出現汽笛聲、電視聲等幹擾,甚至快蓋過人物對話聲,既為松弛的節奏增添趣味性,又能像海頓的《驚愕交響曲》一樣,使觀衆返回現實,保持清醒。
2.3.2 切斷音軌
音樂的戛然而止能造成強烈的出戲感。Patricia報警後來到Michel的住處,背景音樂輕松歡快;但當Patricia說自己并不愛Michel時,Michel關掉了唱機,此時觀衆才發現音源來自畫内。音樂能夠營造沉浸感,而音樂的消失意味着觀衆的情緒被立即抽離,意識到自身和劇情的距離,避免陷入角色認同。
3 銜接
3.1 跳接
《精疲力盡》最突出的特點是大量的跳接鏡頭,打破時空和動作連續性的要求,突出必要内容,凝縮時空,自由感極強。這使人物的出場是跳躍式的,跨越時空而造成突兀感,以時空的連續性為代價換取段落的節奏感。如Michel和Patricia在車上的對話,鏡頭是對Patricia的特寫,以背景為單位的跳接和Michel的對話共同形成“打拍子”的效果,觀賞性極強。
盡管是對連續性時空的打破,跳接鏡頭的組合仍具有邏輯性。Patricia在車上的鏡頭組前,一個較長的鏡頭吸引觀衆的注意力。在跳接鏡頭中,觀衆的焦點已在前景的人物上,且位置幾乎不變,唯獨背景顯示出時空斷裂的痕迹。
在Michel偷車逃逸的片段中,前景幾乎沒有變,而背景在變化中存在着共性。變化的背景除了反映Michel所到達的環境,還能通過光影表現時間的流逝。而畫面的右側都是行駛在前方的車,和Michel的距離不算太遠,且Michel的聲音沒有太大的跳躍,在混亂中仍保持一定的連續。
3.2 越軸
影片多次打破180°規則,使觀衆對銀幕方向感到迷惑。警車與Michel的追逐戰中,Michel從左往右運動,警車卻從右往左運動,越軸産生的混亂感和劇情的焦灼相輔相成。Michel尋找車輛時,往左側奔跑,卻在下一個畫面中從左側跑入,打亂影片的空間結構,容易讓觀衆産生誤解。
3.3 圈入圈出
《精疲力盡》中使用了兩次圈入-圈出的銜接方式,剪輯痕迹過重而産生出戲感。在複雜的場景中通過畫面内容的縮小,将觀衆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個點上,起強調作用,如在街上尋找Michel的警官和舉報Michel的路人。如果沒有這一強調,觀衆很難捕捉到畫面細節。
圖 7 圈入-圈出鏡頭
參考文獻
[1]樊雪崧. 論讓—呂克.戈達爾的剪輯觀念[D].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2010.
[2]周微璐. 法國新浪潮電影美學思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8.
學術垃圾搬運完畢
感謝看到這裡的您 (T▽T)